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朝鮮戰爭之二三隨想

作者:walkalongg  於 2020-10-28 20: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雜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9評論

朝鮮戰爭無疑是二戰後地球上最重要的戰爭之一,我想說,是二戰後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因為二戰結束只確定了歐洲的疆域和政治版圖,東亞的疆域和政治版圖則是朝鮮戰爭確定的。越南戰爭是在朝鮮戰爭后的中國巨大影響下的結果,可以視作是兩個陣營在朝鮮打平后,在越南又開了一盤,可中國是挾前一盤劣勢下打平的威勢來的。其他地區性的戰爭和衝突,比起朝鮮戰爭來,從規模上沒得比,從影響上也差得多。

也許有兄弟會拿中東啊印巴什麼的來爭,我以為那仍然是影響局部,不礙全球政治民族前途大局。不過不爭這個,朝鮮戰爭是中共建政后中國對外最重要的一場戰爭這個當無疑問,立國之戰是沒跑的。中印中越中蘇幾次衝突,加起來的重要性也比不了朝鮮戰爭。

美國不太愛說這場不尷不尬的戰爭,不爽到連痛都痛得不痛快。一戰二戰贏得痛快,越南戰爭難受,難受到出了身透汗,也算痛快,就是朝鮮戰爭,壓倒優勢的戰力,對上二戰打得渣一樣的中國,還是人憎鬼厭的共黨,居然就是拿不下,想起來就讓人懷疑人生,好象被牛虻叮在雞雞上一樣,癢得鑽心,一碰又痛得要命,難受得了無生趣。

一,朝戰的罪魁禍首

當然是斯大林。蘇聯的核心地區是歐洲,納粹被消滅后馬上就面臨西方的強大壓力,沒美國的軍援,蘇聯能不能從納粹手下逃得生天都是個巨大的問號。東邊的中共獲得了內戰的勝利,馬上就擺出民族主義的嘴臉要這要那,不如讓金日成發難,把中美的注意力都放到遠東去,爭取點時間休養生息。

證據有二,一是他一開始不支持金日成統一朝鮮,後來太祖來了要東北權益,馬上同意老金開戰。二是蘇聯代表居然缺席聯合國大會,拱手讓聯合國干涉成軍。

麥克阿瑟也有責任,但他實在是象小丑多過將軍,不太配負擔起這個重擔。

二,韓戰的結果

雙方在停戰協議上籤了字,不分勝負。爭論就是在這裡開始了。比傷亡的,比進退的,不一而足,說一句兩邊不討好的話,這都是中尉以下炮灰的視角。兵者求利,從利弊上看才是關鍵。

從結果看,中國一洗抗日的戰五渣歷史,樹立了新興巨人的形象,民族復興走上快車道。相關各國沒有一個的收益能與此相比。台灣得以苟延殘喘,日本獲得大量訂單,為日後經濟奇迹打下基礎,甚至後來韓國也發達了耶,這跟天朝的民族崛起都不可同日而語。

蘇聯短期看是詭計得售,成功地把美國和北約的力量引到東方,西歐的惡劣環境獲得緩解。貪心不足,還想著反正中美是結了仇,那就讓中國再強點,能跟美國打個兩敗俱傷才好,沒想到身邊這個民族主義的大蟲是有著幾千年智慧的,不幾年竟反手跟美國和解,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美國我真不知道得著什麼了。阻止了共產主義的蔓延,也算是成就么,54年麥卡錫就被公開申斥了,因為美國人也知道讓這個精蟲上腦的反共分子弄得五迷三道的,是有點二百五。在日韓站住了腳么?好象時到今日,日韓加起來也扳不動美國的一根腳指頭。

三,韓戰的勝負

奇怪的是朝戰的結果和勝負是一定要分開來說的,因為雖然中國一方一直宣稱是偉大勝利,美國一方不愛說話,中文網上卻有幫人舉著各种放大鏡試圖證明美國才是勝者。

美國戰力優勝嘛。

都知道現代戰爭的戰力是火力和兵力的結合。美國的陸海空火力遠強於中國,聯合國軍的兵力不算海軍空軍,就是陸軍也與志願軍差不太多,更因為雙方的摩托化程度不成比例,理論上講戰役戰術的兵力的投送才是兵力對比的決定因素。堅持美軍獲勝的一個角度就是,美軍戰力遠勝志願軍,所以所謂平手,是美國不願打下去了,否則把你打成渣!奇怪了,打了快三年,美軍戰略一直遠勝啊,成渣的話早就成渣了,沒打成渣是因為你沒有把優勢戰力轉變成勝利的本事。

志願軍是怎麼憑劣勢軍力打平對手的?一是士兵的堅韌英勇,二是基層軍官老於戰陣,能最佳發揮武器地形兵力時機,三是決策層一群老將有本事把各種戰爭資源運用到極致,尋找局部優勢,積小勝為大勝。

