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作者:广南子  于 2007-11-3 17:5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时政解读|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评论





民主是什么

(作者:niobe)
  
  民主是什么呢?很多人一定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民主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比如有5个人去旅游,4个人想游泳,1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一定是去游泳,如果最后的决策是去打球,那就变成专制了。
  
  可别忙,当我们把上面的例子稍微改变一下,你就会惊愕地发现,这个"民主"竟然是只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比如5个人中有4人认为1人该死,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合法"地把那个可怜的家伙杀死!
  
  你也许会说,这没什么错啊,如果大家都认为一个人该死,那他怎么可能没罪呢?不幸的是,的确有这种可能。事实上,民主的内涵远非"大多数"这么简单,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好把那些陈旧的历史书从垃圾桶里翻出来,仔细读一读。
  
  公元前六世纪,在民主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雅典,一个名叫克利斯梯尼的政治家发明了一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的雏形:"贝壳放逐法"。所谓"贝 壳放逐法",就是雅典人为了对付某个破坏民主、实施专制的独裁者,可以召开公民大会,对其进行投票(因用贝壳投票而得名,不过后来改用陶片了),如果这个 人得票超过6000,那么对不起,管你有没有错,立即离开雅典,去外面呆上10年再回来吧。
  
  这种惩罚制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流放,当然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公民大会的集体投票,后者是专制君主的个人意志。不过,在"贝壳放逐法"这座祭坛 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在古希腊历史上,曾经有多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贝壳 放逐法"而被流放,客死他乡,比如著名的马拉松战役英雄亚利斯泰提,以廉洁、正直而著称,就曾被贪婪、腐败的地米斯托克利以"企图独裁"的罪名提交公民大 会审判。
  
  等一下,也许你又会说,民众的选择虽然有时不一定正确,但那毕竟是自己的选择嘛,即使付出代价,也只能由民众自己承受。
  
  可是,我不得不告诉你,在这个问题上你犯了个逻辑错误,因为付出代价的主体并不是占多数的民众,而是那个处于少数的可怜的倒霉蛋。如果一个人因为别人 的错误而被迫接受惩罚,那这种"民主"又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你也看到了,古希腊的这个"贝壳放逐法"尽管 打着"大多数"的幌子,但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并不能算做真正的民主,实际上,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大多数暴政"。
  
  其实这个"大多数暴政"的滋味我们也曾经领教过,30多年前的那场人间浩劫,就是利用"大多数"对"极少数"实施暴政的结果。当千百万被革命热情冲昏 了头脑的红卫兵们冲进学校、工厂、机关、政府,大打出手,打砸抢烧时,当那些无辜的受害者们不堪忍受凌辱摧 残悲愤自尽时,又有多少冷漠、甚至幸灾乐祸的看客在品味着这种可怕的"民主"!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遗憾地看到,类似当年革命小将的行为,依然时 有发生。一个不保护"极少数"权利的"大多数暴政",又与"专制"有何区别?
  
  因此,我们有必要修正一下最开始的那个例子:有5个人去旅游,4个人想游泳,1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还是去游泳,但要加上个限制条件,就是想去打球的那个人,有说"NO"的权利,而且那4个去游泳的人,必须学会尊重这个"NO"。
  
  可是,你先不要着急,民主并不是仅仅说个"NO"字就算OK了,它还有许多要求和条件呢。你想想看,虽说那4个去游泳的人不反对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情,可是1个人怎么打球呢,总要有个对手陪他一起打吧?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我们4个人是要去游泳的,不强迫你去已经很不错了,怎么着?还想让我们大家陪 你打球?你小子皮痒吧~
  
  你会不会觉得那4个人的想法挺合理的?是啊,凭什么要大家都陪那小子去打球?不是民主吗?怎么又变成多数服从少数了?且慢,你要晓得,仅仅表示尊重少 数人的意见,而不为少数人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那么离真正的民主还差得远呢。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要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唉,看来想去游泳还真挺不容易 啊。
  
  时间在六十年代,地点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事件的起因,是有个叫杰姆斯·麦瑞迪斯的黑人学生,向密西西比大学申请入学。你要知道,当时的密西西比州是个 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方州,在那里,尽管黑人理论上有上大学的权利,可是在现实却根本办不到,因为那个州的 州长本人就是个种族主义者,该州的民意舆论也支持州长的种族言论,结果不难想象,那个可怜的杰姆斯被大学校委会莫名其妙地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是黑人。
  
