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COVID19之我見(15)- 再聊美國的新冠疫情

作者:老地雷  於 2020-6-29 11: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我談新冠|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COVID-19, 新冠

COVID19之我見(15)- 再聊美國的新冠疫情

美國老地雷

6/28/2020於美國)

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疾病,COVID-19,問世也超過6-9個月了,把地球人折騰得夠嗆,大家開始疲倦了。老百姓宅家宅得嫌煩,一線工作人員每天超負荷運轉疲憊不堪,有人問我,我們可以停止追蹤密切接觸者了嗎?一個問題,讓我體會到他們的無奈,沮喪,和疲憊。

幾周前,我就跟老公說,實際上新冠真正的感染人數應該是報表的10倍,前兩天CDC主任終於說了,據研究,現在報告的病例數要乘以10才是真正的感染人數。老公對我豎起大拇指說「厲害了,我的老婆!比CDC要早好多天」。這樣的病毒,這樣的傳播途徑,這樣的傳染指數,公眾這樣的不配合程度,不翻十倍才怪。當然這個數字不是隨便亂猜的,因為發表的文章和數據也不是白看的。實際上我聽到CDC確認這樣的數據一點不奇怪,因為2009年的H1N1大爆發,全美在那個季節感染人數超過了6千萬,接近20%的美國人感染了2009H1N1流感病毒,這次新冠病毒感染絕對不會比那個數字低的,走著瞧吧。

最近口罩又變成一個熱門話題。四個大專家在最近國會的聽證會上,有議員責問Dr. Fauci,為什麼三月份沒要求大家戴口罩而現在卻強烈要求公眾戴口罩?當時Dr. Fauci的回答並不幹脆,我替他著急。是否需要戴口罩是根據所知的病毒傳播途徑來決定的,最開始,連世界衛生組織都說戴口罩沒有用,為啥?因為那時候「氣溶膠傳播」並非是確定的傳播途徑,只是說新冠病毒主要是飛沫傳播,而並非飛沫傳播的疾病都需要人人戴口罩的。而現在通過研究得知新冠病毒不僅可以飛沫傳播,也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而且可以通過說話,唱歌,甚至呼吸傳播,加上大量的無癥狀感染者存在,這才是改變建議的最主要原因。

讓美國人戴口罩怎麼這麼難?有位老美朋友說,讓美國人戴口罩,尤其讓美國男人戴口罩,就好比讓他們戴避孕套,難啊!!! 比喻得很有道理。最近有發表的科學論文確實證明了戴口罩在減少新冠病毒傳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各個州建議大家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可是事實是怎樣的呢?

有些商店100%的客人戴口罩,因為門口有把關的,不戴不給進。可有的地方呢,情況很不樂觀。有一天我去美甲店,所有員工們戴好了自己店裡做的布口罩,但是光顧的客人卻沒有一個人戴口罩除我之外,門口也沒有sign提醒大家戴口罩。出於職業的敏感,做完美甲后,我找到經理,把道理講給他聽並建議他立即在門口放一個sign. 戴口罩是作為一個source control, 即傳染源的控制,我戴口罩(尤其是布口罩)是為了防止我是病毒攜帶者傳染給其他人,但是別人不戴對我本人還是有危險的。看到從聯邦到地方政府部門不同的宣傳教材,教育大家要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還有類似於教育幼兒園小朋友的示意圖。當時覺得很多成年人比幼兒園小朋友還難管。我總覺得那些宣傳教材沒有說到最實質的地方,所以我自己花了點時間琢磨了一下該怎樣去說服大家,讓大家能真正弄懂選擇使用口罩對這場正在進行的新冠爆發究竟能產生什麼影響。於是我根據外面發表的文獻設計了下面這張圖。我曾在2-3月份里寫的一篇博文里提及,一旦爆發,每個社會人都是這場疫情的解決者,終結者,單靠政府是沒用的,你罵政府有啥用?該反省的是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為這場疫情的控制我自己做了什麼?大家不配合,政府有轍嗎?在美國,政府敢去三封嗎?封你的家門,封你的出口,封你的嘴巴?但願下面這張圖能解釋為啥戴口罩會make a difference。如果你周圍還有搞不懂的朋友,請大家幫助宣傳,為控制疫情出一分力吧。我替我的那些同事們著急,他們中有些人連軸轉四個多月了,一天工作14小時以上是常有的事情,拜託了! 

五月底的長周末,接著後面幾周的抗議活動和大集會,看看周圍老美朋友等不及要聚會外出吃飯,再看看有些商店不到一半的人戴口罩,病例數的狂增也是預料中的。

上幾張我關心的圖帶領大家了解一下如今全美國真正的新冠疫情走勢,那些媒體上的「不得了啦」「出大事啦」「完蛋啦」還是眼不見為凈,不要聽為上策。


世界從第21周起開始爬樓梯,目前爬樓梯的幅度主要決定於美國了。


美國的好景不長,連續五周新增病例下降后,從第23周起(531-6/5)開始有所反彈,第25-26周(6/14-6/27)新增病例數達到新高。推算一下,從發病到檢測上報的平均天數是7天左右,從暴露到發病的平均潛伏期是5-6天,那麼這些新增的病例大部分的暴露(Exposure)時間應該在12-13天之前,也就是說6/1-6/15左右 (第23-24周),在這段時間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吧?


