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說說德國簡史

作者:謝盛友  於 2019-11-3 20: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說說德國簡史

著名的遠古時期「德國人」:尼安德特人

早早遠古時期就有人在今天的德國地區居住。在杜塞爾多夫附近的尼案德河谷(Neandertaler),人們發現了一個大約4萬年前在這裡生活的一種古人類的遺骸,並以發現地將其命名為尼安德特人。當然他不是德國人,但可以說是從前的一位表兄弟。

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開端

4萬年前,在當今的德國土地上首次發現了智人。那時的人們靠狩獵和採集野果、野菜和種子為生。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約公元前4000至850年),他們開始定居,建起了類似於圖中康斯坦茨博登湖上復古房屋的木架屋,併發明了工具。

日耳曼人

居住在北歐和中歐的不同部落的人被稱為日耳曼人。他們與羅馬帝國的士兵不斷發生戰鬥。公元9年, 阿米尼烏斯在條頓森林戰役中消滅了八分之一的羅馬軍隊,迫使羅馬人放棄了試圖征服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部落居住地區的企圖。

克洛維一世(Chlodwig I.)皈依天主教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淪陷后,中歐各部落開始爭奪霸權。法蘭克國王克洛維一世(466-511)強行征服了其他日耳曼部落,從而為法蘭克王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公元500年左右,他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對歐洲基督教化產生極重要影響。

查理大帝

克洛維(Chlodwig)最著名的繼任者是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747-814年)。他統治法蘭克王國,也就是一半以上的歐洲疆土46年。此外,他是自上古以來第一位被加冕為皇帝的統治者。他死了將近30年後,帝國分裂。西法蘭克後來成為法國,東法蘭克後來成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中世紀時期

在中世紀(大約500至1500年)沒有統一的德國,而是一位皇帝和眾多的王公侯伯爭奪權力和勢力範圍而戰。十一世紀和十二世紀的中世紀是騎士時代和興建城堡的鼎盛時期。但是,大多數人都是貧窮的農民。

改革者馬丁·路德

僧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進行了宗教革命。他批評天主教要求購買贖罪券沒有聖經根據,並反對對聖人的頂禮膜拜。這樣一來,他成為皇帝和教皇的敵人,不得不躲在艾森納赫附近的瓦爾特堡。今天您仍然可以在那裡參觀他的書房,他在那裡將聖經翻譯成德語。

1618-1648三十年戰爭

馬丁·路德改革后,新教基督徒與天主教徒之間關係破裂。 1618年,兩個宗教信徒之間爆發了戰爭。最後發展成為在歐洲的權力之爭。 各諸侯王國在德國土地上相互爭鬥。德語區小邦國被消滅,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oder Friedrich der Große, 1712-1786)於1740年成為普魯士國王。他的軍隊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有8萬名士兵。他發動了無數次戰爭,使普魯士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同時,他是一個開明的統治者,他廢除了酷刑、擴大了教育體系並容忍其他宗教。他認為自己是「國家的第一僕人」。

1848年在聖保羅教堂通過憲法

自從19世紀初爆發反擊拿破崙的戰爭以來,呼籲民主改革和德國統一的聲音越來越高,也因此導致了1848-1949年的革命。 1848年5月,民主憲法在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獲得通過。但這場運動遭到失敗。數十年後,德國才實現統一。

德意志統一

德意志統一發生於1871年1月18日。法國於普法戰爭中戰敗投降之後,德意志諸侯於此日來到法國凡爾賽宮鏡廳,加冕普魯士國王威廉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德意志諸國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統一為民族國家。事實上在很早之前德語人口即已通過貴族之間正式與非正式的聯盟逐漸聯合起來。自神聖羅馬帝國解體(1806年)和拿破崙戰爭期間民族主義崛起,貴族之間便不斷嘗試進行聯合,但由於各自利益關係不一致,這一聯合過程頻繁受阻。

德意志的統一還暴露了新國家在宗教、語言、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內部差異,表明1871年的統一僅僅是長期聯合過程中的一個時間節點而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自己為「羅馬人皇帝」時,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訊中稱「德意志」,而在帝國內高等貴族也稱為「德意志諸侯」,其他歐洲大多數國家則叫他們為「日耳曼」(GERMANY);自教皇加冕奧托一世,成立神聖羅馬帝國后統領著在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經存在的東法蘭克獨立君主制小國。這一領土多山,人口相對隔離,在如此長的時間之內發展出了基於文化、教育、語言和宗教上的諸多差異。但19世紀的德意志同時也和全世界一樣,在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之下更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日耳曼人民的神聖羅馬帝國曾擁有超過500個諸侯國,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后,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放棄了「羅馬人皇帝」的封號,改稱奧地利帝國皇帝,帝國事實上解體。帝國的解體導致了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亂,但舊帝國日耳曼語地區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文化和法律傳統,而這一傳統也通過參與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共同經歷而得到了鞏固加強。這些獨立國家有各自的統治階級、封建制度、傳統以及地方法律。歐洲自由主義思潮挑戰了王朝制度和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和政治結構,為統一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礎;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強調了一個地區內的人民傳統、教育和語言統一的重要性。經濟上,普魯士於1818年創立關稅同盟,並於日後擴張至全日耳曼邦聯(Germanic-Confederation)中,減少了各國間的競爭。新的交通運輸方式為公務和娛樂提供了便利,在中歐推動了德語使用者之間的聯繫,但有時也帶來一定的衝突。

在拿破崙戰爭之後,1814-15年的維也納會議建立了外交上的勢力範圍體系,支持奧地利在中歐的霸權。然而維也納的與會者卻沒有意識到普魯士在德意志諸國中實力日益增強,因此也沒有預料到日後普魯士將會就德意志的領導權問題向奧地利發起挑戰。加上因為奧地利皇帝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且奧地利同為日耳曼民族。普魯士於是向奧地利這一「德意志二元」問題為統一提出了兩個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沒有奧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奧地利的德意志。

對於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本人是計劃將1866年北日耳曼邦聯擴大並包含所有日耳曼邦國,從而建立一個統一體,還是僅僅希望擴張普魯士王國的國際力量,史學界存在爭議。史學家認為俾斯麥的「現實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導致了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並推動了19世紀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關係的重組。對丹麥和法國民族主義的回應為德國統一提供了問題的聚焦點。在三場區域戰爭中的軍事勝利(尤其是普魯士的勝利)推動了統一的熱情,增強了民族的自尊。這一經歷與拿破崙戰爭中的共同成功遙相呼應(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戰爭)。在沒有奧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來之後,二元的問題至少在短期內得到了解決。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而原西德國徽成兩德統一后的新國徽,蘇聯在東德地區的駐軍也在1994年撤離,原東德地區則在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的框架下成為無核武地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西部華人 2019-11-4 05:32
1萬年前中歐地區依然是小黑矮人的土地,日耳曼人是從中亞遷來的。從中亞遷來很多支民族混血后才成為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曾被維京人統治,後來是匈奴人統治,匈奴人分裂成東歐西歐兩部后戰爭不斷,日耳曼人加入了西歐的奧匈聯盟,從此日耳曼人被裹挾不斷與東部匈奴人著爭地盤,最後僥倖逃過蒙古軍的毀滅打擊后開始脫離奧匈聯盟,又被法國和西班牙輪番佔據,後來又被東匈奴人的普魯士佔據后才於1885年建立德國。
回復 qxw66 2019-11-4 07:21
三個偉人,巴赫,馬克思,愛因斯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9: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