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什麼?

作者:8288  於 2024-3-30 15: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雜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導讀: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就是群體意識,就是通過人與人的關係來處理人與物的關係。這是中國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搞清楚了這個,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很多問題,對中國人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沒有什麼現象是不可解釋的了。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文 | 易中天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很榮幸和大家見面。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呢?很簡單,就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知道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只能存在於一定的文化狀態之中,沒有什麼超文化的人。如果我們不弄清楚中國文化是怎麼回事,那麼我們對自己也就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也就不能把握自己,也就無法使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我覺得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反省一下中國文化。
什麼是文化呢?學術界關於文化的定義很多,我就不在這兒講了。我想說的是,由於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所以文化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有人做過這麼一個試驗,他把兩男一女編成一組,把他們放到一個孤島上,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三天以後,這個試驗者來到了英國人的島上,看見這三個英國人都坐在那兒不動。於是這個人就問:「三天了,你們之間都沒發生點什麼事?」「我們連話都沒有說。」這個試驗者就很奇怪,說:「為什麼?」英國人很生氣地抱怨說:「你臨走的時候忘了給我們介紹。」(笑聲)因為英國人是講紳士風度的,陌生人之間未經介紹不能說話,所以他們就苦坐了三天。這個人又來到了西班牙人的島上,看見兩個男的不見了,剩下一個女的在跳舞,就問:「那兩個男的呢?」她說那兩個男人為了爭奪我而去決鬥,他們都死了。(笑聲)然後這個人來到法國人的島上,一男一女不見了,一個男的拿把剪刀在修剪樹枝,吹著口哨,很快活。這個試驗者就問他那兩個人到哪兒去了。他說:「我們一上島就商量好了,我們兩個男的輪流做她的情夫。今天輪到他,所以他們兩個正在那樹林子裡面快樂。」而且他還說得很清楚,他們正在樹林子里做一件與社會、與他人無關的兩個人快樂的事情。(笑聲)最後他來到俄國人的島上,看見兩個男的,女的不見了。兩個男的在幹什麼呢?在喝伏特加,在打牌。他就問:「那個女的呢?」俄國人醉醺醺地回答:「啊啊,啊啊,你找誰呀?」「你說,還有一個女的到哪兒去啦?」「啊,你問,女同,女同志啊?勞動婦女在集體農莊建設SH主義。」(笑聲)然後這個先生問:「那你們兩個在幹什麼呢?」「你難道沒有看到領導在開會嗎?」
這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的一個笑話。但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不同的文化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這樣的故事龐朴先生也講過一個。說到咖啡館喝咖啡,發現杯子裡面有一隻蒼蠅。第一個發現的是英國人,他很生氣。但英國人講究紳士風度,喜怒不形於色,他就一聲不響掏出錢包來,把錢放在咖啡杯下面,走了,算是無聲的抗議。第二個是日本人,一看咖啡裡面有蒼蠅,「啪」的一聲把杯子擱下了,「八格呀嚕」,一頓臭罵。第三個是美國人,端起杯子一看,笑了,往那椅子上一靠,手指頭一勾,把小姐叫過來:「親愛的小姐,在我們美國咖啡不是這樣上的。在美國喝咖啡,邊上有一小罐牛奶,一小碟方糖,還有一小碟蒼蠅。顧客自己決定放不放,想放多少放多少。」(笑聲)美國人很幽默,對不對?龐朴先生的故事就講到這兒為止。然後我提了一個問題,我說如果是中國人呢?中國人八成會這樣說:「搞什麼名堂!去!把領導叫來!」(笑聲、掌聲)中國人習慣有事找領導。美國人有事找律師,不找領導。但是這種小事又犯不著找律師嘛,把小姐叫過來開開玩笑,調調情,也就算啦。(笑聲)這說明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任何人都只能存在於一定的文化當中,文化就造成了人們的文化無意識。中國作家代表團到美國開會,坐定以後就有服務員過來問他們要喝點兒什麼。我們中國人馬上說:「啊,不客氣。」好啦,人家轉身就走啦。待會兒開會的時候,日本人、印度人、法國人、德國人都有東西喝,就中國人沒有。因為你已經說NO,不客氣,不客氣人家就不給你端。但中國人很自然地就會說「不客氣」。文化無意識,是不是?