  这下杰姆斯可不干了,他马上找到全美有色人种协会,由他们出钱聘请了律师,控诉密西西比大学违反宪法,践踏人权,并且把这场官司打到了上诉巡回法庭。经过长达一年的审判,杰姆斯终于胜诉了,法庭给密西西比大学下达强制令,强迫学校接收杰姆斯入学。
  
   那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民权运动的高潮,以马丁·路德·金为首的黑人民权组织,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的非暴力抗议聚会,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 击,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是个非常有魄力和远见的人,他很同情黑人的民权运动,而且也很关注杰姆斯的案件 ,但同时,他也明白在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方州,黑人学生想要入学恐怕是件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情,所以,当他听到法庭判杰姆斯胜诉时,马上派出联邦官员, 带着执法队去保护杰姆斯入学。
  
  可是,法庭的这个强制令,立刻激怒了密西西比州长,在杰姆斯入学的那天,他授意副州长站在学校大门口进行阻拦,并且很嚣张地宣布,联邦政府的人要是敢来支持杰姆斯与州政府对抗,来一个抓一个!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简单交代一下,美国政府的组织机构与我们国家不同,国家的权力是很分散的,每个州都像个独立王国,谁也不买中央政府的帐,各州的州长 也不是由总统来任命,而是在各州竞选上的,只对本州人负责,所以,各个州对中央政府的态度是:我想怎么过就怎么过,联邦政府你管不着,可我要出了事,你得 给我顶着。
  
  因此,当肯尼迪一听到密西西比州州长的强硬态度时,立刻头皮发麻,他很清楚,这下肯定要出事了。果不其然,就在杰姆斯入学那天,被州长煽动起来的民众 与联邦执法队与校警发生严重的冲突,他们四处寻找杰姆斯,一边找还一边发泄(这场景是不是有点面熟?),暴力事件越演越烈,造成了大量的流血和死亡,直到 第二天的早上才逐渐平息。
  
  最后,这场可怕的流血,使州长开始思索他身上所负的历史责任,于是他退让了,那个被吓得失魂落魄的杰姆斯,终于在联邦执法队的保护下,结束了密西西比州禁止黑人上大学的历史。
  
  呼,例子终于讲完了,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个事件,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尊重少数人的意见,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想要让少数人真正的享受他们与大多数一样的权利,有时候,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呃,这么说来,我们好像又要修改那个例子了:有5个人去旅游,4个人想游泳,1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4个人去游泳,1个人去打球,然后再雇个人来陪那个小混蛋去打球,至于雇佣的钱嘛,由大家一起分摊。
  
  但是且慢——抱歉虽然文章已经够长了可我还是要说且慢——为什么为了尊重少数人就要牺牲我们4个人的利益?难道那小子一个人比我们4个还重要?如果我 不想出钱,那是不是你也要尊重一下我的意见啊?可你不要忘记,这次你也许占在"多数"一边,说声拜拜就跑去游泳了,可是啊,保不准下次就轮到你要去打球 了,到那时你找谁去?所以,为了下次你也能找到人陪你一起打球,为了让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民主,你一定要付出这个代价,尽管这意味着你也许要付出像密西西 比州那样惨重的代价。
  
  现在你一定已经看到,所谓民主,不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也不是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另外也不要忘了,这个民主可不是免费的午餐,你想得到他,是要花钱的。






民主不是什么 

任羽中 李彦铭 

 

   按照亨廷顿的总结,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民主化浪潮",尤其在20世纪末兴起的"最壮观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三波"中,"人类历史上采取某种 民主政体的国家总数在世界上第一次占到了一半以上。"这样的发展趋势确实是浩浩荡荡,所以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有某一国的当政者敢于公开反对民主的价 值,而即使是在标榜独立与批判精神的知识界,敢于挑战民主"普世价值"的学者也少得可怜,在这个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只能是上上个世纪的事情了。民主, 似乎再也找不到它的竞争对手或者替代物,"历史的终结"看起来是那么理直气壮,也正如亨廷顿所反问的那样:"我们有可能看到一个民主不仅是主流政体,而且 是普遍政体的世界吗?"1