仁川登陸。

維基里把仁川登陸寫得花團錦簇。金日成手裡能打的兵,都在釜山那個絞肉機里呢,而且多半已經變成了肉餡。在二戰里各種登陸戰跳島戰練熟了的美軍,陸海空多少飛機軍艦,連步兵都是好幾萬,攻擊一千多守備部隊,還寫得運籌帷幄吭哧癟肚愁眉緊鎖舉棋不定,最後麥克阿瑟大智大勇力排眾議等等。至於的么。不說他們把5000在漢城的兵也算進來,讓實力對比稍好看點,好看也就是七萬多對六千多。更好笑的是wiki上還有個北朝鮮軍隊殘暴的橋段,屠殺了幾十個幫助美軍偵察小隊的平民。飛機偵察加上地面滲透,再加上民心如此,還得蓋世名將摔盔抬棺絞盡腦汁各種咬牙瞪眼作出艱難決策,說老麥是戲精不委屈他吧。哦,重要的是選點對不對,連拎著醬油瓶看新聞侃戰局的中國都反覆提醒金日成仁川危險了,沒辦法,老金就那麼幾個兵,拿不下釜山就統一不了,後防空虛也說不得,朝鮮狹長的形狀,拿哪個手指頭去找,除了仁川你還找得著別的地方么。

星期攻勢

李奇微確實是發現了志願軍補給上的軟肋,可說得他跟戰神似的,可這不是美軍高級將領的123么?作為高級將領,又有天上地下多種壓倒優勢的技術手段,不該知道志願軍就沒多少汽車,美軍掌握著制空權,不停地前方後方轟炸對方補給線么?這都先不提,更重要的是,磁性戰術的發明,也標明了美軍白憑著壓倒技術和戰力優勢,也來敵進我退敵退我追這一套。後勤絕對優勢的一方跟後勤絕對落後的一方玩太極雲手,當美軍將領就這麼容易么?

傷亡數字

這是我最不愛說的一個話題。

一來輕步兵對人家陸海空的強大陣容,本來交換比也太好看不了。二來誰都知道人命關天,再值錢的傢伙什兒也沒人命值錢,說志願軍傷亡大於美軍,不管技術條件怎麼著,總是讓人氣短的一條。何況反派辯友拿一堆對方的回憶錄軍史什麼的來證明人家的一家之言才是真言。當然,傷亡數字是事實,戰史歷史也不能一概免談,那也是跡近偽善或者東郭先生,然後,是帶著悲憫之心看待失去生命的人們,還是津津樂道,倒是改變不了什麼事實,只是顯示的說者的冷血。

杜甫有詩,苟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估計你們都只記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那兩句了,後邊這麼大愛無疆的詩眼都看不見。總之比殺人不算好漢。不管中方美方,甚至朝韓雙方,一邊說當兵要以身許國,另一邊,戰士的命也是人命,拿起來把殺人當個好事似的諞,兩邊都是,孔子教導半天仁者愛人,一點也沒學到。執著於此類冷血數字遊戲的人,生在和平時期真是委屈了,該生在亂世才對,亂世人命不如狗。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9 個評論)

當前只顯示與您操作相關的單個評論,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評論
回復 vector 2020-11-1 06:33
walkalongg: 說半天機制,中國人民今天的生活比70年前如何,中華民族的地位又比70年前如何?

如果縱向對比不說明問題的話,各種機制和制衡兼備的印度作個橫向對比也好。印度
中國人民的生活比70年前好,那麼,台灣人民,韓國人民,日本人民,香港人民,新加坡人民呢?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啊.

和印度對比就是扯蛋.
先不說兩國的文化差異巨大.
看看人口構成.
印度和中國怎麼對比呢? 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占今天的印度人口比例是多少?46.3%.
穆斯林戰印度人口比例是多少?2018年印度穆斯林人口有201,000,000人,佔印度人口的15%.
中國呢?
漢族人口在中共的計劃漢族生育,和蘇聯式民族政策的幾十年的摧殘之下,依然佔中國人口的91%,實際漢族的比例更高,因為中共從1955年搞了蘇聯式民族識別之後,曾多次嘗試用少數民族身份優待政策,向各個少數民族Community里摻沙子,造成了日本NHK一個記錄片歷時一年多採訪,得出的結論,單單是胡耀邦當政時的1980年代,就至少有3000多萬漢族(只父母都是漢族身份,非漢少混血)改為少數民族戶口.
中國的穆斯林人口約3000萬,佔比是2.1%.就是這2.1%的穆斯林,在中共的集權專制制度下,給中國製造了很多麻煩,和發展的拖累.試想,如果像印度一樣,穆斯林人口是15%,中國14億人口中有2.1億穆斯林,維吾爾,回族各有9000萬人口,今天的中國會付出什麼代價? 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會付出多高的成本?

從中印兩國的人口構成,顯然中國的人口構成更有利於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穩定和諧.

再看看中印兩國歷史.
印度在英國殖民之前的歷史,基本上就沒有過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也造成印度的民族眾多,卻沒有一個主體民族.語言眾多,沒有一個通用語言的原因,只能用殖民者的語言,英語作為通用語.
而中國呢?
中國從2000年前的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基本上是60%的時間處於一個統一的國家狀態,尤其是秦漢長達500多年的統一國家狀態,讓東亞這塊土地上的漢族形成,後來即便是分裂狀態,各國基本上都爭著聲稱自己是漢,是中華正統.而不是像古印度那樣,分裂的小國互不認同
,沒有一個共同的認同.

所以,從文化,人口結構,歷史,種族來看,中國和印度差別巨大.
而中國和同在東亞地區的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港台新就不用說了,才是同一類型.

而這些東亞地區的同文(文化),同種族,同飲食(筷子國家)的國家地區來比比,顯然是自由,民主制度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遠超過中國這樣的獨裁,專制,集權國家.
123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2: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