所以我們必須弄清楚文化到底是什麼。我們現在看關於文化的書是非常之多,什麼都是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音樂文化,一直到廁所文化。你們笑廁所是文化,但廁所里確實有文化。中世紀法國宮廷裡面的廁所是什麼樣的呢?一根很粗的麻繩,從屋頂上吊下來,方便完了以後,用那麻繩擦一擦。皇帝擦完了皇后擦,皇后擦完了大臣擦,都用那一根麻繩。(笑聲)他從來不知道換。我說還不如中國農民。中國農民是用土疙瘩,用完就扔了,它不傳染疾病,對不對?(笑聲)但是,他用土疙瘩也好,用粗麻繩也好,總而言之是人的行為。動物不會。動物不會拴根繩子,也不會用土疙瘩,對不對?所以我們首先可以肯定,文化是人所特有的。那麼,人為什麼要有文化呢?因為人類要生存,要發展。這對任何民族都是一樣的。但是如何生存、如何發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樣的。就說吃飯,中國人是用筷子,西方人是用刀叉,但是要吃飯這一點是一樣的,只不過吃的方式不一樣。又比如說見面,西方人見了面,握手,擁抱,親兩下;中國人是雙手一抱拳,久違了。大家見了面要打招呼,要發展人際關係,要交流情感,這也是一樣的,但是怎麼做,不一樣。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
那麼,這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方式,難道是隨意產生的嗎?不是。這背後有原因。就說前面講的這兩個例子,一個是進餐方式,一個是交際方式,但這裡有一個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麼呢?就是中國人的性格內向,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內向就向內用力,外向就向外用力。刀,是向外;叉,也是向外;伸出手握手、擁抱,也是向外。而筷子你看它是向內用力,夾,它是內向的;內向,就伸出手去握自己的手;外向,就伸出手去握別人的手。你看,一個是進餐方式,一個是交際方式,風馬牛不相及,卻有共同的原因。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在種種具體的文化方式之上,還有一個統率一切方式的總方式。這個總方式,我就稱之為「文化的思想內核」,或者說「方式的方式」。它是管總的。所以,要弄清中國人,就要弄清中國文化;而要弄清中國文化,就要弄清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那麼,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什麼呢?再講一個笑話。現在在美國做教授的吳森,原來在中國台灣。有一天來了兩個美國客人,於是老闆就讓他請這兩人吃飯。吳森想,這兩個美國人加自己是三個人,不好點菜,於是又叫上幾個弟兄,加起來一共八個人。八人一桌,好吃飯,反正飯錢是老闆的。一到飯廳,吳森就把菜單拿出來,請客人先點菜。其中一個美國人吃過中國菜,於是就點了個「芙蓉雞片」。啊,很內行!另外一個美國人一點都不懂。吳森就說,那我們自己先點,每人點一個。最後這個菜譜又轉了回來,噥……還是不會點。吳森一看,點了很多菜,沒有湯,他說「要不然你點個榨菜肉絲湯吧?」很好,OK!好,上菜了。第一道就是芙蓉雞片。那美國人認識啊!他說:「這是我點的菜嗎?」「Yes.」他就把它端過來,一個人吃了起來。(笑聲)怎麼辦?吳森說,那就主隨客便,誰點的菜誰吃吧!於是有吃魚的,有吃蝦的,還有吃青菜豆腐的。(笑聲)最後上來一碗榨菜肉絲湯。這吳森覺得很不好意思,「哎呀,你看這,是不是給你換一個?」「No,No,我點的我吃。」那個美國人把一碗榨菜肉絲湯喝完了。(笑聲)
這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小事情不可小看。我歷來的觀點就是小題可以大做,大題也可以小做,學問就是這樣做的,問題是你能不能看出東西來。那麼,我們從這個故事裡面可以看出什麼來?看出文化的思想內核來。結論是什麼呢?結論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而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
