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德國國殤日與記憶文化

作者:謝盛友  於 2019-11-18 00: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3評論

德國國殤日與記憶文化

2019年11月17日是德國國殤紀念日(Volkstrauertag),全國各地都有活動紀念陣亡軍人,其中,最大紀念儀式在首都柏林舉行,德國各宗教的代表出席儀式。總統講話,總理和所有部長均出席。全場靜默兩分鐘,紀念為國捐軀的軍人。總統和總理按照傳統向紀念碑獻花,民眾也冒著零下1℃寒冷的天氣一同向陣亡軍人致敬。

早上九點在教堂舉行彌撒,天主教主教主持祭祀儀式。之後,大家一起來到公墓,向陣亡軍人致敬,向無名死亡者致哀,市長代表市政府、退伍軍人協會主席代表退伍軍人、公民協會主席代表公民、難民組織會長代表難民獻花圈。整個祭祀儀式由城市交響樂團和合唱團伴隨。在獻禮儀式結束時,公衆合唱德國國歌。

向紀念碑獻花

國殤紀念文化傳統久遠,聖經上說「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傳道書7:3)

德國1919年開始舉行國殤紀念, 1922年法定為國殤日。1952年開始把國殤日定在降臨第一主日前兩周的周日。

「只有承認歷史,才能建設一個更好的未來」,德國人懂得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德國人能取得昔日那些慘遭其蹂躪國家和民族的諒解,是因為德國人用心在懺悔,用行動在彌補,德國人向世界莊嚴宣誓,德國永不再犯納粹軍國主義的歷史錯誤。德國人用自己真心的懺悔,誠摯的實際行動來被世界重新接納,融入這個國際大家庭。今天的德國在維護和平與促進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歷史的車輪是向前滾動的,猶如一面醒目的鏡子映襯出一個國家的本質面目。為了徹底斷絕納粹主義的根源,德國把打擊納粹主義列入國家刑法制裁,對納粹言論零容忍,在反省戰爭,懺悔罪過這面歷史鏡子面前,德國人用實際行動獲得了世界人民的認可。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坦誠面對自己犯過的錯誤與禍害作出深徹的反省和悔悟,就永遠站不起來。

記憶文化

德國的各大城市遍布大大小小的紀念館。然而,在二戰以及1989年德國統一后,德國的紀念文化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自十四到十七世紀數百年間,城市修建的紀念碑多為雕塑,譬如象徵城市自治權的羅蘭像、表現君王或統帥身份的古羅馬騎士風格塑像等,此後更有在古典主義時期興盛一時的歌德與席勒塑像。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建立德意志帝國,舉國上下修建大量愛國主義題材的勝利紀念碑,以示慶祝。尤其是146座俾斯麥紀念塔和榮譽柱以及550座紀念碑,均體現了昔日民眾對俾斯麥的狂熱膜拜。

德國各大城市遍布歷史紀念館。一戰後,它們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取代勝利紀念碑的,更多的是一些為悼念愛國烈士而建造的紀念場所。在經歷了二戰浩劫后,德國人的英雄情結已磨滅殆盡,不少地方只是在現有碑體的基礎上簡單添置了一些刻有陣亡同胞名字的銅板。

如今,展現民族豪情或歌頌政治領袖、文化名人與科學泰斗的紀念碑已變得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警示意義、反戰、反驅逐及種族屠殺的紀念碑。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開始全面反思歐洲歷史上對猶太人的迫害與屠殺,隨之也出現了越來越多以此為主題的紀念場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位於柏林的大屠殺紀念碑。無處不在的還有「絆腳石」:正面鑲有黃銅並刻上姓名的小塊鋪路石,通常鋪設在納粹時期猶太死難者生前寓所的門口。德國人借著建設警示碑及紀念碑反思納粹暴政下那段政治黑暗、道德淪喪的歷史,其規模之大,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極為罕見。

新近修建的警示碑試圖通過其特定形態及設計傳遞一種恐懼、凄惶和無助的情緒,或象徵性地,或具體呈現——藉助火車車廂、行李物品等諸如此類的場景元素喚起人們對昔日通往集中營的死亡之旅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歷史記憶。與此同時,審視歷史的視角在過去十年也在不斷拓展和豐富。在興建大量憑弔猶太遇難者的紀念館之後,近年來德國也湧現一批為納粹時期被害的辛提人和羅姆人、同性戀者及「安樂死計劃」死難者而建造的紀念碑。

東西德統一無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然而迄今為止,無論是1989年萊比錫的「周一示威」(1989至1990年間前東德的一連串和平反政府遊行)活動舊址還是在首都柏林修建紀念碑的提議都一直飽受爭議。相比之下,人們對前東德極權體制保持警惕,在這一點上似乎並無異議。柏林牆博物館嘗試重現昔日反人道的邊境防禦,儘管高牆電網在東德劇變後幾乎已被拆除一空。1996年,位於布倫瑞克與馬格德堡之間A2高速路沿線的原邊防檢查站被改造為「馬林博恩東西德分裂時期紀念館」 (Gedenkstätte Deutsche Teilung Marienborn),成為了解歷史和政治的生動課堂。當年從羅斯托克到埃爾福特遍布整個東德的國安局情報機構和監獄設施,現已作為檔案館和紀念館向公眾開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於柏林-霍恩施豪森(Berlin-Hohenschönhausen)的臭名昭著的國安局看守所,以及在國安局舊址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史塔西博物館(Stasimuseum)。

 以反思納粹暴行和德國統一社會黨(SED)專制獨裁為主題的紀念場館是聯邦政府的重點資助項目。而對其他政治議題或「歐洲統一」等當代歷史事件的呈現則並不多見,以此為主題的紀念館亦是寥寥可數。

 新近修建的兩座戰爭紀念碑以一種新形式出現:2009年,位於柏林的國防部所在地豎立起了德國聯邦國防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波茨坦附近的一個名為「記憶森林」(Wald der Erinnerung)的紀念館則專為憑弔在境外執行任務時不幸罹難的國防軍士兵而建。

 這些新建的紀念碑建築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風格簡潔質樸,避免流露任何激情。它們既非民族自豪和國家權力的象徵,也不針對任何其他民族,而是肩負道德教育的功能,旨在傳達深刻的省思和謙卑,倡導寬容和人道主義精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看得開 2019-11-18 01:13
我去過 Numerburg納粹黨代會會場資料文獻中心。我認為德國人對於這段悲哀的歷史,能夠很勇敢地面對,在此建起了納粹黨文獻中心,與在柏林建起了著名的猶太人博物館,足以讓我感動、和得到我的尊敬。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289396/article-111860.html
回復 西部華人 2019-11-18 11:23
德國人會反思的話就不會紀念那些德國軍人了。德國遲早會亡國回到以前的狀態。
回復 yizo 2019-11-19 01:02
「在反省戰爭,懺悔罪過這面歷史鏡子面前,德國人用實際行動獲得了世界人民的認可」!對本民族犧牲的生命憐惜尊重,博大包容! 對昔日民族的罪惡坦誠直面,由衷懺悔,立法嚴懲,警示後人!德意志,一個真正身心強健的人類種族,敬佩!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19 19: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