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談談中國歷史上的糧食生產情況

作者:瘋瘋顛顛  於 2013-10-19 08: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1評論

我不是農學家,也不是歷史學家。但看到最近有些網友對餓肚子問題很有興趣,也從歷史上來談談中國的糧食生產問題。
  「北大倉」農機合作社:土地規模經營,農民共同致富
  2012-05-14 10:37:17 | 來源: 新華網黑龍江頻道   
  
   合成圖片:左上:5月9日,在黑龍江省克山縣河南鄉仁發村的地頭上,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正往播種機里裝薯種。右上:5月10日,在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院里,社員李德臣(左)和李廣德在維修噴農藥的大型農機。左下:5月9日,在黑龍江省克山縣河南鄉仁發村的農田裡,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農機進行今春最後一塊地的大田播種。右下:5月10日,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在叮囑準備去外地代耕的農機司機。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1, 中國最早的糧食主產地,。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黃河下游巨大沖積扇的頂端,即華北平原西緣與太行山脈、豫西山地的交接處,已進入了農業社會。時代稍後的仰韶文化期的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遺址都有村落、房屋和糧食遺存發現,反映當時已過著定居農業生活。陝縣廟底溝二期文化(公元前2700年左右)是具有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特徵。這時期遺存發現較多的有以潼關為中心和以洛陽、鄭州為中心兩個地區。也就是說當時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在陝西及河南的部分地區。
 
2,河北平原中部地區,由於黃河不斷泛濫,到處是沼澤窪地,人們很難在此定居進行農業。所以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經商、周,以至春秋時代,平原中部一直存在著一片極為空曠的人跡稀少地區。以後黃河下游兩岸修築了堤防,湖泊沼澤逐漸乾涸,人們才開始在寬闊的平原上進行耕種。東漢以後人口漸增,農業開始迅速發展。至隋唐時期,河北已成為中國糧食的主產區。所以從東漢開始到隋唐,糧食的主產區在河北及關中地區。
 
3,安史之亂,河北的農業受到極大的破壞。中原有亂,就有大批人口徙避入蜀。但從未聞有人滿糧缺之患。與關中平原相比,成都平原自然條件更優越,又未遭關中戰亂的厄運。故農業經濟長期不衰。唐時自隴右及河西諸州軍國所資、郵驛所給,莫不取於蜀(陳子昂《上蜀川軍事》)。平原的政治經濟中心成都又為僅次於揚州的全國第二大都市。安史之亂,中原衣冠士庶大批流入蜀地,給成都平原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大的壓力。於是只有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產量。五代時割據四川的前後蜀政權,府庫充實。糧食價格下降至「斗米三錢」) (《蜀檮杌》)。後唐平蜀時,得儲糧 253萬石(《蜀鑒》卷七)。足見小小的蜀國農業經濟十分發達。宋代成都平原「地狹而腴,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歲三四收」。從13紀初開始,先是宋金戰爭,后是宋蒙戰爭,「四川累經兵火,百姓棄業避亂」(《宋史·食貨志上一》)。以後元末明末清初,成都平原都曾遭受嚴重的戰禍和自然災害,「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之」(《明史·張獻忠傳》)。農業生產深受破壞。但由於其水利條件優越,特別是元明清3代在成都平原上反覆改建都江堰工程,水利效能不斷提高,是中國2000多年來唯一長期保持穩產高產的主要農業區。 天府之國一直至今不衰。
 
4.東南長江下游地區,由於當時但那時當地還保留著大片的原始森林,湖沼窪地到處存在,在鐵器農具尚未使用之前,農業生產的大規模發展是有困難的,因而漁獵經濟還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農業經濟發展的步子比較緩慢。直至春秋時代杭州灣地區的越族還處於「隨陸陵而耕種」 的遷徙農業階段。 司馬遷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應該是戰國至西漢初年江南大部分地區的基本狀況。 
4, 兩宋時期東南人口高度密集,造成耕地不足,於是圍湖造田、墾殖海塗成為一時風氣。北宋前期占城稻的首先傳入東南地區,又為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提供了條件。時吳中一帶,「四郊無曠土,隨高下悉為田」(《吳郡志》)。另外,南宋時北人南遷,小麥種植獲利倍於種稻,於是東南農戶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雞肋篇》)。一般農家均推行稻麥複種制, 畝產大為提高。 當時的蘇、常、湖、秀(今嘉興)四州是全國的糧倉。因而在南宋中期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之說。北宋時遠送京師開封,南宋時近輸行在臨安。元時「轉粟京師,多資東南,居天下十六七」(《國朝名臣事略》卷四)。明成化年間各地運糧至京師4百萬石,南糧占 80%,而蘇、松、常三府又佔南糧中大部分。所以明人謝肇淛說:「三吳賦役之重甲於天下,一縣可敵江北一大郡」(《五雜俎》卷三)。當時有「蘇松財賦半天下」之說(嘉靖《上海縣誌》)。元請代時湖廣地區農業也極發達,故又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請代康熙年間又在蘇州地區推廣雙季稻,畝產顯著增加,成為政府最關注的農業區。但由於工商業在明代中期,在長江下游已開始啟蒙,經濟作物也侵佔了不少糧田。南京,蘇州等地,所生產的糧食,已不夠自給。但直至近代東南及湖廣地區仍然是中國糧食的主要產地。解放后中國大力開闢發展黑龍江及新疆地區,中國的主要糧食供應地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