什麼叫個體意識呢?個體意識就是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單獨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獨立人格不可辱,自由意志不可犯。一個人的獨立人格,他最後的底線在什麼地方?就在他的思想和言論。所以思想言論的自由,在西方是一條極高的人權原則。你可以有各種法律規定我不能做什麼,不能殺人,不能放火,不能投毒,但是我可以揚言我要殺人,揚言我要殺人是不犯法的。我可以寫信給總統柯林頓,說我要殺了你,這不犯法。但是你如果真的掏出手槍來,那你就犯法了。這個界限是很清楚的。用中國一句老話說,就是「論跡不論心」,甚至也不論「言」,也就是只管行動(做沒做),不管思想(想沒想),也不管言論(說沒說)。
其實不管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底線。做人要有底線,有些事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的。管理社會也要有底線,有些事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管的。在西方社會,言論就是政府不能管的事。而且我想什麼,你也是管不了的,不能管的,叫隱私權。比方說我記日記,父母親是不能看的,老師更不能看,甚至我的學習成績是不可以公布的,這是我的隱私。為什麼要有隱私權,因為獨立人格不可辱。所以西哲有云:「我堅決反對你的意見,但是我寧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捍衛你批評我的權利。」因為一旦你喪失了批評我的權利,也就意味著我失去了YL的自由,而失去思想YL的自由,也就意味著喪失了獨立人格。你想,一個人,如果連想什麼都由別人來管,那他還有什麼獨立人格可言?
所謂自由意志不可犯,就是我要幹什麼,你不能把你的意志強加於我。大至選總統,小至選一盤菜,都是我自由意志的體現,因此你不能替代我。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他絕對是自己點菜自己吃,他絕對不會幫別人點菜。我一旦幫你點菜,就意味著我把我的意志強加於你。而中國是剛好相反的,我一定要替你點菜,以表現我對你的關愛。(笑聲)豈止我要幫你點菜,我還要親手用筷子夾到你的碗里去。我就犯過這個錯誤。有一天我代表系裡請老外吃飯,最後一道菜是燉全雞。在上世紀80年代,一隻雞還是很貴的啊!於是我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就把那雞腿卸下來,放在他的盤子里,以表示對他的尊敬。另外下了一隻雞腿,放在我們系年紀最大的一位老先生盤子里。我們那位老先生愉快地吃下去了。老外始終沒有動這根雞腿,看得我好心疼。這麼好的雞腿,就想把它拿過來吃。(笑聲)那個時候不懂,但是我看他又自己到那個碗里去弄雞肉吃,他又不是不吃雞呀!看來,他就是認為我把我的意志強加於他,他不能接受,不能容忍。我點了榨菜肉絲湯,雖然是在你的誤導之下,但是既然我說了OK,那麼我對我的OK負責,我把榨菜肉絲湯喝下去。(笑聲)
現在我們清楚了。所謂自由意志或意志自由,並不是無法無天、為所欲為,而首先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自由的選擇負責任。當然法律上會有個規定,規定多少歲是有責任的人。如果他不能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就要負責任。一旦他不需要監護人,他是獨立的人,他就自己負責任。該坐牢的坐牢,該殺頭的殺頭,沒有什麼含糊可講。不要找什麼借口,沒用的,由自由意志負責任。
通過這件小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而這是隨時隨地我們都會發現的。比方說寫信,美國人寫信一定是先寫他的名字喬治,再是他的姓,他的門牌號碼,然後才是他的街道,他所在的城市,最後才是USA美國。而中國人寫信肯定是倒過來,先說那個大的,群體的東西。所以兩個西方人見了面以後,他可能連姓名都不問。如果有好感兩個就聊天,聊到最後要分手了,我忘了你叫什麼名字。「Marry,oh,byebye」,完了。中國人兩個見了面,往往先問「你哪個單位的?」如果女孩子把男朋友帶回家來,那當媽媽的幾乎一定要問你是哪個單位的。如果說我沒有單位,當媽媽的一定會對女兒說:「丫頭,他單位都沒有,靠得住嗎?」如果這個人很自豪地說:「東南大學。」是不是可以很牛一下?(笑聲)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個體的價值是要由群體的價值來體現的。