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艺术家博特罗:生活就是创作

作者:愚人之见  于 2019-5-25 05:3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门外汉 门外看|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胖子”艺术家博特罗:生活就是创作

为艺术奉献一生 ,文化交流的使者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 Angulo)是哥伦比亚的麦德林人。他不单在哥伦比亚,乃至世界上,也是仅有的还在世的世界级的画家和雕塑家。他的艺术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如纽约市的公园大道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

    我因为做导游的职业关系,经常带团去波哥大的“博特罗博物馆”,已经看过无数遍了。在他的出生地麦德林,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特罗广场”。广场上有他的23件巨型的铜雕作品。正对着广场的安迪奥奇亚省博物馆里,也有他捐出的画作和雕塑。



    或是给波特罗的生日献礼,哥伦比亚Cine Colombia全院线的所有电影院从411日到19日均展映这部反映“波特罗”的纪录片。电影的主线是通过费尔南多·博特罗与两个儿子(FernandoJuan Carlos)和女儿(Lina)围着桌子回忆往事来叙述博特罗一身的简要经历。他1932年生于哥伦比亚的麦德林。4岁丧父,为帮助家庭经济,进入斗牛学校,立志成为一名斗牛士。然而,阴差阳错,却发现自己更喜欢绘画,转而潜心学画。

    1948年,年仅16岁天资聪颖的他已经第一次开个人画展。1951年到波哥大投师名门,19岁开始售画。在电影里,他回忆起当年卖画所得也就是两个比索。20岁时凭借油画《海岸》荣获第6届哥伦比亚国家艺术家沙龙奖第二名,获得的奖金让他圆了去欧洲进修艺术的梦。

   1952年,他拿到了奖金,并卖掉了一些他的作品,用这些钱从布埃纳文图拉(Buenaventura)港乘船到达欧洲,开始了他的深造之旅。他到达西班牙之后,先在巴塞罗那逗留,然后在马德里定居。并在那里就读圣·费尔南多皇家艺术学院。为了保证他的经济来源,他在普拉多博物馆的郊区绘画并出售。

1953年,他与电影制作人里卡多·伊拉加里在巴黎度过了一个夏天,然后和他一起搬到了佛罗伦萨,在圣·马科斯学院就读。在那里,他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强烈影响,特别研究了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提香诺(Tiziano)等人的作品。

随后,在1955年他回到了波哥大,并举办了这些在欧洲创作的作品展。然而却遭遇了失败。当时,哥伦比亚受到法国先锋派的影响,因此它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和冷落。

经历过这次艰难的博特罗在此期间,认识了葛洛莉亚·瑟亚(Gloria Zea),一名热衷于艺术的名门后裔(刚刚于今年311号去世,也是哥伦比亚艺术界的一位风云人物),并与她结婚。1956年一同到了墨西哥城。在那里,新的意念对他的作品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哥伦比亚画家亚历杭德罗·奥布雷翁(Alejandro Obregón)的现代语言和墨西哥的鲁菲诺塔马约(Rufino Tamayo)的丰富色彩。此时此刻,他正潜心于研究和创作他的静物体积感实验。“肥胖风格”逐渐成型,并成为他的一种表达方式。

大家眼中所谓的“天才画家”,艺术之路非常坎坷。1960年初,他们到达纽约发展时,经济拮据,语言不通,仅能租借廉租房栖身。1974年在西班牙发生车祸,失去半截小指,年仅4岁的幼子佩德罗丧生。该事件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他的心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断地锻炼,努力使他在车祸中受伤的手慢慢恢复功能,重新作画。同时也沉浸在回忆小儿子的悲痛中,并为他作画,一幅、两幅、三幅……




