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看莫內晚期作品《睡蓮》的「印象」

作者:戶人  於 2009-8-17 11: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文化|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49評論

法國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人物和創始人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也有中文譯成「莫奈」)的晚期作品《睡蓮(water lily)系列中的幾幅畫,最近正在亞特蘭大博物館展出。莫內在晚期畫了大大小小250多幅《睡蓮》,目前被世界各地的幾個大博物館收藏(主要是法國,美國,日本)。在亞特蘭大展出的幾幅畫是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運來的。

 

莫內是「光的詩人」, 是「印象派」的啟蒙者。他出生於18401114日的巴黎,五歲時全家搬到了諾曼底的勒阿弗爾(Le Havre)。本來他父親希望他繼承家裡的雜貨店,但莫內則想成為一個藝術家。

 

當時的藝術大學仍在學習傳統的藝術教育,主要是室內畫靜物或人物,也有畫室外的田園風光的。那時他開始結認了不少畫家,並開始嘗試一種新的藝術手法,即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後來被稱為「印象派」。

 

在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1870年—1871年)期間,莫內來到英國避難。戰爭結束后,他回到法國。1872年或1873年,莫內以家鄉勒阿弗爾(Le Havre)的一處風景為背景,創作了一幅油畫《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它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畫家展上亮相。根據這幅畫的題目,藝術評論家路易·勒魯瓦提出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說法。這幅畫如今陳列在巴黎馬蒙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Monet)。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內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內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內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莫內和他的夫人有兩個兒子。後來他夫人死於肺結核。於是,他和他的晚年女友(後來的夫人)搬到了巴黎北部的一個小鎮吉維尼(Giverny)。由於莫內晚年對日本藝術極為著迷,他在那裡建了一個大池塘花園,池塘中養殖了許多睡蓮(water lily),並建了一座日本木橋。莫內在那裡完成了他餘生的繪畫創作。《睡蓮》系列就是在那裡完成的。

 

在亞特蘭大展出的,就是這個系列中的幾幅畫。

 

其實,藝術這個東西有時還真是不好說。即便像莫內這樣的當時就非常有名(和有錢)的大牌畫家,他這些晚年作品也被當時的藝術評論家們貶為「失敗」的象徵!直到1960年代,美國的藝術評論家們才開始重新評價這些晚年作品,並認為它們如何如何「偉大」,於是,這些作品又被收藏家們炒熱了起來。1980-1990年代,富裕的日本又加入了在世界藝術市場瘋狂購入藝術品的活動,好像世界上所有的藝術品的價格都被人為地炒到「天價」!

 

那些大誇莫內晚年作品又是一個「新的嘗試」的藝術評論家們不少都知道,其實並不一定是莫內有意要改變風格,而是因為他晚年眼神不好!莫內在1923年接受了兩次白內障手術。正因為他已經分辨不清色彩和景象,所以他晚年的畫才更得充分發揮藝術家的想象力。

 

莫內的第二任妻子艾麗斯於1911年去世。他的一個兒子於1914年去世。莫內於1926125日逝世,下葬在Giverny教堂的墓地。

 

2004年,莫內的The ParliamentEffects of Sun in the Fog在倫敦賣出了超過2000萬美元。

 

 

莫內的油畫《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印象派」(Impressionism)由此而生。

 

 

莫內的油畫《日本橋》(Japanese Bridge)

 

 

睡蓮(water lily)系列中的幾幅畫

 

睡蓮(water lily)系列中的幾幅畫

 

 

(近拍)

 

 

 

 

 

大師的簽名

 

 

 

 

 

 

 

 

 

 

 

 

 

 

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49 個評論)

回復 任飛飛 2009-8-17 11:21
SF
回復 yulinw 2009-8-17 11:27
大藝術家都離不開有權威的評論人。
回復 brainwasher 2009-8-17 11:31
喜歡Monet的畫.記得在紐約Guggenheim博物館,有他的蓮花畫.整個一面牆.
回復 戶人 2009-8-17 12:30
任飛飛: SF
「印象」如何?
回復 戶人 2009-8-17 12:33
yulinw: 大藝術家都離不開有權威的評論人。
有時我還真懷疑這些所謂的「有權威的評論人」他們一會說好,一會說壞,只不過他們能說得咱普通百姓都聽不懂。

聽不懂的評論就是權威評論!
回復 戶人 2009-8-17 12:34
brainwasher: 喜歡Monet的畫.記得在紐約Guggenheim博物館,有他的蓮花畫.整個一面牆.
這些畫就是從紐約現代藝術館搬來的。
回復 yulinw 2009-8-17 12:35
戶人: 有時我還真懷疑這些所謂的「有權威的評論人」他們一會說好,一會說壞,只不過他們能說得咱普通百姓都聽不懂。

聽不懂的評論就是權威評論!
呵呵,那就對啦。
回復 戶人 2009-8-17 12:39
yulinw: 呵呵,那就對啦。
所以咱的評論就不權威。
回復 yulinw 2009-8-17 12:40
戶人: 所以咱的評論就不權威。
你的這個實用啊,又看得懂。
回復 媽媽咪 2009-8-17 16:15
反映出他生活在那個年代時的色彩。。。。。。
回復 戶人 2009-8-17 20:50
媽媽咪: 反映出他生活在那個年代時的色彩。。。。。。
他的畫挑戰當時的傳統畫法,不事先調色,而是將不同的原色直接用畫筆畫上去,最後的色彩是在觀眾的眼睛里形成的印象或錯覺。這有點像今天的數碼照片的原理,細看都是Pixel小方塊。只有遠看才行。
回復 戶人 2009-8-17 21:01
yulinw: 你的這個實用啊,又看得懂。
咱這個就像是普通老白姓看年畫一樣,或是當牆紙看。
回復 brainwasher 2009-8-17 22:10
戶人: 這些畫就是從紐約現代藝術館搬來的。
我說的是第3副。可能記錯了,是在Modern Art.
回復 yulinw 2009-8-17 23:25
戶人: 咱這個就像是普通老白姓看年畫一樣,或是當牆紙看。
俺當你是導讀哈。
回復 媽媽咪 2009-8-17 23:29
戶人: 他的畫挑戰當時的傳統畫法,不事先調色,而是將不同的原色直接用畫筆畫上去,最後的色彩是在觀眾的眼睛里形成的印象或錯覺。這有點像今天的數碼照片的原理,細看
謝謝戶人的解說,是啊,數碼相機是借鑒了不少繪畫方面的東西呢。。。。。
回復 戶人 2009-8-17 23:45
brainwasher: 我說的是第3副。可能記錯了,是在Modern Art.
Guggenheim 里好像也有莫內的畫。
回復 戶人 2009-8-17 23:48
yulinw: 俺當你是導讀哈。
要是沒有Monet的名字,很難說這些畫怎麼好
回復 戶人 2009-8-17 23:48
媽媽咪: 謝謝戶人的解說,是啊,數碼相機是借鑒了不少繪畫方面的東西呢。。。。。
哈,你是攝影大師嘛!
回復 yulinw 2009-8-17 23:51
戶人: 要是沒有Monet的名字,很難說這些畫怎麼好
呵呵,是。拚命地叫好,很多是為了價值。
回復 戶人 2009-8-17 23:56
yulinw: 呵呵,是。拚命地叫好,很多是為了價值。
也不光是賣錢。像咱這樣沒什麼藝術細胞的人,如果說哪位大師的作品不好看,哪部交響樂、歌劇不好聽,不就更顯得咱沒有文化嘛?!
123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8: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