城裡人見了面問你是哪個單位的,農村人見了面問哪家的。誰家的?老張家的。哦,老張家人多啊,有錢啊,蓋了三層樓啊。所以中國人和他的家庭關係非常密切。在中國,任何人都不能脫離某一個群體而生存,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家庭!家庭好,你這個人就有面子,反過來也一樣。比方說你中了秀才,中了舉人,中了進士,得了博士學位,評了教授職稱,或者做了官,家裡就有面子,叫做光宗耀祖。如果這個人出了事,被公安局抓去了,那叫做家門不幸。個人和家庭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
所以我們中國人明明是自己想要怎麼怎麼樣,他不能這麼說,他得說是為了某個群體。比如刻苦學習那不是為我自己,在古代就得說是為了光宗耀祖,現在就得說是為了報效祖國,沒他自己什麼事。取得了成績他也要說,哎呀,你看我也就是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工作。他說這個話是幹嗎呢?他要評勞模。老外可就聽不懂了。你啥都沒幹,你憑什麼評勞模?(笑聲)你不就做了一點分內的、應該的、微不足道的,還是在別人的關懷和幫助下做的,憑什麼勞模給你呀?憑什麼獎金髮給你呀?沒道理的事情。但是中國人他就得這樣說,他不這樣說不行啊,因為他是群體的,他不是個人,他個人不能獨立存在。誰敢說我要怎麼怎麼樣呀,這都是我做的呀,我的功勞我的成就啊?誰敢說啊?
所以中國人是不能夠脫離群體而生存的,而家庭是中國社會或者說中國傳統社會最小、最基本、最不可再分割的單位,所以我稱之為「家本位」。本位的意思就是計算價值的基本單位。中國人是非常看重家庭的,「家」這個字在中國的使用概率非常之高。公是公家,國是國家,全體是大家,別人是人家,自己是自家,都是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藝術家、陰謀家、野心家,都是家嘛。西方社會是個人本位,西方社會的家庭是可以再分割的,可以分割為個人,個人是獨立的。一家人你選小布希,他選戈爾當總統,沒關係的。而中國不行,中國的個人很難獨立。除非你去當和尚,當尼姑,那叫出家。(笑聲)除了出家以外,那你都是這個家庭的成員。
中國人的人際關係靠血緣關係來維繫的,而西方人的人際關係則是靠契約關係來維繫的。西方文化起源於古希臘文化。希臘人是雅利安人的一支,他們原本是一個游牧民族,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征服了當地的土著,建立了希臘文明。希臘這個國家,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國內土壤非常的貧瘠,基本上不能生產什麼東西,主要是種橄欖,用來榨橄欖油。希臘海岸線很長,而且愛琴海、地中海航海條件很好,所以希臘特別適合於發展航海業和工商業,由此形成了古希臘的工商業文明。我們知道商業文明,或者說市場經濟,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有契約。比方說我們約定,一頭牛換八隻羊。當然可以根據行情浮動,但必須公平。我跟你這麼換,你跟他也得這麼換,這叫公買公賣。不能因人而異,教授買的時候,一頭牛換十隻羊,學生買卻少給兩隻羊,那不行。市場經濟就是要講規則,遊戲規則定下來以後,任何人都要遵守。也就是說一旦建立了契約關係,「契約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是契約觀念,是整個西方文化或者說西方文明的一個基礎,也是中國人最缺少的。
在這個基礎上,西方建立起一整套的社會觀念和社會制度來。這個事情學術性太強,今天晚上時間非常有限,我不可能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可以介紹大家去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還可以看顧准先生的《希臘城邦制度》。他們把這個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楚。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從氏族社會向國家制度過渡的過程中,由於工商業文明的原因,希臘人炸毀了氏族血緣組織,建立了個體意識。因為要進行商業活動,首先要解決產權問題,就是我跟你做買賣,我拿牛跟你換羊,必須首先保證這牛是我的呀!