  但是,假如我们稍微对这样一个已经带有神学色彩的概念做一番考察,就不得不发现,"民主"一词已经被空前的滥用,形形色色的政客和学者们将它当做一个 不言自明、自有永有的实体,结果使它变得高度模糊,以至于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贴上"民主"或者"反民主"的意识形态标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布莱克维尔 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民主"条目下写道:"古老的政治用词,意指民治的政府,源于古希腊demos(民众的)统治,在现代用法中,它可以指人民政府或人民 主权,代议制政府及直接参与政府;甚至可以指(不太确切的)共和制或立宪制政府,也就是法治政府。"2这样短短一段话中,"民主"就与"民治"、"人民主 权"、"代议制"、"直接参与"、"共和制"、"法治"等若干概念划上了等号,可是"人民主权"与"法治","代议制"与"直接参与"这样一些概念又明显 大相径庭,那么我们必须追问:民主到底是什么?

  无庸讳言,处在当下的语境中,要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回答是相当艰难的,我们可能会痛苦的发现,对于可以追溯到雅典时代的民主发展史和当今世界上百个" 民主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而言,任何一种简明的定义都会显得解释力不够。因此,本文中我们不再试图直接回答"民主是什么",而转向思考"民主不是什么", 即通过一种否定性的思路来证明:对于民主的过分崇拜乃是"现代迷信",甚至是故意的骗术,但在承认民主价值有限的同时也需要承认,民主之所以成为今天的" 世界潮流",不仅是西方霸权的结果,也因为在一定的时机中,它确实可以具有独特的积极的作用。

  民主不是"历史的必然"

  民主的起源一般被追溯到雅典时代,对于民主的拥护者而言,雅典以降的整个世界史都可以被描述成民主以及"相关价值"--比如自由、平等和私有权神圣不 可侵犯--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在证明民主的价值时,论者往往会指出,民主政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发展代表着人类理性的进步,因此是一种历史的必 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我们知道,与雅典同时存在的城邦大约有700个之多,而城邦政治是极其多元化的,各个城邦建立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雅典的民主制只是"百家 争鸣"中的一家。尽管在希波战争之后,民主的雅典一度成为整个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专制主义的斯巴达以及其它实行王制或 者贵族制的城邦就感觉到"制不如人",雅典人尽管为自己的民主自豪不已,但似乎也并未像后人那样强制性的向外输出民主,民主没有"不可避免的"扩散开去。 而且,很快雅典民主制就走向衰落,抽签选举、陶片放逐法也成为历史名词,从此再也没有被大规模的实践。

  更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三位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一例外的明确表示了对雅典民主制的厌恶。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的 抽签选举简直视政治为儿戏,结果民主派指控他"否认城邦之神并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最后被雅典公民们投票处死;他的学生柏拉图则认为,"平民政体"将导 致社会的分裂和混乱、统治者的无知无能和人的品性堕落,在他设计的"理想国"中,最好的政体乃是由哲学王主宰的"贤人政治";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他也是政治学的开创者--把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视为一种"极端"形式,这就不符合"中道"的原则,在他的学说中,法治才是真正优越的。3

  总之,在民主的起源时代,我们看不到它有任何"天然合理性",身历民主的哲人们甚至对它没有任何好感。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只是昙花一现的偶然事件而已。

  我们还可以考察民主制在近代西欧逐渐确立的历史,结果仍然发现,民主产生的条件是偶然、随机出现的。例如,英国"光荣革命"的成功就实在有赖于种种机 缘巧合,"假如英王詹姆斯二世听从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建议而事先对其女婿有所防范,假如奥伦治亲王所率领的荷兰海军遇到忽必烈海军征服日本时所遇到的飓风, 假如议会中再有十人反对(当时议会的投票结果为65对45)奥伦治亲王成为'威廉三世',发轫于这场革命的民主之命运,可能就会迥然不同。"4

  此外,东方国家独特的政治文明进一步证伪了民主的"历史必然性"。我们确认,起码从秦灭六国到鸦片战争的两千年历史中,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形式的 民主。假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中国人完全可能永远也不知道"民主"为何物,而且这并不妨碍中国文明的绵延不绝。

