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偵破千古懸案:「墳羊」到底是精怪,還是昆蟲?

作者:農家苦  於 2019-11-3 07: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水磨坊|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8評論

關鍵詞:古物考證, 史記文獻, 墳羊是何物

說墳羊,道墳羊,墳羊本是昆蟲樣。自從有了《魯語下》,十傳倒有九荒唐。

我唱《鳳陽花鼓》,步其韻,擬其聲,采其格式,目的不是為了得瑟,而是為了加強諷刺,以便於更好地顛覆謬傳,宣揚正解。

「墳羊」究竟是從哪裡蹦出來的呢?根據正史記載,一共有三處「羊圈」:

1、《國語.魯語下》: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閬,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墳羊。」

2、《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公卒於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3、《後漢書.張衡傳》:國語曰:「魯季桓子穿井,獲土缶,中有蟲若羊焉,使問仲尼。仲尼對曰:『土之怪曰墳羊』。」

堪稱煌煌巨著、高山仰止的「前四史」,居然有兩部記載了這個段子,足見這個段子絕非一般的傳說故事,而是實有其事。大家想想,正史是什麼書啊?正史是官方組織編修的,儘管古時人們普遍相信神怪,但孔子與季桓子之間的對話這件事本身,應該是真實不虛的。

既然故事的真實性無可置疑,那麼,就讓我們來仔細偵破一下,被後世傳得沸沸揚揚、神乎其神的「墳羊」,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首先,我們來看看「墳羊」兩個字,有沒有可能是別的什麼動物的方言訛傳,或者其他與墳羊毫不相干的事物的古今音轉。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山東人,他的弟子也多半是齊魯人氏(有人統計,約佔65%)。中國北方,有三個地方的方言最難聽懂,第一是山東,第二是山西,第三是陝西。這三個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中原漢人與蠻夷交相雜處。

其中,山東是東夷人與中原漢人混居之地;山西是中原漢人與胡人混居之地;陝西是中原漢人與羌戎回狄混居之地。所以,此三地的方言都有點舌大喉深、鼻音雄渾、含糊不清;於聽者來說,特別容易造成誤解。

我某2005年在南京接受一位山東民營企業家僱主的面試。這夥計來南京開會,住在雙門樓賓館。他讓我從合肥趕來南京,去他住處見面。

在國外生活多年,聽慣了洋腔洋調,回到祖國,乍一聽聖人故鄉的雅音正聲,反而讓我發懵了:

他在電話中把「雙門樓」,說成了「雙麥樓」,還特地強調是大麥的「麥」。初次與僱主打交道,當然不宜勞煩太甚;「門」被說成「麥」,我對南京又不熟,你說我哪兒找去?

當時急得我呀,對著滔滔江水直喊:蝦啊,你在哪裡?我需要抓你(抓瞎)。後來還是在一位當地老大爺的幫助下,破解此案,找到了地點。從此,我對山東人說話特別謹慎,悠著點「悠」得呀,比鞦韆還要高。

《國語》也是山東人丘明丘大人所編,內容剛好又是偏重記言——通過言論反映史實,刻畫人物形象。據說。丘先聖是在晚年雙目失明以後才開始編纂《國語》的,畢其功於一役全靠耳朵聽聞,嘴巴述說,所以,難免「字」不達言,詞不達意,甚至語言與文字,文字與語言,風馬牛不相及。

《魯語》二卷,恰好又是專門記載魯國的國君和卿大夫言行的專篇。在一個方言如此含混不清的地區,從故事到史書,都是談話記錄,你說,誰敢保證「墳羊」兩字,就是季、孔兩人對話中所指的土生動物?主從二人在小圈子內所說的「狗」和「羊」,一定也是當年與後世大眾所認知的牲畜狗和羊?

