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余秋雨的讀書秘訣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14 15: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3評論

讀好書,讀一流的書——從高位進入

    大家都說如今是信息爆炸時代,我說是信息「連續爆炸」的時代。

    書有各種各樣的書,正如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

    一個做家長的看見孩子在外面蹦蹦跳跳地玩耍可能覺得有點不對勁,而看見他在伏案讀書就覺得很放心——可是我要說:也許這位家長錯了,因為孩子讀的不一定是好書,這比不讀書更糟。

    一個當妻子的看見丈夫在外面打牌、喝酒可能覺得不舒服,而看見他躺在床上讀書就覺得他很有出息——可是我要說:也許這位妻子錯了,因為他丈夫讀的那本書正使他變得卑鄙。

讀書,一定要讀好書,否則不如不讀。

    讀書,還要讀一流的書。這個世界每天出書何止萬本,一個人的閱讀量在它面前真是滄海一粟。我們沒有義務用寶貴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有的青年朋友說:讀通俗的書有趣,讀世界名著費力。

而我說:你一定要習慣從高位進入!強迫自己從高位進入!讀書,做人,無不如此。

    假如你一開始就習慣了低位,那麼品位可能永遠會那麼低。就像唱歌,你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了個低調,在演唱過程中,你再往高調上唱就顯得很滑稽,也不可能。

     英國有這麼一個讀書人,他只用了五年時間就成了一位淵博的學者,他的讀書信條是只讀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反覆研讀他們的代表作。比如在文學領域,當他用一 年時間研讀了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喬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這樣自豪地說:這個世界的文學最高峰我總算攀登過了!


一段時間專門讀一種類型的書


    讀書要忌雜。哪怕是一流的好書,也切忌雜亂無章地讀。好書需要形成系統,需要時間間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正如看電影,哪怕是兩部世界經典電影,如果你連續不斷地去看,那麼他們勢必要相互衝突,勢必要將彼此的視覺、聽覺、「味覺」沖刷得支離破碎,結果你勢必什麼印象也得不到。這就像人的胃吃了相互衝突、消化不良的東西,再好的營養也會瀉光的。

    著名學者梁實秋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一本書!

    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確實是他的讀書秘訣。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圖書館的老職員對我說:「我只要看一個學生的借書卡就可以預測這個學生的前途。」我相信這是他多年的經驗之談。

    無數事實說明:讀書不在多,而在於一個「精」字,在於有沒有合理的系統和計劃,你的系統和計劃之間有沒有良好的邏輯關係。

    舉例說:假如你讀詩,在一段時間可以專門讀一讀唐詩,而在某段時間裡則可以專門讀李白,在你精讀了李白的代表作以後,寫點讀後感,再看一看有關李白的評論文章,強迫自己在高層次上與世界最傑出的人物對話。


讀書應求緣,求「同構關係」,建立自己的「偶像」


    說白了,讀書不可強求,應該去讀自己喜歡的、「有緣分」的書。哪怕是一流的好書,如果讀上去頭疼、腦漲、打瞌睡,硬著頭皮也讀不下去,感到無法接受,那就暫時放下它,不要糟蹋了書,也糟蹋了自己。

    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識星座漫天閃爍,總有一座是與你有緣的,或者說具有某種「同構關係」。你們的生命信息、審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信、彼此溝通、彼此呼應。在這個「波段」上,你們彼此間能產生最大幅度的共鳴。

     比如在我的大學時代,我聽說我的同學把《紅樓夢》讀了三遍、五遍甚至七遍,我就非常驚訝,也非常羨慕,於是也捧起《紅樓夢》來啃,可是啃來啃去還是沒有感 覺,只好放下了。過了若干年以後,當我重新捧起《紅樓夢》,感覺又不一樣了,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歷的增長,我的審美趣味和接受波段發生了變化,我和 《紅樓夢》終於產生了最大幅度的共鳴。

    對年輕人來說,讀書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偶像」。說白了,就是——我崇拜誰?我最喜歡讀誰的書?

    現在有的年輕人常以目中無人為時髦,這也看不起,那也無所謂,更談不上崇拜誰了,似乎崇拜別人就意味著自己的無能。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在我看來,沒有崇拜就沒有進步的階梯,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也沒有追趕的目標。

沒有目標的讀書顯然是盲目而可笑的。

    現在我帶研究生,隔段時間我總要問他們:你們在讀些什麼書?你們最喜歡的作家和書是什麼?憑此我就能摸清這個學生知識生命的脈搏。

    我的好朋友、詩人周濤最崇拜的古代詩人是辛棄疾。直到現在,誰只要在他面前提到辛棄疾,他會馬上激動得熱淚盈眶,渾身出汗甚至顫抖。

    我大學時代特別崇拜的作家是雨果。後來我又長期為海明威的男子漢氣慨所傾倒。我覺得,只有崇拜一個人,你才能產生讀他、了解他、超越他的激情。

讀書不應依賴做卡片

    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者、教授都習慣於做讀書卡片。對此我有不同看法。尤其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而言,我認為讀書應該讀它的精髓和神韻,而不是把他們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我們讀一本好的書就像在觀賞一朵美麗的花,她應該是生長在泥土中隨風搖曳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我們「讀」到的、令人陶醉的應該是她整體的風韻或者一種神韻。如果我們將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們還會那麼愛她么?這朵花還有什麼觀賞價值呢?


做一個好的「淘書者」

    這和上面講的第二點具有某種「同構關係」。

這和著名學者梁實秋的那句名言「桌上永遠只放一本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好的讀書人同時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淘書者」。

這裡的淘書指「淘汰」——也就是要不斷扔掉自己的書。

    我每次搬家,都要扔掉大量的書。最多的一次扔了一萬多本。上海的報紙都當做新聞報道了。我都扔掉了哪些書呢?歸納起來大約有這麼幾類:

1.過時的舊書。主要指觀念、知識結構過時的書;

2.十年沒有碰過,估計將來的十年也不會去碰的書;

3.以前買的,已汲取過營養,或者乾脆營養不良的書;

4.包裝陳舊、不成套、系統零亂或翻譯版本不好的書。


    總之,除了工具書和資料庫,我們的書房為自己留下的應該是一流的精品,讓平庸和瑣碎離我們的書桌越遠越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散落的雪 2007-11-14 17:42
好文,的確有道理。
回復 雪國流學記 2007-12-28 09:42
10年前在學校讀過此文,有同感也一直在實踐。 今天重讀,有若故友重逢。 請原諒未經您的許可我就轉貼了。
回復 巴黎細雨 2008-1-27 23:48
很好的一篇文章,會影響我以後的讀書取向,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1: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