    10多年的纽约艺术圈打滚的艰难岁月里,未曾加入任何一场时髦的艺术运动。不管评论家们如何嘲笑和批评,他只坚持自己的画风,直到世人终于承认了他的作品和风格,直到他的作品走进了所有重要的美术馆后来,终于获得德国一位美术馆馆长的赏识,从欧洲开始,慢慢将那些具有膨胀感觉的动物、水果以及人物带到世界各地。而最让人难忘的成名之作就是“胖胖的蒙罗丽莎”。作者依稀记得当年是在报章上看到过报道。由于时日久远,儿时记忆中,博特罗这个名字已经模糊,但对于“胖胖的蒙罗丽莎”却是记忆深刻。这估计就是博特罗打动人心的一大绝招,让人轻易记住他的风格,就算忘了他的名字。


   他说:我画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过现实题材,来表达一种体积带来的美感和塑性。艺术是变形和夸大的,跟胖子没有关系。不只是人,我画的动物、水果、乐器也都是胀鼓鼓的。

1995610号,哥伦比亚麦德林的安东尼奥广场发生炸弹爆炸,29名青年丧生。刚竖立在广场边上的博特罗的心血之作,大型青铜雕塑The Bird也被这恐怖袭击炸得粉身碎骨。电影中的回忆片段里显示,博特罗在当时的麦德林市长陪同下到达了广场。看到被炸得只剩头部,身躯整个被炸烂的铜鸟,博特罗坚定地说,我再送给你们一只。镜头转到后来安装的情形,另一只新鸟安放在旧鸟旁边。这寓意着博特罗对社会暴力的反抗精神,也是为麦德林摆脱“毒品、凶杀”等犯罪城市形象而做出了他作为艺术家所能做到的贡献。



在波哥大博特罗博物馆里,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他 临摹古典大师之作。博特罗说,他的这种创作,也是在向他最重要的导师表达敬意。提香、拉斐尔、安格尔等等。当他仔细研究过这些画家的作品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升华,并加入自己创作的元素和其独特的博特罗风格,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当中包括著名的梵高的《向日葵》、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妮夫妇像》、委拉斯开兹的《宫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等。他谦虚地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没有看过大师的作品,他很难去表现自己的艺术

在波哥大博特罗博物馆里,大家也可以看到那些巨大的橙子、梨子等静物写生类的作品。其实,看似简单的画作,实际上是表现他的绘画功底的时候。巨大的画面,能够把色彩光泽、明亮度等表现得恰当和一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博特罗说过:对一位艺术家最大的考验就是让其绘画橙子。除此以外,你还可以看出他的一点心思:就如中国画里盖戳和题字落款都很有考究一样,博特罗的画作里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比如,他画的梨子和橙子都有虫蛀的痕迹,两个孔里,另一头还有一截虫子的尾巴。又比如,他的人物画作里,人的脸上,或者裸体的屁股上,总有那么一颗痣(没有放大的)。

在纪录片里,他就提到了这一类的创作手法。在一个穿将军服装的人的肩上,就给画一只正常比例的小鸟。

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同样是博特罗捐献给博物馆的油画作品,波哥大的和麦德林的还真有些不一样。那些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那些类似点缀的东西。波哥大的人物中的痣,而麦德林则有“苍蝇”。硕大的一幅油画当中,几只苍蝇画的非常生动,有扑面而来之势。当中最多“苍蝇”的就数“厨房”这幅画作了。厨房里的砧板上,一只被宰杀了,拔光了毛的鸡。然后是一大群扑向鸡的苍蝇。画面上苍蝇满布,栩栩如生。堪称另类的杰作。

在波哥大的博特罗博物馆里,大家看到的是他捐献给博物馆的各个年代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包括尝试在不同的材质上作画,也包括用不同的颜料、涂料和绘画方式作画,包括素描、素描后局部上色、水彩、油画等等;雕塑中也有铜雕塑或大理石雕塑等等。

在作者看到的,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里,都是反映当年的一些社会现实,民族风情。比如那些静物写生类的,人物类的,临摹大师作品类的,还有就是当年的一些平常生活中的如“小偷”、“猎人”、“睡觉的总统”、“挖绿宝石”、“汽车炸弹”、“大屠杀”、“游击队(在荒野休息)”……等等,他算是一位写实派的画家。