不是我的牛,我憑什麼跟你去換啊?而且希臘人做生意是要跑很遠的。總不能像咱們中國農村裡那樣,「先回去問問我爸再說」。(笑聲)所以首先要解決產權問題,而產權一旦確立,財產歸個人所有,個體也就有了獨立的地位,個體意識也就相應地確立起來。這樣,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人。那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呢?靠契約。西方人所有的人際關係,你都可以理解為契約關係。比方說夫妻。你看西方人在教堂里結婚,要發誓,然後互相把戒指戴上去。戴戒指就是簽合同啊!(笑聲)好啦,此後每年再舉行一次結婚紀念日。什麼意思?重申合同有效。中國人的觀念是什麼呢?「娶來的媳婦買來的馬,任我騎來任我打。」(笑聲)這是人身依附關係,不是契約關係。
通過契約,西方人建立起基本的人際關係,主要解決了經濟生活當中的問題。但是經濟生活不是一切,還有社會生活。社會生活當中的關係如何來解決呢?西方人覺得還應該建立契約。這個契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商業合同,做某一筆買賣的,而是管我們所有社會行為的。這份契約應該全體公民來簽署,那就是法律。法律就是全社會、全體公民簽署的契約,叫全民公約,又叫社會契約。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了法律以後,西方人發現還不夠。法律畢竟不是萬能的。第一,法律只能管人間的事,此岸的事。人死了以後,靈魂怎麼辦?法律管不了。第二,法律只能規定你不能做什麼,而不能規定你必須做什麼。對個人而言,凡是法律沒有規定不準做的,就都是可以做的;對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沒有說可以做的,就是不能做的。這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就個人而言,法律是防範性的。比方說,它只能規定你不能放火,不能規定你必須救火。法律不能規定,不救火就有罪。那麼怎麼樣保證大家去救火呢?不能靠法律,要靠道德,靠良心,靠正義感。
這麼多的問題,法律不能解決,誰來解決呢?那我們還得再簽契約,還得再簽合同。和誰簽?上帝。恐怕只有上帝才管得了。第一次簽的叫「舊約」;第二次簽的叫「新約」。兩次契約,是人與上帝之間的約定,解決末日審判的問題,解決彼岸的問題,解決靈魂的安頓問題,解決道德良心的問題。這個契約當然也是人人都要遵守的,這就叫「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還不夠,還有一些問題不是上帝可以解決的,需要科學來解決。於是有了最後一條,就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自然科學問題也是契約問題,這個我今天晚上也沒辦法講,建議大家去看康德的著作。按照康德的觀念,所謂自然科學就是人為自然立法。總而言之,自然科學在西方人看來也是一個契約問題。整個一整套社會的制度和觀念,就這樣在契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了。這是西方文化的系統。
然後我們回過頭來看中國人。中國人的關係是靠血緣關係來維繫的。中國人有一種文化衝動,就是常常要把非血緣關係泛化或者轉化為血緣關係。比方說,我今天來演講,如果要套個近乎表示親切,我會這樣開始說:「今天兄弟我到東南大學來。」其實我們之間並非兄弟,但為了把關係搞好,我就自稱兄弟。這種話語在中國時時可見,比方說「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單位」,都是。而集中體現血緣關係的就是家庭。在家庭當中,誰是核心?誰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人?是誰把家庭建立起來的?是母親。雖然中國傳統禮教把父親的地位定得很高,因為中國傳統社會制度是父家長制。比方說,我們大多數人習慣都是跟父親姓,跟母親姓的人不太多;再比如中國傳統禮法規定,父親死了守孝三年,母親死了守孝一年。這是就從禮法的角度講。實際上呢?感情最深的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傳統社會中的中國人和父親的感情是很淡漠的,因為傳統禮教規定了父親對兒子必須嚴厲,父親見了兒子不能笑,一說話就是教訓,叫做「庭訓」。嚴父慈母嘛!
