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的传播途径与预防

作者:kylelong  于 2020-2-14 15:3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科普知识|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2评论

病菌的传播,分为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病原体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某种物质之后,新的宿体在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之后造成的传播。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5微米)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微米),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但有专家证实:有的小飞沫(核)可以达到40米。

飞沫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飞沫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即空气飞沫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一般情况下,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而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距离2米以上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没有外部条件(如风力)的帮助,飞沫喷射到两米以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实际情况有很多不同。

飞沫传播方式

1.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

此种传播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2. 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

3. 经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飞沫的大小

病毒的大小为0.01-0.02微米;
冠状病毒肺炎和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直径约0.1至0.12微米;

普通飞沫大小:0.002 - 0.1 微米;
病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6~5×10-6m,也就是1-5微米;
大一点的飞沫大小1-20微米都有(细菌通常大一些);

还有就是飞沫的漂浮速度和高度。

1-5微米,可以直接侵入肺泡;
5-10微米,可以沉着在小支气管;
10-30微米,可以沉积在支气管;

人体的肺部

终末支气管0.5微米;
细支气管1微米;
小支气管1微米以上。


病菌飞沫与粉尘的区别


病菌飞沫,通常有水分,或者粘液,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病菌;

粉尘通常很少水分,但可能含有有害气溶胶、重金属或有害化学制剂。

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雾、烟、霾、轻雾(霭)、微尘和烟雾等,都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气气溶胶。它们能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见大气凝结核、大气冰核)、太阳辐射的吸 收体和散射体,并参与各种化学循环。


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

1.空气隔离,在接触可空气传播的疾病的病患是,应该佩戴口罩,患者自身也应该佩戴口罩,并定期更换新的口罩。

2.如果是在医院,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消毒标准进行每日消毒。

3.在医护人员接触严重的传染病患者时应佩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资时应戴手套;

飞沫传播的预防措施:

1.患者应该佩戴口罩防治唾液飞溅。

2.加强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患者与非患者应该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

1.尽量隔离于单间。

2.进入隔离病室或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资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应尽量避免接触病患。

3.该患者周围物品以及周围环境,应每天消毒,并用抹布使用消毒液擦拭。


附:PM与雾霾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对颗粒物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尘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可分为飘尘和降尘。习惯上分为:

  尘粒:较粗的颗粒,粒径大于75微米。
  粉尘:粒径为1~75微米的颗粒,一般是由工业生产上的破碎和运转作业所产生。
  亚微粉尘:粒径小于1微米的粉尘。
  炱:燃烧、升华、冷凝等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粒径一般小于1微米。
  雾尘:工业生产中的过饱和蒸汽凝结和凝聚、化学反应和液体喷雾所形成的液
  滴。粒径一般小于 10微米。由过饱和蒸汽凝结和凝聚而成的液雾也称霾。
  烟:由固体微粒和液滴所组成的非均匀系,包括雾尘和炱,粒径为0.01~1微米。
  化学烟雾:分为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两种。硫酸烟雾是二氧化硫或其他硫化物、未燃烧的煤尘和高浓度的雾尘混合后起化学作用所产生,也称伦敦型烟雾。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废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所形成,光化学烟雾也称洛杉矶型烟雾。
  煤烟: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粒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粒径为0.01~1微米。
  煤尘:烟道气所带出的未燃烧煤粒。
  粉尘由于粒径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特性也不同,如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可以长期飘浮在空中,称为飘尘,其中10~0.25微米的又称为云尘,小于0.1微米的称为浮尘。而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则能较快地沉降,因此称为降尘。

通常来说,粒径在7-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进入鼻腔,4.7-7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咽喉,这一阶段还是可逆的,人体可以咳出来;但到了3.3-4.7微米时,颗粒物就要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在2.1-3.3微米时,颗粒物可以进入中支气管;在1.1-2.1微米时,颗粒物进入支气管末端;在1微米以下,也就是说PM1,就要进入肺泡血液,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

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超细颗粒物,极易被吸入肺内,沉积在肺泡里。拜全国流行的灰霾天所赐,原本生僻的PM2.5,这两年家喻户晓。其实,在空气中还有比PM2.5更小的微粒,比如粒径小于1微米的PM1。别看个头更小,但它比PM2.5更为可怕。因为它不仅能够通过呼吸道轻松“黑客”侵入人体,甚至能潜伏到我们的血液里不难想象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1 回复 城市达人 2020-3-31 20:35
实际上,在空气不好或者流行性感冒以及类似的流行病比较多的时候,还是应该戴口罩,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吧。
0 回复 kylelong 2020-7-7 05:35
城市达人: 实际上,在空气不好或者流行性感冒以及类似的流行病比较多的时候,还是应该戴口罩,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吧。
口罩当然是最佳的阻断方式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11: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