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楓樹下的風】你會熬養胃的粥嗎?(轉載)

作者:楓樹下  於 2016-10-27 20: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7評論

作者:魯陽散人(轉載有刪節)

關於粥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談過,為什麼喝了很多年粥,卻養不好胃。常喝粥也沒養好胃,是因為你忽視了這個...

今天我們再談熬粥,是因為粥對我們中國人的意義太大了。也許未來,必要的話還會有三談、四談熬粥。

中國人喝了幾千年的粥,傳承至今,喝粥養胃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盡人皆知。但是到了今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我們的生活節奏快得象過山車,多數人已經不想、不願、甚至不會靜下來慢慢做一頓飯、喝一碗粥了。因為慢吞吞地熬粥,已經無法跟上我們快節奏的生活。所以,今天中國人的胃病群體之大,可能在歷史上前所未有。

但是,當我們受胃病折磨,又想起祖宗留下來的養胃方法、想喝一碗好粥時,卻發現我們已經不懂熬粥了。

此外,西方科學觀念和邏輯思維的桎梏,使父輩的很多好經驗無法傳承,包括熬粥這樣看似簡單、實則大有乾坤的事情。所以需要事先做一點提示,本文中會提到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唯物主義者和邏輯思維者,請自行繞道。

今天談到的一些經驗,一部分來自我母親的教導,一部分來自厚朴同事的交流,一部分來自中醫經典的記載。

其一,關於鍋的選擇

相比不鏽鋼鍋和電飯煲,砂鍋熬出的粥更香甜。當然,我自己很少這麼講究,還是用普通的鍋,方法得當時,熬出的粥也還不錯,這一點大家可以嘗試,或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選擇。

另外,我們都聽說過,大鍋飯,小鍋菜,大鍋做的飯,尤其是粥,特別香;小鍋炒的菜,則味道遠勝大鍋。所以,聽說大鐵鍋熬粥更棒。

至於原因,我也說不清。中國有很多民間流傳的觀點,沒有什麼高深的理由,簡簡單單照做就好。

還有一點,古人還發現,不同器皿做同樣的食物,甚至不同器皿盛同樣的食物,味道全然不同。我起初覺得這純粹是心理作用,後來因為一次偶然的經歷徹底改變了看法。

我們全家都喜歡喝豆汁,女兒兩歲就開始喝,冬天的周末,經常用保溫桶買回家喝。有一次買了幾個粗製的瓷碗,倒上豆汁喝,頓時感到與以前喝的味道完全不同,特別好喝,一下子就理解了為什麼古人講究不同食物配不同器皿的原因。

                                   北京的傳統小吃 豆汁兒 焦圈兒

我記得《笑傲江湖》里,有一段兩人對飲時談論不同的酒需要配不同酒杯的描寫,非常精彩。以前總覺得古人多事,後來才知道,原來葡萄美酒夜光杯,真不是行為藝術,而是口感需要啊!


                                              到過甘肅旅遊的人都見過這杯子吧

其二,關於下米的順序

這一點我體會最深。我老婆常年脾胃不好,我經常勸她多喝粥,還身體力行給她熬粥。那時候為了省事,都是淘完米直接加水上火,無論熬多久,都是水米分離,所以她極其不喜歡,搞得我非常鬱悶。好吧,你不喝也不能浪費,我自己喝吧,端起來看著這碗水是水、米是米的粥,發現自己也不愛喝。

熬不好粥,自己也在思考,是不是時間不夠,米無法熬透?想了兩個辦法,一個是泡更久時間,頭天晚上就開始泡;一個是多熬,半小時起。結果還是沒用,始終無法達到化學里「懸濁液」的狀態。

直到去年春節,看我母親熬粥,才恍然大悟。

她說熬粥一定要後下米,這樣熬出來的粥,不僅水米均勻,而且極為香甜。我也問了不同地區的朋友和厚朴同事,有的是在水在鍋里開始冒泡時下,有的是水完全開了以後下,反正沒有在涼水時加米的,我這個汗顏啊!

我告訴我一個朋友,她當晚嘗試,滿屋飄香,然後趕緊發朋友圈,再然後她朋友圈就熱鬧了:

  • 「這個技術能轉讓嗎?」

  • 「求方法,我一直煮不好」

  • 「容我笑一會兒」

  • 「嚴肅!我瞬間成為朋友圈煮粥高手」

  • 「但我感覺還差火候啊,不過第一次已經很滿意了,房間里都是粥的香味!」

——原來這麼多人都不會啊!!

特別說一下我們家最喜歡的棒碴粥,我的家鄉叫玉米糝,特別容易結團,怎麼防止結團呢?