所以中國人在內心深處、感情深處是愛媽媽的。中國文學史上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歌頌母親的。從「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一直到「世上只有媽媽好」,對不對?雖然現在的爸爸都是好爸爸了,我就是好爸爸。(笑聲)但是也不會有什麼「世上只有爸爸好」這種歌。歌頌父親的文學作品,我的印象當中最深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但是你現在回去再看《背影》,琢磨一下,那父親怎麼看怎麼像母親吶?(笑聲)中國人最愛母親,母親也最管事,是不是?如果說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礎,那麼母親就是家庭的核心。比方說一個女人結了婚以後,她自己的家叫什麼家?娘家。她丈夫的家叫什麼家?婆家。「娘家」不能叫「爹家」,「婆家」不能叫「公家」。(笑聲)反正甭管什麼家,都是以母親為核心、為標誌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很壞,怎麼罵他呢?沒娘養的,狗娘養的。反正是媽的事,不會罵「狗爹養的」。假李逵被真李逵逮住了,說家裡還有90歲的老娘,李逵就放了他。如果說家裡有80歲老爹,「你爹關我什麼事?」所以娘不但給我們生命,還救我們命啊!
那麼母子是什麼關係呢?在我看來,就是吃和被吃的關係。一個小孩子他不可能知道什麼遺傳,什麼血緣,他根本就沒有這些概念。他跟媽媽親,就因為小時候媽媽給他餵奶,長大些給他喂飯,再長大以後給他做飯,所有吃的東西都是母親供應的。如果母親沒有奶,吃奶媽的奶長大,他可能跟奶媽更親,「有奶便是娘」。血緣關係中,最親密的是母子,其次是兄弟。兄弟是什麼關係?兄弟是吃同一個娘的奶長大的人,是「同吃」的關係。(笑聲)所以把非血緣關係變成血緣關係的最常規手段,就是稱兄道弟。但凡在一起吃了某一種相同的東西,那就是兄弟。比方說,我們都在學校的食堂吃飯,上一個老師的課,我們是師兄弟,對不對?我們有同一食物來源嘛!再擴大一個範圍,就是鄉親。鄉親是喝同一口井的水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鄉親也是很親的。離開家鄉叫做「離鄉背井」。井很重要,井是生命之源吶!鄉這個字,甲骨文寫成這樣,兩個互相面對跪坐著的人,當中放了一個飯桶。這個飯桶叫做「簋」。所以歷史學家楊寬先生說「鄉」就是共食。
實際上很多民族都有這個習俗,一旦吃了共同的東西,就是兄弟了。法國大仲馬的小說《基度山伯爵》,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基度山伯爵請他的仇人吃飯的時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因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這仇就報不了啦!反過來也一樣。仇人一旦在一塊兒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們,不打了。所以你到少數民族地區去,你要吃他們的東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沒有這種能力的人不能學人類學,不能學民族學。新疆的哈薩克族有一個習慣,請客的時候要給最尊貴的客人一個待遇,由他們當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個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塊下來,塞到你嘴巴裡面。(笑聲)你不能吐出來呀!吐出來你就是敵人。你得擰著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後,大家就是兄弟了。什麼事情他都護著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對人類來說,食物是生命之源。「人是鐵,飯是鋼」,你吃東西才能活下去,那麼我給你東西吃,是給你生命啊!當年韓信不肯背叛劉邦,就因為「漢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我吃了人家東西,那麼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麼人家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梁山好漢為什麼要在一塊兒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因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裡火里不回頭。」惟其如此,中國人才那麼愛請客吃飯。請客吃飯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沒有中國人這麼愛。有個小品節目里,一個領導幹部做檢討時說:「過去我們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現在我們說,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笑聲)不要說領導幹部了,包括我們大學生,哪個不請客吃飯?過生日、得了獎學金,都吃成風啦!為什麼要吃?因為我們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生命來源,我們才是兄弟。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識,但自從我們在一塊兒吃過飯、喝過酒以後,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麼叫生人?就是沒在廚房裡煮過的人。什麼是熟人?就是經過烹調吃過好幾次的人。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我們在一起吃飯,我們就是兄弟,我們就是熟人,這個時候我要是開口求你辦點什麼事,你好意思不答應嗎?你又能夠答應了以後不照辦嗎?不能!如果說你在酒桌上答應了兄弟們什麼事,最後你又沒有辦,中國也有一句話,叫做「食言」。(笑聲)「食言」是什麼意思?就是把你說出去的話又吃回來啦!嘴巴里吐出去的東西能夠再吃回來嗎?你不能吃回來。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應。以至於遇到什麼難辦的事,我們只好不吃飯,堅決不吃。當然現在已經發展到不僅是吃飯了,還有別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飯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肯定要吃啊!