正是出於對這一點的深度懷疑,我才覺得有必要帶領大家,回到當年的穿井現場,重新挖掘,再次考古,通過深入井底,鉤沉打撈,降妖捉怪,把孔子和季桓子所說的「狗」與「羊」,徹底搞清楚,鬧明白,一掃古來在這件事上的咄咄怪氣和魔幻氤氳。

最早的原文,涉及到「季桓子」、「穿井」、「土缶」等三個關鍵詞,然後才引出「狗」和「羊」的。所以,弄清這三個關鍵詞,也許就能幫助我們管窺和感知「狗窩」與「羊圈」的大致輪廓了。

季桓子是魯國的公卿大夫,是魯國掌權拿事的貴族。他父親季平子提拔任用了孔子,孔子在他家做家臣,管理過他家的倉庫和牧場;季桓子本人,更是孔子的「蕭何」,先是賞識重用孔子,後來因為孔子出於維護「禮」的規矩而要求「三桓」拆除封地的城牆,損害到他的利益時,他又把孔子逼離魯國。

季、孔這段對話,發生在孔子四十二歲時,正好居於孔子三十歲出道和五十五歲周遊列國的中間。我推測應該是季桓子對孔子由欣賞、支持轉變為不滿、詆毀的時候。從對話的背景和語氣判斷,季桓子根本不是在虛心向孔子求教,而是在故意刁難。他的封地費邑,離魯國都城曲阜足有110公里,他在費邑「懵」在曲阜上班的孔子說「穿井得狗何也」,請問,這不是刁難是什麼?

穿井,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打井」。世傳「伯益作井」(非作刑,因為刑拘和刑罰早在黃帝戰蚩尤時就有了),伯益是大舜的女婿,大禹的股肱之臣和接班人。他的封國在山東魚台縣,當時也叫費。(據專家考證,魯有兩費,一在今山東費縣,一在今山東魚台。兩費讀音不同,費縣之費,讀音為「秘」,魚台之費讀音為「蜚」。)

打井技術,是魯國人或在魯地發明、改造的,魯地的官員和百姓肯定最善於此道。「穿鑿附會」這個成語想必與打井有關。你看嘛,穿——用長柄鐵釺;——用短把鏨子;——打完井要依附梯子出離土坑或井洞;——回到地面與工友、親人相會。井分兩類:土井、旱井用於貯存;水井用於汲水灌溉或飲用。井在打法上,有垂直向下挖掘的,也有斜著朝旁邊穿鑿的。

季桓子說他打井,實際上未必是他本人親自動手,而是家臣或僱工乾的。他家打的這口井,到底是水井還是旱井,因為原文過於簡率,我們不得而知。但從費邑剛好在今天的費縣西北,而費縣西北的地勢是比較高的山地、丘陵,老季家人口眾多,又有農場的情況綜合分析,季桓子打的這口井,應為水井;地點呢,多數是在農地里,而非宅基地四周。

至於打井打到什麼深度時發現「土缶」的,從後文判斷,土缶裡面有活物,其埋藏的位置不可能超過兩米以下;再深的話,土壤結構就不同了,太板太硬,空氣稀薄,營養缺乏,阿狗阿羊就無法生存了。

土缶,即未經燒制的土罐子或土瓮子。民間一般用粘土(clay)或塘泥拌上麥芠或剁碎的秸稈抹塑而成,曬乾即用,無需放進土窯里火燒。這種容器本身個頭不大,入口特別小,裡面怎麼可能裝得下狗和羊呢?即使是剛出生的狗崽和羊羔,要放進或鑽進這類土缶之中恐怕都難以想象,何況成年狗羊?

既然不是正常意義上的牲畜狗和羊,那我們就按照原文的意思,先往精怪的狗和羊上想一想。

請注意,原文用的是「怪」,而不是「神」,不是「妖」,也不是「精」。怪者,異也。也就是形狀異於常類,有點特別而已。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是不相信、不傳講鬼神和靈異的,作為卿大夫的季桓子一定也不會。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閬,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墳羊。可以肯定,木石之怪,水之怪,都是孔子聽來的,而土之怪,則是他自己的經驗。

有一個時空倒推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原文:當今世界上,沒有人看見森林裡有木石之怪,也沒有人用儀器偵測到水裡有妖怪;那麼,兩千五百年前肯定也沒有,因為區區兩千五百年,人類社會的變化巨大,但自然界的變化並不大。同樣,孔子之前五千年,距今七千五百年前,同樣也沒有妖怪。倒是在距今十萬年、百萬年以前,在生物形態尚不穩定的時候,妖異可能真的存在。

這就是說,不恥下問的孔子,他聽聞來的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可能都實有其物,而且其物種至今還可能見到,只是古今名物對不上號而已。同樣,他根據經驗所判斷說出的「墳羊」,也一定是凡胎俗形的現實生物。

下面,我們把三處正史原文當作西洋景(Diorama)再回看一遍:

左丘明的peep show顯示: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土缶不確定,羊確定)

司馬遷的西洋鏡顯示:得土缶,中若羊。(土缶確定,羊不確定)

李賢(章懷太子)的放大鏡則顯示:獲土缶,中有蟲若羊焉。(土缶確定,羊被確定為蟲)

好了,這下看清了吧?公元前509年發生的事。其後,左丘明將其記錄下來,稱土缶不確定(也可能是一團土塊,也可能是一個半掩半露的土罐子或土瓮子,但裡面裝有泥土),但羊是確定的。時隔約400年,司馬遷修正了這個記錄,說土缶明確,裡面的東西跟羊有點象,但不一定是羊。再過約700年,章懷太子在註解《後漢書.張衡傳》時,便直接把羊解釋為象羊一樣的蟲。

三處正史原文,末了一處,李賢在註解《後漢書.張衡傳》時就已將這個謎團解開了,為什麼唐代以後,還有那麼多學人繼續相信墳羊是「土之怪」呢?古人迷信、愛幻想、不疲於傳播神道也就算了,如今是科學時代,眼界大開思維擴張的現代學者,若再盲從古人、因循舊說、囿於原文簡率而顯得無能為力,那就實在、實在講不過去了。

說實話,我是先看到司馬遷的段子的,當時我就憑直覺斷定,「墳羊」應該是一種土壤昆蟲。後來看到章懷太子的段子時,我就乾脆把這個蟲子從土裡扒啦出來了。誰呢?——蠐螬(White grub)或蚯蚓(earthworms)。

蠐螬,《爾雅》稱「蟦」,《本經》稱「蟦蠐」。蚯蚓,古稱「螾」。荀子《勸學篇》:「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所以,「墳羊」應是盲人史官耳朵里「蟦羊」二字的誤錄;而「羊」則又是非魯籍孔門弟子耳朵里「螾」字的音轉。「墳羊」實乃「蟦螾」的訛傳。

土壤昆蟲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全世界都有分佈。

蠐螬,即古人所說的「蟦」,它們是金龜子的幼蟲,俗稱「地蠶」、「地老虎」,是一種極其廣泛的土壤害蟲。它們最喜歡吃剛播下的種子、根、塊莖以及幼苗。蚯蚓,即古人所說的「螾」,中藥的名字叫「地龍」或「土龍」。俗語稱它們叫「曲鱔」,古語還有叫「朐」、「朐忍(月+ 忍)」。山東有個臨朐,得名於朐山,估計山形蜿蜒如蚯蚓。重慶的朐忍縣,也是由此得名。

蚯蚓身上確實有很多奇怪的地方:

1、沒有爪子;2、沒有雙目和雙耳;3、分不清首尾;4、辨不出雌雄;5、看不見牙齒;6、身上沒有毛;7、爬行方式非常奇特,有人說它是側行者、仄行者,有人說它是卻行者,即倒退著行走,實際上確是倒行;8、幼年與成年時的身體形態幾乎一樣,都是精子、蝌蚪、蛹、若蟲(nymph)的樣子,故而古人名之曰「螾」;螾者,寅也,萬物始生螾然也。更有甚者,古人見蚯蚓的身體斷成了幾截還能活下來,就相信它有一種不死的神秘力量。

(《史記. 孔子世家》裴駰集解引唐固曰:「墳羊,雌雄未成者也。」大概指的就是蚯蚓的第4個特徵。)

穿井獲土缶,中有羊焉。

這句話雖然沒有交待打井的季節、地點,也沒有指明發現土缶時的深度,但我們根據現代科學知識可以相信,4400多個蚯蚓品種中,有些確實能在冬季鑽洞(burrow)到霜凍線以下。

而霜凍線則取決於該地的緯度、氣候和地下水位。若以美國的蚯蚓鑽洞深度來判斷,山東費縣的霜凍線差不多也在6英尺即1.8米以下。考慮到費縣的西北是丘陵山地,地下水位應深於這個數字。蚯蚓若鑽不到1.8米以下,那何以稱「下飲黃泉」呢?

