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手信與伴手禮

作者:kylelong  於 2012-4-17 07: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中華文明|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9評論

 

 

古往今來,潮人世代相沿,迎春佳節登門拜年或探親訪友、贈別餞行,常特意攜帶禮品致送,以深表情意。這些隨帶禮物人們常慣稱為「手信」。悠長歲月,「手信」便成為潮人常用的一句「口頭禪」。

 

手信一詞是有歷史緣由的。原來,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稱「信使」。《現代漢語詞典》釋:信使,奉派傳達消息或擔任使命的人。司馬相如《巴蜀檄》有云:「故遣信使,曉喻百姓。」杜甫有詩曰:「黔陽信使應稀少,莫怪頻頻勸酒杯。」唐朝年代,信已引申指禮物及人情了。《東觀餘論》寫道:「今天流俗以贈書送物為信」。唐代名詩人皮日休有詩云:「明朝有物充君信,美酒三瓶寄遠航。」民間也有一句「送信的臘八粥」的俗話。唐宋以來,世人又有稱:「信物」、「禮信」、「願信」(還願的福禮)等等。由此,潮人禮尚往來,把隨帶致送的禮物稱為「手信」。

 

手信,最原始的稱呼叫「贄」。《左傳·庄公二十四年》記載:「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以告虔也。在周朝時,外出訪友邦客必須帶著禮物,當時也稱為「贄」。禮物不必太多,夏天是一束肉脯,冬天一隻雉鳥;大夫是一隻雁鳥,卿是一隻羔羊,完全看本人的等級而定。主人受了贄禮,等客人離去時,仍然盡數奉還,禮物是象徵性的,只是臣下獻給國君,卑下者獻給尊長者的禮物是不奉還的。送給老師的禮物、學費叫贄敬。一隻鵝、一包棗,禮物雖輕,送的卻是情意。可見古今中外的交際來往,都離不開送禮這個內容。

 

以往的華人社會為農業社會,人情味濃厚,凡出外或是回鄉,為表關懷與禮數,都會攜帶隨手的小禮物送給親友。這些隨手的手信並不是價值不菲的名貴產品,而是代表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聯繫,只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卻代表送禮者的心意,可謂禮輕情意重。中文有一句諺語形容這種友好行為:「千里送鵝毛,物輕情意重。」

 

進入現代社會,手信已不只是著重於聯繫情感一份隨手小禮物,而成為商業行銷各地名品及特產的專有名詞,也為攜帶手信的人提供現成的選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都成了手信的代名詞。在澳門更有不少打正旗號售賣手信的店鋪。在廣東話里,「手信」,就是人們通常出遠門回來時捎給親友的小禮物。並非按計劃買來的大件或貴重商品,而信手捎來,故稱「手信」。在現代,拜訪親朋好友隨帶的禮物,就是當地的特產、自己做的點心、自己製作的工藝品、外出帶回的旅遊紀念品等等之類的東西。近年來,手信的意義範疇逐漸擴大,趨向於禮品的含義,也衍生出了諸如「手信網」之類的電子商務站。

 

「伴手禮」來自台語,亦可寫作「拌手禮」,粵語又稱手信。「伴手」一詞不但是通行於台灣,在大陸的閩南話也是這麼講的。「伴手」是伴人送手禮,也就是古人「伴禮」的意思。

 

台灣人厚禮數,親情朋友互相往來做客,常會攜帶禮物相送,禮物並無貴重,常用水果、罐頭、土產等喙食物產,俗語講;「隔壁親家,禮數原在」。早前台灣交通不太方便,若出門拜訪親情朋友前,常會事先聯繫。主人家為著面子,常會準備一些食物招待人客,同時,也派小孩去路頭等親情朋友。客人為著讓小孩子歡喜,會送一些「喙食物仔」、「四秀仔」給小孩子吃,叫做「等路」。客人臨走的時候,一方面是答謝客人所帶來的「等路」,另外一方面是禮貌上,不好意思讓客人空手回家,主人家會準備一些「土產」等禮物贈送人客,這個禮物稱作「伴手」。

 

不管是「等路」還是「伴手」,都叫做「手信仔」,或者「伴手禮」,也就是「手信」。

 

 

(收集整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9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9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冰雪一剪梅 2012-4-17 07:30
很受教育和啟發。
回復 kylelong 2012-4-17 09:18
冰雪一剪梅: 很受教育和啟發。
謝謝鼓勵
回復 卿心依舊溫柔 2012-4-17 10:02
禮(物)多,人不怪啊!
回復 kylelong 2012-4-17 10:13
卿心依舊溫柔: 禮(物)多,人不怪啊!
嗯,我看見你送鮮花了!謝謝!
回復 Cristal 2012-4-17 10:23
學習了。
回復 laozeishiwo 2012-4-17 22:18
正好補一補人文!
回復 kylelong 2012-4-18 06:35
Cristal: 學習了。
   祝你開心
回復 kylelong 2012-4-18 06:35
laozeishiwo: 正好補一補人文!
一起學習
回復 Cristal 2012-4-18 07:15
kylelong:    祝你開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0: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