  那么,符合"历史规律"、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民主到底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就找不到踪迹呢?难道中国人的人性与西方不同?显然不是,正如法国当代哲学家 Alain所言,"政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也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人性是不会改变的--我毕生致力于研究人性,我不相信在离英国只有24英里的法国,其人性 就与我们截然不同"。5我们也不相信,古代中国人就没有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就没有保全自己的基本欲求。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民主是一种特定的政治形式,它与 历史规律或者人类理性没有必然联系,它或许有可能是自由平等的充分条件,但决非必要条件。把民主说成"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世界潮流,并不符合历史的真 实。

  "民主"不等于"人民主权"

  从字面上来看,中文的"民主"一词很自然的让我们联想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口号。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δημοκρατ?α,它由 δημο?和κρατο?两部分组成。δημο?最初指的是雅典城邦αττικο?所属的一百个居民点之一,后来意义扩大,又指生活在这些居民点的人,引 伸义是"人民",κρατο?则表示权力或统治,所以这个词的本义确实也是人民的权力或人民的统治。雅典民主制的代言人伯里克利就曾经宣称,雅典之所以民 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公共事务中,不分贫富贵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 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淹没无闻。"6

  其实,对这些观念最好的理论总结当属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他强调民主就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因为主权不能被代表,也不能被分割,"人民"是至高无 上的,他们之上不可能还有什么"主人","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7

  可是,现代民主真的能够保证"人民主权"吗?穆勒实际上早已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人民应该是主人,但是他们必需聘用比他们更能干的主人。"8 换句话说,人民本"应该"是主人,但是他们不够能干,所以就必需把"更能干"的少数人请出来做真正的主人。这也正是代议制民主的逻辑起点。

  美国号称是今天世界上最民主或者民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那么美国的"开国之父"们是如何看待"多数人的统治"的呢?《联邦党人文集》中写得很清楚:" 在所有人数众多的议会里,不管是由什么人组成,感情必定会夺取理智的最高权威。如果每个公民都是苏格拉底,雅典的每次公民大会都是乌合之众。"9

  可以这样说,"人民主权"根本不是现代民主的同义词,而恰恰是反义词。或许,对于雅典的三万公民而言,确曾在短暂的时间内享有过卢梭意义上的"人民主 权",但是对今天民主制度下的亿万人民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只不过是一种"多重少数人的统治"10--假如要在古代希腊找到它的对应物,那就是"寡头制", 只不过现代的寡头必须根据选票来定期轮换罢了。如果进一步的追问,我们还会发现,民主与"人人平等"的口号也相去甚远,"在政治参与上,赢家和输家的选民 怎能平等?人民每隔几年有几分钟的投票机会,而当选的领袖决策治理国家好几年,选举人和当选人又怎么'平等'?选举并不会使人民参与政治的机会平等,只会 使政府倾向 (accountable to) 强大的利益集团,或曰'组织'起来了的所谓'市民社会'。"11

  正因为上述原因,熊彼特认为,"民主"只是民主国家政客们的一种宣传工具,是"既能讨好群众又能提供极好机会来逃避责任和用人民名义压倒对手的辞令"12。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多数人的统治"就一定比"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更优越,实践"人民主权"理论的直接民主制,往往导致对人民自由权利的践踏,而间接 民主却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政府的权力。关键在于,明明是寡头统治,却一定要打扮成"人民主权"的样子,这分明向我们暗示了问题所在。

  民主并不必然意味着公民的自由权利

  公民的自由权利,从来都来自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但是,权力的本质就是要不断的使自己膨胀--无论这种权力来自"专制"还是"民主"。托克维尔讲得很 清楚:"无限的权威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在我看来,不管任何人,都无力行使无限的权威。我只承认上帝可以拥有无限的权威而不致造成危险,因为上帝的智慧 和公正始终是与他的权力相等的。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因其本身值得尊重或因其拥有的权利不可侵犯,而使我愿意承认他可以任意行动而不受监督,可随便发号施令 而无人抵制。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或国王,是称作民主政府或贵族政府,是在君主国行使或是在共 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而且我将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去生活。" 13

  不可否认,民主制度本身确实包含了对权力的某些制约因素,因为在民主制度中,"谁也不能选择自己进行统治,也不能授权自己进行统治,因此,谁也不能僭 取无条件的和不受限制的权力。"14人民毕竟拥有选票,可以定期"换人做做看",这就使得统治者必须保持对民意的起码的尊重。但是仅仅有选票还远远不够, 众所周知,正是通过民主的选举,希特勒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那么,要确保对权力的制约,民主制到底还缺少什么呢?我们认为,起码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