正如我前文所說,「土之怪」的「怪」,不應理解為「神怪」、「精怪」或「妖怪」,而應理解為「奇怪」和「特異」。

現代人習慣認為古人都是迷信的,不懂科學的。殊不知,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不可能靠玄理怪論來爭鳴天下的,而是憑藉真才實學來取信於人的。「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且「好學不倦」的孔子如此,位高權重,世代簪纓的季桓子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對農業和土壤昆蟲的了解,絕對不比現代人差。

季桓子懵孔子說穿井得狗的「狗」,可能也是一種土壤昆蟲,最有可能的就是華北螻蛄,俗稱「土狗」。土狗也是「狗」嘛。土狗的成蟲和若蟲能咬壞農作物的幼苗根和嫩莖,它們也能在地面上下開掘隧道,但其活動深度多在10公分左右,冬季隱藏的深度也不超過1.5米。

孔子正是根據螻蛄(土狗)的這一習性判斷,打井在井下土罐子或土瓮子中發現的昆蟲,只可能是蚯蚓(羊),不可能是土「狗」,因為土狗無論冬季還是春夏,它們都鑽不了那麼深。

至於本文著墨最少的「蟦」(墳,念費),即蠐螬,因為它體量實在太小,樣子也不夠怪,而且它也鑽不到地下那麼深,所以,井下土缶中所藏不可能是它。墳羊的「墳」,即「蟦螾」的「蟦」,極有可能是一個偏意形容字。

看過《西遊》的人都知道,妖怪的原形,通常都是現實中的牲畜禽獸,只要有火眼金睛,再給它一金箍棒,管它何方神聖,道高魔高,它定會真身畢露。

經過我如此的神遊、冥思、考證、推理,千呼萬喚,「墳羊」的原形,終於閉著眼睛,光著身子,倒退著爬出了「羊圈」。千古妖鳴,從此不再流響。

這就是「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的實況!


版權獨有,轉載必酒!

 

2019.11.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8 個評論)

