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說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作者:lixixing  於 2010-12-31 20: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三國評說|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4評論

關鍵詞:

 

說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李西興

2011-1-1

《新三國》編劇之不當

    《新三國》電視劇第一集,略去《三國演義》里前面的黃巾起義和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直接從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開始。在曹操行刺董卓之前,二人有關「十八路諸侯」的對話如下所節引。

    董卓:「沒想到啊,(袁紹)他今天竟然糾集了十八路諸侯,起兵反我。」

    曹操:「十八鎮諸侯,也絕不是西涼軍的的對手。」

    董卓:「殺他十八路諸侯,如同屠豬宰狗一般。」

     接著曹操行刺董卓失敗,轉而將寶刀獻給董卓,演變成著名的「孟德獻刀」的故事。之後曹操孤身倉皇逃出京師,在陳留舉義兵加入討伐董卓的行列。上引的情節已經受到網友們的批評,說《新三國》編劇不當,不應該在曹操逃出京師之前,而預先提到「十八路諸侯」之事。其實《三國演義》里「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本身就是杜撰出來的,而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聚義討董,也與史實不符。

《三國演義》里十八路諸侯聚義討董

    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后,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第一鎮,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案《後漢書·孔融傳》不言預討董盟軍事】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三國志·陶謙傳》不言預討董盟軍事】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三國志·馬超傳》不言馬騰預討董盟軍事】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三國志·公孫瓚傳》不言預討董盟軍事】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三國志·張楊傳》引文見下。】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三國志·孫堅傳》引文見下。】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這還要加上曹操的義軍,才夠十八路諸侯。

史書所載的盟軍討董之役

    據《三國志·魏志·太祖紀》所載: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文中計列十路諸侯。如果加上曹操的義兵,可為為十一路兵馬。但所謂諸侯,是指當時擁有地盤和地方軍隊的太守以上的官員。董卓進京之前,曹操在朝中任典軍校尉。董卓進京后,表太祖(曹操)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所以曹操實為逃離京師的一名校尉(比二千石,低於太守的級別),不能算是一鎮諸侯,所以他在盟軍中僅有行奮武將軍的虛名而已。

    《後漢書·袁紹傳》所載和上引略同:

    初平元年,遂以勃海起兵,與從弟后將軍、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同時俱起,眾各數萬,以討卓為名。紹與王匡屯河內,伷屯潁川,馥屯鄴,余軍咸屯酸棗,約盟,遙推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比三公)領司隸校尉(為京師首長,位列九卿之後)

    計有十一路諸侯,比《三國志·太祖紀》所列,僅多了一路「廣陵太守張超」,並且根本就沒有提到曹操。

    據《三國志·張楊傳》:

    董卓作亂。楊遂以所將攻上黨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眾至數千人。山東兵起,欲誅卓。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於於夫羅屯漳水。單於欲叛,紹、楊不從。單於執楊與俱去,紹使將麹義追擊於鄴南,破之。單於執楊至黎陽,攻破度遼將軍耿祉軍,眾復振。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可見,張揚確實曾反對過董卓,然而怕只能算是追隨袁紹的一支部隊罷了,並且有始無終。所以沒有被《三國志·太祖紀》列為一鎮諸侯。

孫堅在討董之役里的成敗

    在《三國演義》里任盟軍先鋒的孫堅及其部屬,確實是討董盟軍的中堅力量,然而在《三國志·太祖紀》和《後漢書·袁紹傳》里均未被列為一鎮諸侯。

    據《三國志·孫堅傳》:

    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堅亦舉兵……比至南陽,眾數萬人。……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吏。遂治兵於魯陽城。……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是時,或間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陽人去魯陽百餘里,堅夜馳見術,畫地計校,曰: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術踧唶,即調發軍糧。堅還屯。

    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堅曰:卓逆天無道,盪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復進軍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雒邑。堅乃前入至雒,脩諸陵,平塞卓所發掘。

    《後漢書·董卓傳》亦云:

    時,長沙太守孫堅亦率豫州諸群兵討卓。卓先遣將徐榮、李蒙四齣虜掠。榮遇堅於梁,與戰,破堅。……明年,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卓遣將李傕詣堅求和,堅拒絕不受,進軍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與堅戰於諸陵墓間,卓敗走,卻屯黽池,聚兵於陝。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堅乃埽除宗廟,平塞諸陵,分兵出函谷關,至新安、黽池間,以截卓后。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戇,諸將軍宜慎之。

    由此可見,所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役,實際上主要是孫堅與董卓之間的交鋒。然而史家卻把孫堅視為袁術的部下,所以史書不列孫堅為一鎮諸侯。

     《三國演義》里十八路諸侯的討伐董卓一役,論權謀首推曹操。他先是捨身刺董,后又發嬌詔首舉義旗;論名望,則袁紹家族四世三公,而被推為盟主。而論起戰功,則只見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了。《三國演義》里說劉備以平原相(縣級)的身份,隨北平太守公孫瓚起兵加盟。后袁紹敬重劉備為皇室後裔,特賜其座。而實際上公孫瓚並未起兵加盟。所謂劉關張的討董戰績,斬華雄,敗呂布,均系剽竊孫堅的。因此而造成在《三國演義》里,討董盟軍先鋒孫堅就顯得敗績累累,而戰功無幾了。

關於討董盟軍的排列順序

    再談談十八路諸侯的排列順序,無論是《三國演義》,《三國志·太祖紀》,還是《後漢書·袁紹傳》都列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為第一。

    因為據漢代的官制,前、后、左、右將軍,位列九卿之前。所謂曹操的行奮武將軍和孫堅的行破虜將軍,是不算數的。所以袁術被列為第一鎮諸侯。

     其次為州牧或刺史。

     東漢時全國分為十三州,除京師洛陽的所在的州屬司隸校尉外,外設刺史十二人。刺史原是西漢武帝(西元前141-87)初所置,為秩六百石的監察官,但是權力極大,可以處置秩二千石的太守。成帝時(西元前33-7)更刺史為牧,秩二千石。到建武十八年(西元42),復為刺史。任命十二人各主一州,京師所在地之州屬司隸校尉。到東漢末年,朝廷和皇室衰微,致使州牧刺史坐大,而成為控制所監察的各郡,盤踞一州甚至數州的大軍閥。然而在討董之役時,州牧或刺史勢力,也只不過是位列太守之前,同為某鎮諸侯而已。當時的討董盟軍里,有三位州牧刺史: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和兗州刺史劉岱,占不到當時東漢全國州牧級別的十三個區域的四分之一。太守級別(含郡級的濟北相)九人,占不到東漢近百個郡國(時有二十七王國相和七十一郡太守)的十分之一。然而由於其他州郡的觀望態度,使得董卓集團在聲勢上處於下風,因而不得不遷都長安,挾持皇帝西撤到其老巢。

    儘管東漢末年的討董盟軍不過是當時少數地方軍閥,對把持朝政的西涼軍閥董卓不滿而糾集起來的烏合之眾,卻揭示出當時諸侯割據,致使最後天下三分的趨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越湖 2011-1-1 00:19
與現代西方有所不同吧?前些日子七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方法都不一樣。
回復 lixixing 2011-1-1 10:52
To 越湖:
    東漢王朝自身各派政治軍事力量之間鬥爭,與現代以美國為首的帝國干涉他國事務是不同的。
回復 門外照斜陽 2011-1-2 00:23
這18路諸侯,都是當時的地方領導,省市長之類,且多半能力不強,後來大亂時,很快被淘汰。但這些領導, 居然都能調動幾萬人馬(當時全國人口,也不過幾千萬),圍攻首都,可見當時對地方政府的控制不太嚴。要是現在,省地級領導,可就沒這能力了。
回復 lixixing 2011-1-2 07:01
To 門外照斜陽
Your talking is very interesting! 東漢時全國人口,最盛時蓋五千萬左右。184年黃巾起義,甲子之期,三十六方俱發,很快就發展為百萬之眾。後來僅被曹操收編的山東地區的黃巾餘眾就達二十多萬。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9: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