  綜上所述,中國幾個主要農業區變化的大致過程是:黃河中下游的山麓地帶農業起源很早,以後迅速向平原地區發展,大致到 8世紀中葉前,成為中國主要農業區。以後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漸趨衰落。關中平原的農業發展情況大致相同。發展稍遲的成都平原,由於水利條件良好,歷二三千年而不衰。長江下游東南地區原始農業起源也很早,但早期受生產力的限制,進程緩慢。六朝以後才飛速發展,兩宋時躍為全國農業經濟的首位;其他如江漢平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亦各自有其發展的特點。
 
所以從歷史上講,中國的糧食主產區一直是在變化著。僵化的觀點是不懂得糧食的產地要根據社會的發展而改變,長江三角州的糧食生產真正的發展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時代。歷史遠遠不如關中,河南,河北及四川。中國政府現在又開發發展了黑龍江等大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不能僅從宋代的一句蘇湖熟,天下足而把糧食產地全擱在長江三角州,因為到元明時代就變成湖廣熟,天下足了。現在連蘇湖及湖廣都談不上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laodai 2013-10-19 10:52
一直以為江浙滬地區的稻米質量是天下第一,吃過真正的東北「虎林大米」(每斤7元多)才知道它比上海名米「老來青」的口感更佳。
回復 新手登陸 2013-10-20 10:24
  
回復 老阿姨 2013-10-20 11:52
   謝謝分享,咱得學習學習。
周末魚塊!
回復 jijiyige 2013-10-21 15:17
laodai: 一直以為江浙滬地區的稻米質量是天下第一,吃過真正的東北「虎林大米」(每斤7元多)才知道它比上海名米「老來青」的口感更佳。 ...
東北黑土地產的米  確實口感上要比上海的好不少
回復 霜天紅葉 2013-10-21 17:34
由於東北米好吃,這是毀掉南方大片良田的理由嗎?
回復 瘋瘋顛顛 2013-10-22 00:43
霜天紅葉: 由於東北米好吃,這是毀掉南方大片良田的理由嗎?
本文是糧食生產的歷史變遷資料,是中國種植糧食的地區變遷史,是事實,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這個歷史。蘇南的大米種植史,雖有很大的貢獻,但也只是從宋朝才開始的。在歷史上並不佔有很長的時期。這是事實。東北大米今後也許會成為中國糧食的主產區,這也是歷史的發展而造成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隨著社會變遷而變化。誰也無能力改變歷史。

而且本文中並沒有抹殺蘇南地區糧食生產的歷史貢獻。僅是就史談史而已。至於你那篇日誌,我在新鮮人的日誌中已發布過意見。你不同意,盡可說出你的理由。與本文無關。
回復 瘋瘋顛顛 2013-10-22 00:48
laodai: 一直以為江浙滬地區的稻米質量是天下第一,吃過真正的東北「虎林大米」(每斤7元多)才知道它比上海名米「老來青」的口感更佳。 ...
其實遼寧的盤錦大米也很好吃。不妨一試。不過要是真正的盤錦生產的大米,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盤錦大米。
回復 大千世界 2013-10-22 01:31
學習了,謝謝。
回復 瘋瘋顛顛 2013-10-22 03:32
大千世界: 學習了,謝謝。
的確,對於一個不是學歷史,也不是農學家,要寫這篇日誌是費了不少精力。而且是引經據典,都有出處,可以查證。
回復 新鮮人 2013-12-4 08:48
一篇非常有價值的好文章!!!
回復 寒冬開梅 2014-2-1 08:36
霜天紅葉: 由於東北米好吃,這是毀掉南方大片良田的理由嗎?
任何社會都有分工,蘇州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文化及科技極為發達,人口密集。每人平均耕地少。即使解放前就靠副業。而東北。尤其是黑龍江,有大片沒有開放的處女地,便於大規模的機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倒退意味著對歷史的反動,是沒有出路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4 11: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