那麼,吃飯有什麼講究呢?嘿呀,這講究可大了。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個席子就叫做「主席」,他是坐在當中的。旁邊的兩列席子叫「列席」。現在是圓桌了,但是也有主次。誰坐這兒,誰坐那兒,誰坐上菜的地方,這是有規矩的,不能亂坐。看什麼呢?看面子。請客吃飯這個事情主要是由面子來操作的。比方說哪些人該再三敦請,哪些人順口說說,取決於面子。哪些人來了以後坐上面,哪些人來了以後坐下面,這也取決於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請去吃飯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請來吃飯也是有面子。很多人會回去吹噓說我今天和誰誰一塊兒吃飯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請頭面人物吃飯。所以面子在中國是相當重要的,不可以沒有的。我可以講三個例子來證明面子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項羽寧死不肯過烏江,叫做「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是為了面子自殺。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為了面子殺別人。春秋時期鄭國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時候,忽然手指頭動了。他就跟大家說:「今天有好東西吃啦!」進去一看,果然有一隻巨大的王八在鼎裡面烹煮。可是到了吃鱉的時候,國君靈公卻偏不准他吃。因為你說食指一動就有好東西吃,我偏不讓你吃到。子公就沒面子,於是非常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頭蘸了一下。啊,這叫做「染指」。(笑聲)「染指而出」,走了。這下子君臣兩個就翻臉了。靈公就說:「媽的,我非宰了這小子不可。」(笑聲)子公回去也說:「媽的,我非殺了那王八蛋不可。」之後就發動政變,把靈公幹掉了。還有一個例子講楚國的成王。他的兒子叫商臣,就是後來的穆王。有一天穆王帶著兵來逼宮,說:「對不起,老爸,這楚王我要當啦!你老人家自便。」老爸一看沒辦法,說:「兒啊,老爸也沒有什麼別的愛好,就喜歡吃熊掌。廚房裡的熊掌快燒熟了,能不能等一下?」「不行,這個熊掌熟得太慢啦!哥們都等不及了,你老人家還是快點上路吧!」(笑聲)成王只好拿根繩子把自己弔死了。弔死以後,不肯閉眼睛,死不瞑目。為什麼?因為按照古代的規矩,王侯、大夫、將相、名人,死了以後要上一個謚號,算是對他一生最後的總結,最後的面子。幾個兒子就商量說,我們老爸是很差,就叫靈王吧。這是一個惡謚,那楚王就不肯閉眼睛。兒子們沒有辦法,只好叫他「成王」。這是一個很美很好的稱號,「安民立政曰成」嘛!那死人一聽,「成王?」可以可以,眼睛閉上了。(笑聲、掌聲)這叫什麼呢?這叫死要面子,不折不扣的死要面子。
中國人為什麼死要面子?就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對於這樣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人活在世界上,就人類而言,他要處理兩大關係。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個是人與人的關係。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他們的自然科學特別發達。像阿基米得這樣的人只可能產生在希臘,不可能產生在中國。中國人最注重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任何懂一點事的中國人都知道,你的能力強不強不是最重要的,你的學問大不大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人緣好不好。一個中國人如果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人緣不好,那麼他在單位上、社會上是很難立足的。
那麼,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是什麼樣的呢?成雙成對。所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都是成雙成對的關係。中國人對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成雙成對的。比如尊師愛生、擁政愛民、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等。既然我們的關係是成雙成對的,就不能沒有面子,因為你沒有面子就不能面對他人。你有面子,我也有面子,我們就可以面對了,這叫做「面對面」。如果要搞階級鬥爭,就只好「背靠背」了。如果一個人沒有面子,或者一個面子大,一個面子小,就不能面對,叫做「不對」。不對就是錯過。對不上嘛,就錯過去了。所以一個人要是事情做得不對,那就是有了過錯,就要說「對不起」。