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寒冬逛書店

作者:afreeleaf  於 2024-3-28 21: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有感而發|通用分類:回國記錄

寒冬逛書店

寫於2024年3月8 日

 湖北的冬天,氣溫可與東北相比。可是卻沒有像北方那樣的供暖。在家裡,穿著棉衣厚褲,坐著不動的話,仍是感覺如墜冰窟。倒是出門走走路,到公園轉一圈,還能感覺到全身暖和。這樣,在整個冬天,每天或早或晚,都會出去走一個小時左右。

每次出去,在回來的路上,經過新華書店,會到裡面稍坐,歇息一會兒。這個新華書店在四十多年以前就有,只是房子已數次重建,室內裝修也與時俱進。現在已是兩層樓的規模,門廳左側是個小咖啡店,右手是個手機店。裡面寬敞明亮,書架排列整齊,是開放式的,讓讀者自選。架上的書大多數用塑料膜封存著,但也有少數沒有封膜的,可以自由翻閱。室內開著空調,冬暖夏涼。還有新置的桌子和皮沙發椅子,供讀者閱覽圖書。去那裡看書的人不多,倒是常有一些學生在書店裡做功課。尤其是在周末,樓上賣兒童書的廳里,坐滿了看書的小孩子。據說,全國各地現在都有這樣的開放舒適的書店。多數是國營,也有私營的。在裡面看書,甚至比在公立的圖書館還好。
這樣的書店,在我小的時候,是不可想像的。那時的我,也喜歡逛書店。但那時候書店少,買書的人也少。書店和那年代別的商店一樣,有櫃檯,書都擺在櫃檯里或櫃檯後面的書架上,讀者是不能自己拿書的。如果需要挑選書,必須得讓售貨員從書架上把書取下來,讓顧客翻閱。去逛書店,一般只能隔著好遠看看書的封面。如果店裡人多,售貨員忙不過來,不買書的話,售貨員是很不樂意拿書讓你翻閱的。更何況那個時候的書少,而且十分單一,幾乎所有的書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連小孩看的連環畫也是如此。
書店變成開放式的書架,也就是近十幾年的事。改革開放以後,各種各樣的書慢慢多了起來。但之前的十多年,沒什麼人寫書,舊書都被沒收,當作毒草毀掉。所以,開始的時候,很多書都是稀罕物。新書上架,一搶而空。在大城市,有時新書預售,早早的就會有人去書店門口排隊。據當年做書刊編輯的馬未都說,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印成書第一次在王府井出售時,購書的人排隊,從櫃檯排到樓下,到店外的街道上,延伸出去一站多地。在小地方,則需要託人,找內部關係才能買到。更有內部參考的書籍,只有高官才能買到。這恐怕是現在的人難以想像的。

小的時候,學校不好好教書,課餘沒有什麼功課可做,無所事事,但那個時候求知慾還是很強的,只是苦於找不到書籍。能看到的書,也就屈指可數的那麼幾本。父親常說,他年輕的時候家裡的書很多,讓我十分羨慕,只可惜那些書在文化浩劫中都燒了。買不到書,能在圖書館里借到的書也很少,而圖書館也不是很多。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政治環境稍鬆動了一些,可能借到的書,也就是一些五十年代翻譯的蘇聯小說。我當年喜歡的中國古典小說之類,則少之又少,偶爾才能借到一本,更不用說外國經典了。
記得考大學的時候,極度缺乏參考書,出版社重印了一套六十年代編的自學教材系列,好像是16本書,包括數理化,是當年為那些考不上大學的人自學編的教材。現在看來,那些書其實和課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當時很想要,和父母說了很久,後來終於託人找關係買到了一套,如獲至寶。
在那個年代,學習的參考書實在太少了。不管有什麼書,都會想方設法去借,去買。不像現在,各種學習參考書比比皆是,中外古典也是應有盡有。讀書的人多,寫書的人也多。可我們這代人已錯過了讀書的最好年華,雖仍愛讀書,卻記不住,也吸收不了,僅是享受而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afreeleaf最受歡迎的博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9 21: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