我母親說,水開以後,加一勺涼水,這時候水暫時不沸騰,在下一次沸騰之前的這一小段時間裡,左手抓一把棒碴,邊揉搓讓棒碴從指縫裡均勻入鍋,邊用右手拿勺子沿一個方向攪拌,這樣,粥就會特別均勻不結團。

其三,關於火候的掌握

廚師界有句名言:小火出清湯,大火熬濃湯;我們煮餃子也都知道「開蓋煮皮、加蓋煮餡」。熬粥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一般都認為熬粥要小火,其實中火或者大小火交替,能熬出一鍋更為濃郁香甜的粥。同事告訴我,熬好以後加蓋一會,也能很好地保持粥的香味,大家可以試一試。

火大比較費水,如果發現水放少了,怎麼辦?

清初大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粥水忌增,飯水忌減」,意思是熬粥時最忌諱中途加水,蒸米飯最忌諱中途減水,這一點也務必了解。


比起古人的講究,咱們差遠了,不信回憶下87版電視劇紅樓夢。

所以,事先要把水添夠,當然,太多了粥太稀也不行,李漁說「宜有一定之度數」,這個需要大家心裡有數。

其四,關於水的常識

水對中醫來說,是個極為重要的東西。大家如果翻開《本草綱目》的話,會發現總論之後,第一味葯不是甘草大棗之類,而是水。而且,光是一個水,居然分為天水十三種、地水三十種,共計四十三種水!


                                             本草綱目里排第一的是水

都是H2O,為什麼分了這麼多呢?

這個還真不是古人多事,一杯自來水,一杯深井水,也許前者喝了沒事,後者喝了就拉稀。

喜歡喝茶的人,通常對水極為敏感,不同水泡茶,味道差異極大。大家有疑問的,可以問一問身邊喜歡喝茶的朋友。

《傷寒論》里提到,有的葯必須要用甘瀾水來煎煮,甘瀾水製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這段話的意思是,把水放在盆內,用瓢將水揚起來、倒下去,反覆多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無數水珠滾來滾去。

有人曾經用分子鏈來解釋甘瀾水,我覺得大可不必,科學解釋不了的中醫現象不可勝數,又何止一個甘瀾水?

反正中醫界的公論,是甘瀾的陽氣比較足。

關於熬粥用水的問題,我們也正在做不同嘗試,甚至有機會想做一些背靠背的試驗,以不同角度看看影響熬粥的因素。

南方人喜歡煲湯,這裡面的學問也很大,有一些道理跟熬粥也很類似,以後也許會請資深人士談一談。

養生上,我們要做時間的朋友,日復一日喝好粥,不正是最好的養胃方法?

所以熬粥這件事,看似家庭瑣事,其實對我們的意義不可小覷。好中醫必是好廚子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就蘊含在類似飲食這樣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里。

我們這代人,丟掉的東西太多了。關於熬粥,這篇文章只是一個引導,權作拋磚引玉吧,各位讀者如果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從父母那裡聽到什麼好的方法,也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我自己在做飯這方面,實在是非常慚愧。小時候基本上不進廚房,大學畢業那年,才開始學做飯。第一次做菜,是炒茄子,結果炒糊了,電話那端,我母親聽得直掉眼淚。那時候年少,不知道珍惜母愛,也不知道愛惜自己,吃飯總是貪圖省事,所以長期以來並不懂得飲食滋味,以至於連熬碗粥都不得其法。

得益於理解了回歸傳統、親近自然的道理,也在一粥一飯之中,愈加了解了生活的味道,也愈加理解了何謂母愛。每次在廚房看著母親慢慢熬出一鍋兒時味道的粥,覺得做我母親的兒子,才是我今生最幸福的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10-27 23:24
葯食同源,好醫生必須是好廚子。
回復 jc0473 2016-10-28 00:12
剛煲了一鍋羊肉粥,還沒有來得及嘗。正在考慮配什麼小菜呢~~
回復 楓樹下 2016-10-28 01:33
徐福男兒: 葯食同源,好醫生必須是好廚子。
好廚子也是半個醫啊。
回復 楓樹下 2016-10-28 01:34
jc0473: 剛煲了一鍋羊肉粥,還沒有來得及嘗。正在考慮配什麼小菜呢~~
配涼拌胡蘿蔔絲。
回復 jc0473 2016-10-28 03:33
楓樹下: 配涼拌胡蘿蔔絲。
羊肉胡蘿蔔對路
回復 茶閑話 2016-10-28 09:25
這篇才是真正實用的介紹!
回復 小小.. 2016-10-28 12:32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20: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