「對不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的面子太大,我的面子太小,我雖然很想「對」,可是我「對不起」。(笑聲)那麼這個接受賠禮道歉的人就要怎麼說呢?「沒關係。」沒有關係,就不存在你對得起還是對不起的問題,沒有「關聯」和「維繫」嘛!但是以前我們沒有關係,現在我們兩個已經說話了,那就說是我們都「對得起」,那就都「對」了。所以中國人跟別人說話的時候,有一種特定的程序。比方說我們現在開學術討論會,你講了一通話。我明明是不同意的,但你講完了以後,我要怎麼說呢?我得說:「對對對!——不過……」(笑聲)翻譯成外文我想絕對成問題了。「對對對」就是「正確、正確、正確」嘛,怎麼又有不同意見?意見不同就是「過」嘛,怎麼又是「不過」?其實,這意思就是說,我不是存心不給你面子,和你「過不去」。因此不是「過」,而是「不過」。「不過」就是「對」,所以要先說「對對對」,但其實是「不對」。意見不同,卻偏要說成是相同,這當然繞了好幾個彎子。但是,他必須這樣說。不這樣說的話,他就造成一種很壞的氣氛,這話就說不下去,那就真的「對不起」了。
中國人在講面子的時候,還有一個奇怪的邏輯,就是要把別人的面子說大一點,自己的面子說小一點,才能「對」,否則就「對不起」。中國人的很多稱呼都含有這個意義。比方說「陛下」。「陛下」意思就是皇帝的面子太大了,我根本就對不起,我看都不敢看,只好看丹陛之下。「閣下」、「足下」,也是。你面子太大了,我不敢看,只好看你的台閣之下、你的腳下。低眉順眼,「對不起」嘛!中國人和人打交道,為什麼要把自己貶低一點,把面子的尺寸縮小一點呢?如果你不把自己貶低一點,那麼原本「對得起」的,恐怕就真會「對不起」了。因為這叫「不知禮」。禮是什麼?就是「讓」,所以叫「禮讓」。禮讓才能「群」。其實你看中國人的禮節,差不多都有這樣一種意義。比如鞠躬作揖。雙手抱拳,表示關係早已確定,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像左手和右手,早就抱成了團兒,不必再分彼此。點頭彎腰,則無非表示敬意。因為即便是「哥們」,也有大有小、有兄有弟。自己的頭低一點,腰彎一點,也就抬高了對方。大家都禮貌,都謙讓,也就能「群」。
經過這樣一番比較,我們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就是群體意識,就是通過人與人的關係來處理人與物的關係。這是中國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搞清楚了這個,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很多問題,對中國人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沒有什麼現象是不可解釋的了。(熱烈掌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successful 2024-3-30 16:14
到底是湖北人喔 , 易中天講的滿口都是湖北腔,湖北調 , 湖北話.
回復 borninheaven 2024-3-31 09:04
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人之初, 性本善,人無原罪都是好人, 至少也是中和的,和西方文化的人之初都有罪是極端對立,由此演變出對法律契約等等的不同認知和實踐。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24-3-31 13:32
很長的大卡的文章,實話說我沒仔細從頭看到尾。

看了其結論:「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就是群體意識,就是通過人與人的關係來處理人與物的關係。這是中國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

冒昧說一下我的個人看法。我認為中國文化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是:以人為核心,確切地說是以人的天性/自然性為核心,天、地、人「三才」平等又有秩序的根本哲學觀。

易先生的觀點我認為偏重於對中國文化中,人的社會性總結。這應該已經是第二層次的研究,而沒有觸及文化根源。

而世界上哪一個文化不是通過人與人的關係,來處理人與物的關係?我認為沒有,本來世界就是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構成的,哪個民族能跳出這兩種關係?

所以,這個結論已經是文化形而下的第二層結構了,而且具備世界所有文化的共性,不能成為任何文化「最進本、最核心的」的內容。
請參考對此文的簡評: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347638/article-385175.html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30 07: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