在不断的反复看博特罗的作品后,作者总结了一下对他的作品的感受。他的“肥胖风格”创作是非常有艺术功底的。何以见得?大家可以看到,人物的五官比例比较正常,到胸部也是正常。但体格上,肩宽、臀部、腿部异常粗壮。如果是局部的,如博特罗博物馆进口处的雕塑“大手”,那就是手指的比例正常,而手掌处异常粗壮。在水果静物的画面上,橙子是巨大无比的,而旁边的刀叉餐具却是正常的比例。又或者人与动物的画面,他强调的是骆驼,骆驼很大,很壮,人却很小。同一个画面,物体拉开比例,画面才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要是全都发胖,就如放大镜一样,也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能让作者向博特罗大师提问的话,我最想问的问题是:除了他为死去的儿子所作的画外,为何几乎看到的画作里的小孩,都是大人般的脸?这是作者一直没有看懂的地方。但通过该纪录片,作者似乎感受到了“为何”。

电影中还有一段较长篇幅介绍由中国文化部和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主办的《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该展在20151120号持续到201612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意义重大在于这位深深扎根西方绘画艺术却有独创精神的当代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与我们五千多年丰富历史和艺术传统的初次邂逅。而且该展览横跨了哥中建交35年(2015)和中拉文化交流年(2016),这不单是哥中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中拉文化交流的见证。

随后,该展还转移到上海以及香港展出,持续时间将近一年。所到之处,均受到了当地群众和艺术爱好者的热烈好评。而且博特罗本人还亲自到场剪彩,可见其对于中国各地的这次巡回展的重视。

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率团到达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进行礼节性回访(作者带的团)。博特罗的大儿子费尔南多百忙中抽出了一天时间,陪同陈副馆长参观了SANTA CLARA教堂以及国家博物馆等地。


(我与博特罗大儿子费尔南多在波哥大博特罗博物馆他父亲的画作前合影留念)

同年,广州市市长温国辉赴波哥大出席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第五届世界大会暨世界地方和地区政府领导人峰会时,与波哥大市签署了两市加强友好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当时,随同前来的广州市文化局长听到作者介绍的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时,突然灵机一动。广州也有个“胖子专家”徐鸿飞,正好让他们互相交流交流。



于是,广州雕塑院副院长徐鸿飞带着他的“肥妹”雕塑作品,协同媒体《羊城晚报》新闻部负责人陈春凝编辑一起来到了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进行了一场哥中文化的“胖子交流”。2017年的111号,“2017广州文化周——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在波哥大亮相了。


说起文化交流还有个趣事。麦德林酒厂用哥伦比亚的两位艺术巨匠马尔克斯和博特罗的形象为他们15年的朗姆酒代言,以此向两位艺术巨人致敬。作者在几年前送了一瓶博特罗形象的朗姆酒给朋友顿宇军。他喝完后,觉得瓶子的设计挺好,跟博特罗的“胖子”似的,顺手就在上面作了一幅画。他是近年来才开始画油画的,由于本身对艺术的感觉不错,所以也就很快上手了。经常为朋友订做,在帽子、鞋子等各种身上的衣服或家里的花瓶乃至花园里的石头上创作。他说,这也算是对画家前辈的致敬吧。


马上,419号就是博特罗的大寿之日。今年的他,虽然已经满87岁了,但依然在作画。作者在之前的当地电视台对他的采访中了解到,他至少有两个画室。一个在摩纳哥,专门画油画的,可能这里能够给他更多的灵感吧。纪录片里也有这个画室的镜头,在一栋建筑的高层,有充足的光线,窗外是明媚的风景。另一个画室在纽约,专门画素描的。一年到晚,除了出席一些重要的活动外,都是在作画。他确实是一个高产的画家。通过这部纪录片,作者看到了更多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他的作品,除了那些给人以快乐愉悦的胖胖的人物外,还有一些反映当年毒品和内战时代的血腥残酷的场面。

