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历史上的粮食生产情况

作者:疯疯颠颠  于 2013-10-19 08:3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1评论

我不是农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但看到最近有些网友对饿肚子问题很有兴趣,也从历史上来谈谈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
  “北大仓”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农民共同致富
  2012-05-14 10:37:17 | 来源: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合成图片:左上:5月9日,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的地头上,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往播种机里装薯种。右上:5月10日,在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院里,社员李德臣(左)和李广德在维修喷农药的大型农机。左下:5月9日,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的农田里,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农机进行今春最后一块地的大田播种。右下:5月10日,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在叮嘱准备去外地代耕的农机司机。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1, 中国最早的粮食主产地,。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黄河下游巨大冲积扇的顶端,即华北平原西缘与太行山脉、豫西山地的交接处,已进入了农业社会。时代稍后的仰韶文化期的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遗址都有村落、房屋和粮食遗存发现,反映当时已过着定居农业生活。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公元前2700年左右)是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特征。这时期遗存发现较多的有以潼关为中心和以洛阳、郑州为中心两个地区。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在陕西及河南的部分地区。
 
2,河北平原中部地区,由于黄河不断泛滥,到处是沼泽洼地,人们很难在此定居进行农业。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商、周,以至春秋时代,平原中部一直存在着一片极为空旷的人迹稀少地区。以后黄河下游两岸修筑了堤防,湖泊沼泽逐渐干涸,人们才开始在宽阔的平原上进行耕种。东汉以后人口渐增,农业开始迅速发展。至隋唐时期,河北已成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所以从东汉开始到隋唐,粮食的主产区在河北及关中地区。
 
3,安史之乱,河北的农业受到极大的破坏。中原有乱,就有大批人口徙避入蜀。但从未闻有人满粮缺之患。与关中平原相比,成都平原自然条件更优越,又未遭关中战乱的厄运。故农业经济长期不衰。唐时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莫不取于蜀(陈子昂《上蜀川军事》)。平原的政治经济中心成都又为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第二大都市。安史之乱,中原衣冠士庶大批流入蜀地,给成都平原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只有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量。五代时割据四川的前后蜀政权,府库充实。粮食价格下降至“斗米三钱”) (《蜀梼杌》)。后唐平蜀时,得储粮 253万石(《蜀鉴》卷七)。足见小小的蜀国农业经济十分发达。宋代成都平原“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从13纪初开始,先是宋金战争,后是宋蒙战争,“四川累经兵火,百姓弃业避乱”(《宋史·食货志上一》)。以后元末明末清初,成都平原都曾遭受严重的战祸和自然灾害,“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之”(《明史·张献忠传》)。农业生产深受破坏。但由于其水利条件优越,特别是元明清3代在成都平原上反复改建都江堰工程,水利效能不断提高,是中国2000多年来唯一长期保持稳产高产的主要农业区。 天府之国一直至今不衰。
 
4.东南长江下游地区,由于当时但那时当地还保留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湖沼洼地到处存在,在铁器农具尚未使用之前,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是有困难的,因而渔猎经济还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发展的步子比较缓慢。直至春秋时代杭州湾地区的越族还处于“随陆陵而耕种” 的迁徙农业阶段。 司马迁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应该是战国至西汉初年江南大部分地区的基本状况。 
4, 两宋时期东南人口高度密集,造成耕地不足,于是围湖造田、垦殖海涂成为一时风气。北宋前期占城稻的首先传入东南地区,又为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提供了条件。时吴中一带,“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吴郡志》)。另外,南宋时北人南迁,小麦种植获利倍于种稻,于是东南农户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鸡肋篇》)。一般农家均推行稻麦复种制, 亩产大为提高。 当时的苏、常、湖、秀(今嘉兴)四州是全国的粮仓。因而在南宋中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北宋时远送京师开封,南宋时近输行在临安。元时“转粟京师,多资东南,居天下十六七”(《国朝名臣事略》卷四)。明成化年间各地运粮至京师4百万石,南粮占 80%,而苏、松、常三府又占南粮中大部分。所以明人谢肇淛说:“三吴赋役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五杂俎》卷三)。当时有“苏松财赋半天下”之说(嘉靖《上海县志》)。元请代时湖广地区农业也极发达,故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请代康熙年间又在苏州地区推广双季稻,亩产显著增加,成为政府最关注的农业区。但由于工商业在明代中期,在长江下游已开始启蒙,经济作物也侵占了不少粮田。南京,苏州等地,所生产的粮食,已不够自给。但直至近代东南及湖广地区仍然是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地。解放后中国大力开辟发展黑龙江及新疆地区,中国的主要粮食供应地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几个主要农业区变化的大致过程是:黄河中下游的山麓地带农业起源很早,以后迅速向平原地区发展,大致到 8世纪中叶前,成为中国主要农业区。以后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渐趋衰落。关中平原的农业发展情况大致相同。发展稍迟的成都平原,由于水利条件良好,历二三千年而不衰。长江下游东南地区原始农业起源也很早,但早期受生产力的限制,进程缓慢。六朝以后才飞速发展,两宋时跃为全国农业经济的首位;其他如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亦各自有其发展的特点。
 
