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一個早年從非中國大陸區域來美國的老年華人,他說美國越來越重視科學了,連博士后的津貼也從他們剛來時的區區1萬美元,增加到現在的5萬美元了。 這是他們當年的五倍。
在美國學術界,尤其是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志於研究的博士或醫生在完成了學業后,一般都會跟從某個教授從事一段時間的博士后研究,他們辛勤刻苦地工作,換來了一個又一個的科研成果,然後走向獨立的科學家。
大部分的博士后津貼是由教授的科研基金提供的, 並聽從該教授的安排從事某方向的研究工作。這些津貼沒有一個基本的標準,可多可少。但是,也有一些基金會和聯邦政府機構提供博士后津貼,這些津貼都有一定的公開標準, 從這些機構拿到津貼的博士后的研究自由度也大一些。
美國單個發放博士后津貼的最大單位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還給博士后津貼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國家研究服務獎(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NRSA)。
平均而言,美國平均博士后津貼低於NIH的NRSA博士后津貼。2017年有過一個美國博士后的調查,大約三分之二博士后的津貼低於每年五萬美元。 而這五萬美元是七檔制的NIH NRSA博士后津貼中的最低一檔。
不過,歷史上,NIH NRSA博士后津貼的增長程度和全國的變化輻度還是比較相當的。因為NIH博士后津貼的增長是有著嚴格的歷史檔案的,可以從中了解到美國博士后津貼的變化。
從沒有扣除通貨膨脹的絕對數字來看,1975年,最低一檔的NIH NRSA博士后津貼是10,000美元(最高一檔為13,200美元),到了2020年,最低一檔為 52,704美元(最高一檔為64,008美元),確實如該老華人所言,增加了5倍,可謂增輻是很大的。

圖片來自網路
相比而言,在沒有扣除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美國家庭的中位年收入也從1975年的1.3萬美元左右增加到2016年的5.9萬左右,到2019年的6.9萬美元左右。因此,NIH NRSA博士后津貼的增長和美國家庭中位年收入的增加基本持平。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而扣除了通貨膨脹后,以2016年的美元為基準,美國家庭真正的中位收入從1975年的大約5萬元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大約6萬美元,41年收入的真正增輻大約為20%。以此類推,NIH NRSA博士后津貼的真正增輻也和此類似。本人和家人都沒有人在從事博士后研究,但覺得美國要增加國際競爭力,還得把博士后津貼提得高一些。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grants.nih.gov/grants/guide/notice-files/NOT-OD-20-070.html
https://researchtraining.nih.gov/sites/default/files/pdf/NRSA_Stipend_History_Graph.pdf
https://www.nature.com/news/pay-for-us-postdocs-varies-wildly-by-institution-1.22932#:~:text=Analysis%20of%20universities'%20salary%20data,pay%20for%20early%2Dcareer%20researchers.
https://www.multpl.com/us-median-real-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