  第一、任何个人或者政党,都可以为了竞选的目的组织起来,必须保证与选举程序有关的政治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

  第二、这些政治自由必然形成制度并受法律保护,而且,这种保护政治自由的法律制度不受当权政府的限制,也就是说,任何当选者都无权更改这些法律;

  第三、选举必须定期举行,这个期限不可按照当权者的意旨随意更改,选举必须受到保护,任何人(不论是政府还是其它势力)都不得施加压力;

  第四、任何政府一旦在选举中失败,它就必须放弃权力让新当选的政府取而代之,而且新当选的政府不应是已落选的当权者的代言人。

  也就是说,民主制要实现对权力的制约还需要上述的保障,但是提供这些保障的是法治而非民主本身,因此"如果民主不维持法治,民主就不能存续多久"。15

  对于权力与民主的关系,哈耶克还有很精辟的总结,他认为,"没有理由相信,只要相信权力是通过民主程序授予的,它就不可能是专横的;与此相反的说法也 是不正确的,即防止权力专断的不是它的来源而是对它的限制。民主的控制可能会防止权力变得专断,但并非仅仅存在民主的控制就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民主制度决 定了一项任务,而这项任务又必定要运用不能根据定则加以指导的权力时,它必定会变成专断的权力。"16我们承认民主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但它不是永远正确或 者可靠无疑的,所以仅仅只有民主的话,公民的自由权利仍然时刻处在危险的境地之中。

  民主不等于和平

  在许多论者看来,民主能够保障国内社会的和平。确实,民主是用选票来实现政权的轮替,权力的归属不再由战场厮杀或者宫廷密谋来决定,这就大大增加了和 平的可能性;而且,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人,虽然未必就真正是多数人的选择,也未必就是若干候选人中最贤能的一个,但他必然拥有程序上的合法性,这一点是反 对派也不得不承认的,要通过非法手段推翻他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从上述意义上讲,民主的价值不能否认。

  民主派学者还认为,"民主政治不仅通过发挥参与者承担某种义务来鼓励和平解决争端,而且创造一种使诉诸暴力以达到目的成为不必要的和战略上不明智的局 面。持异议的少数派表示不满并继续追求其目标的渠道总是畅通的。不论少数派如何不满,也无需忍气吞声、噤若寒蝉,也无需诉诸革命以达到目的。……从各方面 来说,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暴力是自我毁灭,所以总是不智之举。"17

  这个论断也不是不成立,但是什么叫"健全的民主制"呢?"持异议的少数派"的自由是靠什么来保障的呢?我想我们只要重复在上一节中的论证就可以说明, 如果没有法治,民主本身并不能确保少数派的权利,也就不能排除暴力。事实上,在现存的上百个"民主国家"中,有的能够长治久安,即使出现总统选举中的争 议,也可以通过最高法院的裁决实现平稳交接,有的则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选举倒真是民主的,但是选举的结果却成了内战的导火索。

  还有论者把民主与国家之间的和平状态联系起来,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这种"民主和平论"还可以上溯到欧洲的启蒙时代,康德等思想家一方面认 为,当时在欧洲专制王朝之间常常进行的秘密外交、王权争夺、领土取让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均势谋略等都是导致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发生的根源,另一方面又认为 包括中等阶级和平民在内的普通民众有热爱和平的"天性",因此只要建立起由人民大众意志所控制的"立宪政体或共和政体",国际和平就可以实现。而这种思想 在近年来的重新兴起,则来自于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宣称,民主制度的约束和相关的规范与文化造成的自律,使得民主国家--尤其是当代的 民主国家之间不再存在战争,因此民主制度的扩展将最终导致世界的永久和平("民主和平论"就在这个意义上与"民主扩展论"划上了等号)。

  仅仅从经验事实来看,上述观点很容易被证伪。美国的国际政治学者路塞特和斯达尔就概括说:"1945年以前,在大部分欧美国家中,战争和企图挑起战争 是它们的常态。这些国家是两次世界大战主要的煽动者和参战者。上个世纪中,大部分战争也是在这些国家中爆发的。"18不过对于某些"民主和平论"的支持者 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比如福山提出了"非线性变化论",实际上就是说,"如果两个原来被认为是民主国家的国家之间发生了武装冲突,只要把它们中 的一个或两个排除于'民主国家'的行列之外就行了。你今天不打仗,你就是民主国家,你明天打仗了,你就不再是民主国家,后天你重新回到和平的道路上来,你 就又是民主国家了。"19这种颠倒了因果关系的论证只表明,"民主和平论"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宣传而非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

