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關係上,中國的傳統是講風化,不搞什麼性教育。風化的特點是善用隱喻,不直接講明,但每個人都懂,一開始朦朧,慢慢地就雲開霧散了。
「偷腥」,還有「偷情」、「偷歡」等,顯然不是風化內容,而是在風化的大環境下約定俗成的「夜盜」暗語。
由於「偷腥」一詞形成於黑暗之中,傳播的時候又不便明說,所以儘管這個詞的意思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但人們還是懵喳喳「偷腥」一詞的真相所指。你比如說,偷腥的「腥」究竟指什麼?
現代漢語權威詞典也搞不清該詞的來歷,其典故解釋基本上是瞎掰,不靠譜。看來,「偷腥」一詞的原義是被刻意隱藏,或者抹去了。但我相信,鎖除了鑰匙,還有密碼可以打開。鑰匙被人藏起來了,我們就嘗試著用密碼。
上古漁獵時代,先民們搵食不易,男人用狗幫助打獵,女人則用貓輔助捕魚。久而久之,貓狗就有了人性,甚至還代表主人,狗主外,貓主內,一方水土,養一方貓狗。貓兒擅長釣魚、捕魚,自然也就喜歡吃魚、偷魚。
貓偷魚吃通常在夜間行動,一是發揮貓眼夜明的特長,二是操練聞腥索魚的貓鼻子功夫。而人之偷雞摸狗行動通常也在夜間,於是,「男盜」們就學著貓叫的聲音與「女娼」對暗號,藉以隱藏蹤跡。於是,貓之偷魚行徑便成了人之偷情勾當的隱語。
但這還不夠隱秘,因為古人都知道「魚」代表女人,象徵女陰。
《詩經.陳風.衡門》: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這位準備與陳國女子在橫門幽會的哥們說得很明白,吃魚不必非得吃黃河魴、黃河鯉,討老婆也不必非得討齊國的姜小姐和宋國的子小姐,有一個能解決襠前問題,聊以餵雞的女人即可。這首詩不小心暴露了「魚」即女人的秘密。
這張圖不小心暴露了魚象徵女陰的部位。
既然不能用「偷魚」來代指「偷女人」,那就只能用更加隱晦因而更加安全的「偷腥」來表情達意了。
「腥」,確實是魚的特徵,但它不僅僅指味道。很多古人和今人都把「魚腥」理解、定義為「腥味」,還說貓喜歡聞魚的腥味。其實,「腥」在魚的身上並不是單指腥味;偷腥的「腥」實際上另有所指,遠比「腥味」來得更形象、更生動、更準確。
《說文》講「腥」指「肉腥」。說傍晚星星出現的時候餵豬,豬身上就容易長出一種帶息肉的肥肉來,味道特別腥,不好吃。但「肉腥」通常帶有血腥、腥膻和腥臭味,與「魚腥」差別甚大,甚至根本不是同一氣味。
魚腥的「腥」,來自魚鱗蛻化所分泌的粘液,魚鱗蛻化現象越嚴重的魚種,其身上的粘液越多,如泥鰍、黃鱔、鯰魚、狗魚等。這種粘液,味道很腥,生而為腥,熟而為鮮,魚的腥味和鮮味,其實都來自這種粘液。
有人說,自然生長的魚,腥味大,肉緊,吃起來味道鮮美;而人工養殖的魚,腥味較淡,吃起來不鮮,筷子一撥就碎了。據此推斷,人工養殖的女人,比如女權主義者、性工作者、女同性戀者、女明星、女記者、富婆等,一定也是女人味喪失,味同嚼蠟的雌貨。
所以,「偷腥」連著「嘗鮮」,與情人偶爾偷歡,叫「偷腥」,而把「小三」娶回家來做老婆,則叫「嘗鮮」。
過來人大家請看,這「魚腥」與「女腥」,何其相似乃爾。經驗人士更清楚,女人動情之時,其魚口噴薄而出的氣味,一如魚腥;只不過魚腥是冷的,女腥是熱的而已。讀罷此文,我相信「偷腥」之奧旨,你再也不用查經問典了。
201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