倍可親

童年記憶(一)

作者:孫海濤  於 2021-12-23 04: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新疆往事|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我的父母是一九五二年奉調自上海前往迪化(烏魯木齊的舊稱)的。當時他們坐火車只能抵達西安,自西安開始改乘卡車,那時新疆尚有土匪,為安全起見,父母這批援疆幹部在進疆途中都是由解放軍武裝護衛,兩輛軍車一前一後護運一輛載有援疆幹部的卡車,自西安始到抵達迪化止,父母在路途中顛沛的時間近兩個月。到迪化後父母被安排至衛生系統,母親的工作單位是迪化友好醫院,該醫院解放前盛世才時期由蘇聯援建,位於迪化市南側,同新疆教育學院(新疆大學前身)相毗鄰,人們管那片區域叫南梁坡。我家就位於友好醫院院內。我自小在南梁坡長大,在那裡一直生活到中學畢業。

五十年代初的迪化人口尚不足十萬,市內無論大街還是小巷皆是土路,沒有一寸柏油路面或是類似內地的那種石子路。當時迪化較具規模的影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北門,叫八一俱樂部,為部隊所有,解放軍進疆后落成。該俱樂部外觀看上去有點像過去北京的首都劇場。迪化位於天山北坡,故其地形為南高北低。有時父母前往北門看一場電影或演出,去時父親用自行車馱著母親,一路下坡飛馳而去,幾乎花不了幾分鐘。回家時卻要騎上一陣子自行車,再步行一段緩一緩體力,路上足足要花四十多分鐘,回到家時鞋子里滿滿的全是細如粉面的黃土。那時候醫院門前還沒有公共汽車。老媽生前來加拿大探親時追憶起這些往事,臉上是滿滿的幸福笑容,年輕時的往事令人陶醉。

如今兩位老人均已作古,長眠於天山腳下。我平時每天上下班開車行駛在加拿大美如畫卷的田野時,父母親生前的各種往事常常在腦海里浮現,生動而令人傷感。他們的人生經歷經常刺痛著我的內心。

我腦海中有點印象的往事最早應該是一九六四年,那年我才四歲。迪化早已改名為烏魯木齊,烏市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已經覆蓋到南梁地段。友好醫院門前的街道開始鋪設瀝青公路,壓路機及各種施工機械轟鳴,燒瀝青的鍋爐冒著氣泡和青煙,平時靜悄悄的街道熱鬧起來了,在我們這些孩子眼裡這樣的喧囂那就是過節。南梁自此通上了公共汽車。

烏魯木齊周邊的山區有許多牧場。母親所在的醫院離南山牧區大約五十公里,那裡的牧民前來醫院看病都是騎馬,小時候在醫院的樹林里經常可以看到牧民拴在林中的馬匹。

每年秋季北疆各人民公社的牧區都要向國家交售大量的牲畜。那時候新疆條件簡陋交通落後,遠至伊犁阿勒泰,牧區的牲畜需要牧民騎馬日夜兼程通過人力驅趕到烏魯木齊,然後才能裝上火車運往內地。小時候每年八九月份,就可以看到城市的街道塵土瀰漫,空氣里混雜著牲畜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特有的膻味。街道上行人、車輛和牛、羊、馬匹擁堵在一起,汽車的喇叭聲,羊群發出的咩咩叫聲和牛群馬匹低沉的吼聲此起彼伏。如今這種生產模式早已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可是我卻做夢都想回到那個年代。童年的記憶總是最有味道的。這情景好像一直延續到一九七三年之後才逐漸消失,汽車代替了人力把牲畜由北疆各地運往烏魯木齊火車貨場,然後再用火車轉運內地。現在運往內地的,該是屠宰后的冷藏牛羊肉了吧?

烏魯木齊除了機關單位有一些紅磚樓房,街道兩旁的民居大多是土坯房,土坯房牆體由一塊塊泥磚壘成,頂部擔上木樑,再鋪以葦草,葦草上面蓋上一層攪拌均勻的摻有切碎的麥草的黃泥就形成了屋頂。木板釘成的長方形模具扣入這種黃泥,經太陽嗮干之後形成泥磚,新疆人把這種勞作叫搭土塊。過去居民住房緊張,很多市民自己搭土塊蓋房以求改善家裡的居住環境。私底下市民相互間也進行土塊的買賣,很多大一點的孩子暑假時搭土塊,為家裡補貼點零用。並沒見到任何政府機構干預這種交易。新建的這種房屋牆面用泥灰抹平,再刷上白石灰。那時烏魯木齊的街道兩邊大多是這種白色的單層房屋。歲月的痕迹使多數老舊房屋的牆面重新露出了土坯的本色,很像電視上一些中東國家的農村。二十多年前出國時南疆農村地區還能看到這種房子,可惜現在這種蓋房工藝已近絕跡。時代的發展帶來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烏魯木齊過去這些詩一般的景色早已被林立的高樓大廈所替代。然而經常浮現在腦海的,卻依然是小時候的那些街景(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孫海濤最受歡迎的博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21: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