  国际政治研究中最基本的常识是,国际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下。在缺乏权威和法律的情况下,和平可能是均势的结果,也可能是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与合作 的结果,甚至可能是霸权的结果。但是,政体类型与和平之间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即使所有的国家内部都建成了完全符合正义的政体 (当然,这种政体不等于民主),但是这并不表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能够消除,也不表明一种正义的和权威的国际机制就自动生成。

  民主与经济繁荣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罗伯特·达尔在论述民主的"十大好处"时,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拥有民主政府的国家,总是比非民主政府的国家更为繁荣"20,我们当然承认,当今世 界上最为繁荣和富有的国度,差不多都是民主国家;但是我们同样也注意到,今日沦为赤贫状态的国家中,民主国家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以印度为例,"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的印度人都支持民主制度……不但印度的政治精英,还有它的全体人民,对民主制度和实践所怀有的留恋之情,比她(指曾 在1975年发动军事政变的英迪拉·甘地)所猜想的要强烈得多;他们不会允许她用专制的方式进行统治"。没有人能够否认印度属于"民主国家",印度也自视 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并以此自豪不已,但是,民主却从来没有给这个10亿人口的国家带来经济繁荣,"从1981-1995年,印度有一半的人口的生 活水平每天还不到1美元,按照这个标准,它在世界上排在倒数第五;1993-1994年,按照官方的声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口--3亿多人--生活在 贫困中"。21

  显然,我们不能把印度的贫困归因于它的民主,印度人民对于民主的坚定信仰甚至是可敬的;那么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把欧美的繁荣归因于它们的民主,因为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某些论者看来,以上的逻辑并不能成立。印度之所以不发达,很可能是因为它的民主制不如欧美完善,如果印度的民主完善起来,那么它也就能摆脱贫困。那 么问题就在于,印度的民主在什么地方不"完善"呢?又怎样才能和欧美同样"完善"呢?难道它的总统、总理还有议会不是自由选举的结果吗?难道印度人民的民 意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吗?印度的病因到底在哪里呢?

  在激进依附论者看来,"印度的落伍既不是偶然的,也不能归咎于印度'种姓'的某种特有的缺陷。根本原因在于从英国开始统治起,其资本对印度的彻底的、 野蛮的、有计划的掠夺。"22印度的不发达恰恰正是欧美民主国家的发达造成的,而且只要印度继续依附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它的不发达状态就无法摆脱。这 样的答案未必会得到不同立场者的公认,但是起码能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民主本是印度与英国之间的共同点(印度的民主其实就源自英国),假如还要在这一点上 做文章,岂非缘木求鱼。归根到底,发达或者不发达,并不决定于民主与否,也不决定于民主的程度有多高。

  我们还可以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证明这个判断。"大量经验研究的结果已经表明,在决定增长的经济因素一定时,民主是中性的。更进一步的多国回归的经验 分析表明:成熟的民主国家在增长方面比最差的专制国家强得多,但差于最成功的专制国家。"23假如一定要证明某种政体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话,那么这种政体 应该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良而且廉价的公共产品(也就要求政府廉洁、高效并且税赋更少),应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公民的自由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以及与之密切相 关的契约权利--这样一种政体恐怕还很难和"民主"划上等号。

  民主的价值到底何在

  综上所述,我们剥离了民主与历史规律、人类理性、"人民主权"、自由、和平以及经济繁荣之间的因果关系。政客和学者们臆造出这些因果关系来,不能不说 是一种现代迷信,而对这种迷信,知识分子应该继承苏格拉底以来的传统,对它保持高度警惕。但同时我们也想到,既然上述因果关系本是臆造的结果,那么为什么 是民主而不是专制或者别的政体形式成为了"世界潮流"呢?

  正如很多对西方意识形态持批评态度的论者所认识到的那样,民主的话语霸权与西方在当今世界上的强势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可能是偶然的在西方国家取 得了胜利,又确实与西方的某些文明传统、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时机相契合,遂伴随着西方的扩张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对于处于落后状态的国家而言,民主既与西 方的强盛联系在一起,那么对它产生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仅仅做出上述的解释我认为还不够。而在前文对民主迷信进行批评的同时,实际上我也产生了如下的问题:

  第一、民主诚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产物,对于独特的中国政治文明而言,它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中国的传统被外来势力破坏之后呢?一个重建的中国政治文明,是不是仍然不需要民主呢?