回復 8288 2019-11-3 07:16
又淘到啥東了了?
回復 農家苦 2019-11-3 07:24
8288: 又淘到啥東了了?
下一篇呈上來
回復 mali50 2019-11-3 09:11
地老虎、久違了。小時候在院子里種土豆時常見。在農村大田裡反而不多。
回復 農家苦 2019-11-3 09:26
mali50: 地老虎、久違了。小時候在院子里種土豆時常見。在農村大田裡反而不多。
看看歐洲貴族, 他們發動戰爭的理由, 不過都是鬥雞走狗鬧翻了, 哪有正事嘛。老孔和老季不過也就是賣弄一下昆蟲知識而已。
回復 mali50 2019-11-3 11:44
農家苦: 看看歐洲貴族, 他們發動戰爭的理由, 不過都是鬥雞走狗鬧翻了, 哪有正事嘛。老孔和老季不過也就是賣弄一下昆蟲知識而已。
夫子給人家看倉庫也太可憐了。要人家廢田垣結成共同體也太天真了。難怪被炒,卻致死不悟。
回復 農家苦 2019-11-3 12:04
mali50: 夫子給人家看倉庫也太可憐了。要人家廢田垣結成共同體也太天真了。難怪被炒,卻致死不悟。
看倉庫管牧場,都是夫子非常年輕時候的差事。「墮三都」是夫子追求「禮」的願望,在早已禮崩樂壞之時夢想恢復禮制,只能落得個周遊列國、開辦私學的下場。不過這也剛好給了他作萬世師表的講壇。
回復 mali50 2019-11-3 12:18
農家苦: 看倉庫管牧場,都是夫子非常年輕時候的差事。「墮三都」是夫子追求「禮」的願望,在早已禮崩樂壞之時夢想恢復禮制,只能落得個周遊列國、開辦私學的下場。不過這
知善惡只是成熟的標誌。知天時才是聖人。夫子也就知天命、距知天時還很遠。
回復 農家苦 2019-11-3 12:33
mali50: 知善惡只是成熟的標誌。知天時才是聖人。夫子也就知天命、距知天時還很遠。
後世諸葛亮也是。他知道天時不利於自己,所以就選擇逆時而動,藉機成就自己的忠臣偉業。孔子若生在周公時代,他應該活的更舒服些,但不可能成就他萬世師表的功勛偉業了。
回復 mali50 2019-11-3 12:43
農家苦: 後世諸葛亮也是。他知道天時不利於自己,所以就選擇逆時而動,藉機成就自己的忠臣偉業。孔子若生在周公時代,他應該活的更舒服些,但不可能成就他萬世師表的功勛
有這個意思。中國皇帝用孔子約束大臣、文臣用孔子約束武將、有點政教合一的味道、即中國式的政教合一。皇上是不在巢中的、照樣三宮六院。
回復 農家苦 2019-11-3 12:56
mali50: 有這個意思。中國皇帝用孔子約束大臣、文臣用孔子約束武將、有點政教合一的味道、即中國式的政教合一。皇上是不在巢中的、照樣三宮六院。
孔子是商朝的皇族,周朝是滅商的替代者,商周勢不兩立。而孔子卻一心要幫周朝恢復禮制,這是有違天命的,所以,他註定不會成功。就象現在的某些中國走資派,出生在共產黨的陣營里,卻要幫助美國強化資本主義,這必然會落個吃裡扒外的漢奸罪名,並且註定不得人心,不會成功。孔子說他50而知天命,我看他未必知道這個天命。
回復 mali50 2019-11-3 22:22
農家苦: 孔子是商朝的皇族,周朝是滅商的替代者,商周勢不兩立。而孔子卻一心要幫周朝恢復禮制,這是有違天命的,所以,他註定不會成功。就象現在的某些中國走資派,出生
有道理。殷商雄心勃勃東征西討、周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五霸七雄忙於內鬥、成就了內鬥文化。孔子集大成而立儒學、只文不武、有君無國、使中國屢遭覆滅。治頑疾需用猛葯: 寧做強盜、不當淑女、與道同盡、與天共滅。舍此不能拯救中華。
回復 農家苦 2019-11-3 23:04
mali50: 有道理。殷商雄心勃勃東征西討、周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五霸七雄忙於內鬥、成就了內鬥文化。孔子集大成而立儒學、只文不武、有君無國、使中國屢遭覆滅。治頑疾需
其實,儒家有文儒,也有武儒;孔子長得象個武將,他本人也絲毫沒有文弱書生的劣質。問題出在後世的統治者,故意閹了武儒精神。
回復 mali50 2019-11-4 00:48
農家苦: 其實,儒家有文儒,也有武儒;孔子長得象個武將,他本人也絲毫沒有文弱書生的劣質。問題出在後世的統治者,故意閹了武儒精神。
所以漢代尊儒尚有雄風,宋代成了文弱書生。
回復 農家苦 2019-11-4 01:45
mali50: 所以漢代尊儒尚有雄風,宋代成了文弱書生。
周宋不如漢唐, 原因正在於武備。光講文功, 不講武備, 在古代中國那就等於不怕挨揍。所以, 我特反感史家誇耀大宋是中華文明的巔峰之說。
回復 mali50 2019-11-4 04:31
農家苦: 周宋不如漢唐, 原因正在於武備。光講文功, 不講武備, 在古代中國那就等於不怕挨揍。所以, 我特反感史家誇耀大宋是中華文明的巔峰之說。
頗有同感。尤其討厭吹捧澶淵之盟。
回復 農家苦 2019-11-4 09:44
mali50: 頗有同感。尤其討厭吹捧澶淵之盟。
大明因為趕走了蒙古人,威加四海,所以,沒有外敵敢覬覦中國。日本想把朝鮮納入它的版圖,結果被大明教訓了一頓后也老實了很長時間。
回復 mali50 2019-11-4 11:01
農家苦: 大明因為趕走了蒙古人,威加四海,所以,沒有外敵敢覬覦中國。日本想把朝鮮納入它的版圖,結果被大明教訓了一頓后也老實了很長時間。
許多帝國的興起伴隨著文明的興起、如基督教文明或伊斯蘭文明。蒙古帝國是個例外、是靠野蠻和殘忍。在當時文明已經高度進化的世界上、人口有限的民族靠殘暴起家必然暴起暴落不會長久。元帝國分裂后、只有伊斯蘭化的部分相對強盛。精銳的蒙軍急於西征、留在遠東的勢力較弱、所以很快被漢人打敗。
回復 農家苦 2019-11-4 11:38
mali50: 許多帝國的興起伴隨著文明的興起、如基督教文明或伊斯蘭文明。蒙古帝國是個例外、是靠野蠻和殘忍。在當時文明已經高度進化的世界上、人口有限的民族靠殘暴起家必
沒錯。沒有文明作基礎的帝國,野蠻帝國,現在過得都很窩囊,如波蘭、馬其頓、外蒙古。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8: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