所以从历史上讲,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一直是在变化着。僵化的观点是不懂得粮食的产地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改变,长江三角州的粮食生产真正的发展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代。历史远远不如关中,河南,河北及四川。中国政府现在又开发发展了黑龙江等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不能仅从宋代的一句苏湖熟,天下足而把粮食产地全搁在长江三角州,因为到元明时代就变成湖广熟,天下足了。现在连苏湖及湖广都谈不上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8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1 回复 laodai 2013-10-19 10:52
一直以为江浙沪地区的稻米质量是天下第一,吃过真正的东北“虎林大米”(每斤7元多)才知道它比上海名米“老来青”的口感更佳。
1 回复 新手登陆 2013-10-20 10:24
  
2 回复 老阿姨 2013-10-20 11:52
   谢谢分享,咱得学习学习。
周末鱼块!
2 回复 jijiyige 2013-10-21 15:17
laodai: 一直以为江浙沪地区的稻米质量是天下第一,吃过真正的东北“虎林大米”(每斤7元多)才知道它比上海名米“老来青”的口感更佳。 ...
东北黑土地产的米  确实口感上要比上海的好不少
1 回复 霜天红叶 2013-10-21 17:34
由于东北米好吃,这是毁掉南方大片良田的理由吗?
1 回复 疯疯颠颠 2013-10-22 00:43
霜天红叶: 由于东北米好吃,这是毁掉南方大片良田的理由吗?
本文是粮食生产的历史变迁资料,是中国种植粮食的地区变迁史,是事实,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这个历史。苏南的大米种植史,虽有很大的贡献,但也只是从宋朝才开始的。在历史上并不占有很长的时期。这是事实。东北大米今后也许会成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这也是历史的发展而造成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谁也无能力改变历史。

而且本文中并没有抹杀苏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历史贡献。仅是就史谈史而已。至于你那篇日志,我在新鲜人的日志中已发布过意见。你不同意,尽可说出你的理由。与本文无关。
3 回复 疯疯颠颠 2013-10-22 00:48
laodai: 一直以为江浙沪地区的稻米质量是天下第一,吃过真正的东北“虎林大米”(每斤7元多)才知道它比上海名米“老来青”的口感更佳。 ...
其实辽宁的盘锦大米也很好吃。不妨一试。不过要是真正的盘锦生产的大米,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假盘锦大米。
2 回复 大千世界 2013-10-22 01:31
学习了,谢谢。
1 回复 疯疯颠颠 2013-10-22 03:32
大千世界: 学习了,谢谢。
的确,对于一个不是学历史,也不是农学家,要写这篇日志是费了不少精力。而且是引经据典,都有出处,可以查证。
1 回复 新鲜人 2013-12-4 08:48
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好文章!!!
3 回复 寒冬开梅 2014-2-1 08:36
霜天红叶: 由于东北米好吃,这是毁掉南方大片良田的理由吗?
任何社会都有分工,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及科技极为发达,人口密集。每人平均耕地少。即使解放前就靠副业。而东北。尤其是黑龙江,有大片没有开放的处女地,便于大规模的机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倒退意味着对历史的反动,是没有出路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5 18:2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