新增的病例跟給力的檢測水平當然息息相關,尤其在新冠病人有可能~50%是無癥狀者,加上輕症不屑於去看醫生檢測的人,大概約90%,大規模的檢測無遺就是一張打撈魚的漁網,這張網鋪得越大鋪得越多,被打撈的魚也就越多。從數字來看,是個壞事,看似完蛋,但被打撈上來的魚被和健康人群分離了,對疫情控制有幫助。第26周的檢測數量幾乎是第15周的四倍。也許你要問,那第26周所有的新增病例是不是因為大量檢測而發現的呢?會有這個因素,但不完全是。截止6/27,大約10%居住在美國的人已經至少有過一次新冠病毒的檢測。下面這張圖是每周的檢測數量。(最後一周是第26周,這倍可親的圖章也過分大了,抗議!My X-axis Matters!)


下面這三個圖顯示出病毒檢測陽性率的情況,綜合私營實驗室,公共衛生實驗室,和臨床實驗室的數字,截止6/20 (第25周),陽性率為7.6%, 比第24周的6.5%增加了1個百分點。 

 這是來自私營實驗室的,比如LabCorp, Quest等,最粗的黑線是整個檢測人群的陽性率。你看年齡組的分佈,不難看出18-49歲年齡組的陽性率劇增。

 這是來自公共衛生實驗室的數據,也是18-49歲年齡組陽性率回升,50-64歲年齡組也有所回升。

這是來自臨床實驗室的數據,連續六周下降后,第25周陽性率開始回升。

住院率有明顯增高嗎?最起碼截止25周(6/20),從下面的曲線看,沒有看出總住院率顯著增高(看每周之間的變化坡度)。有些城市有些州可能會有增高的情況,但別見風就是雨,看整體。比如我們這個地區最近二周新增病例達到新高,但是我們地區醫院的朋友告訴我,住院率並沒有顯著增高。

最後看看新冠死亡的情況。這是全國的死亡率曲線圖,根據死因證書上的統計,PIC代表Pneumonia (肺炎), influenza (流感), 或者 Coronavirus (新冠)。從第17周起,全美國每周的死亡因肺炎/流感/新冠的佔比連續九周下降,截止6/20,佔比數快接近於基數了,第28周的死因佔比將是很關鍵的,因為第26周的新冠病例數達到了新高。


下面這張圖估計目前還很少有機會看到,這是看在所有新冠住院病人中因新冠死亡的比例曲線,當我看到曲線往下走,心裡多少有點兒安慰,證明現在的新冠治療水平有所加強了。


看了這麼多圖表,抓重點:

1.  美國疫情不是第二波,因為第一波的爆發壓根兒不算控制住(傳染指數沒降到<1過,所以爆發沒控制住,只是壓平了曲線而已)。所以最近二周的新增還是第一波的新高峰。

2.  最近的新增病例並非完全由於檢測的力度加大,確實由於感染人數的增加。

3.  最近感染率增高的大多在18-49歲年齡組。

4.  因新冠死亡的病死率目前沒看到增加,過二周再看結果,但願通過這過去的幾個月病毒教會給我們的知識,治療水平有所提高,重症(住院)病人的死亡率得以控制。

5.  目前大約10%在美國居住的人已經有過至少一次的新冠病毒檢測,如果你所居住的地區陽性率比較高(比如3%)以上,建議你也去做個檢測。鼻咽部採樣檢測核酸看你此時此刻有沒有新冠病毒的感染,即使你沒有任何癥狀。抽血檢測抗體(IgG)是檢查你在過去一段時間有否新冠病毒的感染,甚至你從來沒覺得生過病。兩者目的不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6.  目前建議的額外預防控制措施:公共場所戴口罩!

建議倍可親設計一個小一點的圖章,避免影響整個圖片的完整性。謝謝!

從武漢病毒到COVID19的系列相關文章鏈接:

1.    業內人士談談武漢新冠狀病毒之1-政府報告讀後感1/28

2.    業內人士談談武漢新冠狀病毒之2-零號病例出現在12月前1/30

3.    武漢新冠狀病毒之我見3-在美華人的風險評估2/2

4.    武漢新冠病毒之我見4-病原追溯和零號病例2/7

5.    NCP之我見5-我多麼希望是穿山甲啊?2/11

6.    NCP之我見6-失望!2/13

7.    COVID19之我見7-從數據到對策2/17

8.    COVID19之我見8-為什麼不要濫用檢測手段2/25

9.    COVID19之我見-自問自答2/28

10. COVID-19之我見(10)-數據背後的故事3/6

11. 我錯過了世紀大戰?3/31

12. COVID-19之我見12)-何時能復活?(4/12

13. COVID19之我見(13) - 病毒源頭誰說了算?(4/30

14. COVID19之我見(14) - 沒想到!(5/31

15.  COVID-19之我見(15) - 再聊美國的新冠疫情 (6/28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08: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