  第二、民主并不体现"人民主权",但是我无法否认,民主,哪怕只是一个口号,也体现了大众对于平等和参与的诉求,它可能真的只是统治者的宣传术,但是人民到底需不需要这样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呢?或者,它是否构成对统治者的一种心理威慑呢?

  第三、民主对权力的制约是有限的、不可靠的,自由权利要靠法治来实现,这都没有疑义的,但是对于没有法治的国家而言,实现法治的途径是什么?

  我们知道,法治意味着法的权威高于其他一切政治权威,意味着法为良法,意味着法律面前一切人或组织是平等的。那么,如何促使手中握有无限权力的威权统 治者接受法治呢?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假设我们有了民主,那么确实可以对不接受法治的当权者施加压力,甚至就是可以"换人做做看"。民主不等于法治,但却可 以通过民主来实现法治。

  当然,有了民主,法治也不一定就实现,这是上文中反复说明的一个经验事实;但同样的,革命或者别的道路也不一定就能导致法治。所以,民主起码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而且也可以相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它可能是一条通向自由的路。

注释:
1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序言第2-3页。
2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页。
3 参见潘维:《古希腊与民主制度》,http://www.sis.pku.edu.cn/panwei/view2.asp?ID=67或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章第三、四、五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张宇燕:《民主的经济意义》,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页。
5 转引自许振洲:《漫话中国的国家干涉主义传统》,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6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0页。
7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
8 J.S. Mill, "Democracy and Government"in Geraint L. Williams (ed.) John Stuart Mill on Politics and Society, Fontana, 1976, p.162.
9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3页。
10 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6页。
11 潘维:《民主迷信与中国政体的前途》,http://www.sis.pku.edu.cn/panwei/view2.asp?ID=27。
12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4页
13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9页。
14 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214页。
15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3页。
16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72页。
17 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28-229页。
18 转引自王逸舟:《国际关系与国内体制--评"民主和平论"》,《欧洲》1995年第6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1 回复 大洋仙生 2008-1-18 19:17
民主是限制个人和团体使用公权的思想和方法。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广南子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语连珠之英文超级94句 [2007/11]
  2. 郑州人到昆明宣传毛泽东思想 被警察抓走 [2007/11]
  3. 嫦娥奔月更加让人怀疑美登月的真实性 [2007/11]
  4. 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 中国男人出轨的十大原因 [2008/01]
  5. 高屋建瓴,精辟透彻: 毛泽东对西藏平叛及国际反响的讲话 [2007/12]
  6. 商务周刊封面故事:别了,摩托罗拉 [2008/06]
  7. 贴身警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许世友 [2008/01]
  8. 透视中国现代民谣 [2008/01]
  9. 1959年解放军平息西藏叛乱秘照 [2008/04]
  10.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2008/01]
  11. 吃在美国 [2008/02]
  12. 民国“四大美男” 汪精卫第一周恩来第二 (组图) [2007/12]
  13. 为什么移民女性更容易在西方成功? [2007/12]
  14. 五百美元在美国能买什么房子(附图) [2008/02]
  15. 馬上不一樣! 馬英九例行發表六四感言 強烈措辭變不見(附全文) [2008/06]
  16.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给孩子的父母亲们 [2008/06]
  17. 喝茶与性格 [2007/10]
  18. 台独, 是事业还是商品? [2007/10]
  19. 汪敬煦: 美丽岛、台独与共产党 [2007/10]
  20. 我们是否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2007/11]
  21. 民主是什么 vs 民主不是什么 [2007/11]
  22. 带你看透男人心(十篇) [2007/10]
  23. 台独本质是什么? [2007/09]
  24. 化解压力20招 [2007/10]
  25. 马云: 阿里巴巴de故事 [2007/11]
  26. 余秋雨的读书秘诀 [2007/11]
  27. 建国以来,我们外援打了水漂的清单 [2007/12]
  28. 婚姻如鞋,你穿的是什么鞋? [2007/12]
  29. 连战反台独真的那么坚决么? [2007/11]
  30.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2007/11]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8 10: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