另外,他还是个爱国情怀非常强烈的人,他的很多画作都捐给了国家中央银行资助的博物馆(包括国家博物馆、博特罗博物馆等)、国家图书馆、出生地安迪奥奇亚省的博物馆、国家部门等等。当然,也少不了他的亲戚朋友等。有记载的捐赠品就有500多件他的各类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等。据哥伦比亚国家旅游局的人介绍,博特罗的随便一幅作品,现在都值100万美金以上。


为了纪念哥伦比亚政府与国内第一大游击队FARC和平谈判成功,又再次制作一只白色“和平之鸽” “Paloma de la paz”献给桑托斯政府。和平协议公投前夕,博特罗专门制作的“和平之鸽”于20169月抵达总统府Casa de Nariño,祈求和平协议得以顺利通过公投,造福哥伦比亚人民的子孙后代。后来从总统府移送到国家博物馆供公众观赏。

作者还记得刚从委内瑞拉搬到哥伦比亚的时候,从电视上看到记者在博特罗的80大寿时采访他的情形。记者问他:“你是怎么创作出这个胖胖的系列风格的作品的呢?”他回答道:“我就是喜欢那种体积大的、膨胀的感觉。”

纪录片用了博特罗大师的一句话作为片尾结束语:“MI vida es pintar(绘画就是我的生命)。

 

庾志坚

                                                                                                              16/04/2019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愚人之见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哥伦比亚农民养了一只“猫”原来是美洲豹 [2020/08]
  2. 中国制造的彩灯展闪亮波哥大的圣诞和新年假期 [2020/01]
  3. 中国在哥伦比亚的形象 [2013/06]
  4. 讲好中国故事,迎祖国七十华诞 [2019/10]
  5. 新当选的哥伦比亚小姐Valeria Morales [2018/10]
  6. 致在哥伦比亚的全体中国同胞书 [2020/02]
  7. 哥伦比亚一个美丽的传奇—被宣布等死的新冠感染者奇迹复活 [2021/04]
  8. 在哥伦比亚的考卡山谷省,一名男子割掉耳朵和鼻子,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骷髅。【今日拉 [2018/09]
  9. 哥伦比亚同一个农场,10个月内3次大屠杀,工17人遇害 [2021/06]
  10. 不识货的超级笨贼,用价值超过一亿比索的二战德国手枪打劫 [2021/04]
  11. 真实版好莱坞大片在哥伦比亚的麦德林上演 8名持枪男子从律师家中盗走23亿比索 [2021/01]
  12. 克劳迪娅赢得了波哥大第一任女市长 [2019/11]
  13. 侨胞请注意!!!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有一种新的抢劫形式 [2020/05]
  14. 波哥大第一任女市长克劳迪娅·洛佩兹履新 [2020/01]
  15. 闲聊品咖啡 [2018/03]
  16. 伦敦2012奥运开幕式 [2012/07]
  17. 委内瑞拉今天全各地举行盛大游行,随后出现另一位总统宣誓就职 [2019/01]
  18. 转载澎湃新闻--委内瑞拉危机中的西蒙玻利瓦尔大桥:一头是希望,一头是挣扎 [2018/08]
  19. 《世界知识》杂志 ▎委内瑞拉:哪里是出路——庾志坚 [2015/12]
  20. 我的妻 [2011/08]
  21. 看真实的委内瑞拉----我织的一些围脖 [2013/03]
  22. 婚姻与磨合 [2011/08]
  23. 我的爱情故事----西文版 [2013/01]
  24. 给《读者》的信 [2012/03]
  25. 中国在利比亚的困局 [2011/08]
  26. 绅士风度 [2011/09]
  27. +236 哥伦比亚今天新冠病例总数为2709例 [2020/04]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2 18: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