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花名雞仔:不聊政治聊見聞…(三)

作者:花名雞仔  於 2017-1-1 18: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點點滴滴, 客家話, 客家人, 香港, 福建

不聊政治聊見聞…()

我的自述-(70年經歷及所見所聞)

():故鄉的點點滴滴,():嬰童時期的經歷,():隨波逐流進香港,

():香港艱苦的生活,():單人匹馬闖英國,():做外賣店的點滴,

():艱辛的餐館生涯,():在英國生活點滴,():一生的驚險經歷,

():先苦后甜有回報,

(故鄉的點點滴滴)

我的老家媽廟村聽說在幾百年前從福建遷移到五華、梅縣(現在變梅州了)、興寧一帶,后來再由五華、梅縣,興寧遷過來的,我村有六姓之多光我這一姓()就有五、六個宗祠,都是來自四面八方沒有一點關聯的,有學佬李的、興寧李的,全村都是客家人,我村雖然是由不同地方遷入,但客家音基本相同,我村雖然是由五華、梅縣,興寧遷來,但語音和他們差大很大,五華、梅縣、興寧說的客家話我們很難聽懂,有人說客家話之中梅縣最正宗。

媽廟村,我村祠堂有三進的、兩進的、也有一進的、每進中間有個天井(不是井是沒有上蓋的地方,比兩邊廂房低兩三尺左右),每進兩邊共有四間房每邊兩間門開在每進頭尾,兩邊廂房門相對的,最裡面是祖宗牌位,祖宗牌位前有一寬闊空曠地方拜祖宗用的(祭祀),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此拜祖宗,牌位底部放些公用器具,兩邊廂房長子居住的是離最近祖宗牌位,其次按兄弟大小往外移,開枝散葉廂房不夠住移出祠堂外另找地方居住。

我的老家是廣東惠陽澳頭「大亞灣」媽廟村,媽廟村是養育我的地方,童年在此度過,我不會忘記也不敢忘記,媽廟是個雜姓村,建村歷史有三百多年,按姓氏排列進村居住,蘇、何、李,吳、蔡、張,有六姓人之多,媽廟村的南面有一條小溪,北面有一條寬達幾十米的河流,小溪和河流環抱著媽廟村,村內東方建築石屋和西洋建築古洋樓錯落有致,村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媽廟在外人數眾多,香港、澳門,遠至南洋、美國、世界各地都有早年己有小金山之稱。

媽廟村是個窮的鄉棣屬廣東省惠陽縣,地貌屬丘陵地帶沒有多少耕地,我村在附近是個大村,多達六姓人大約有幾百戶之多,最先到的一姓「蘇」所佔位置很高,多在一些小山坡建屋,後到的只能在較低的地方建屋,初期全村大部分是泥磚土屋,後期建有很多小樓房都是華僑港客回來建的,解放前村子經常遭成群結隊土匪進村掄劫,但全村人非常團結也早有準備,在公路一頭備有刀叉大棍(土匪是從這一邊進村的),遇有土匪進村青壯男人奮力抵抗,大多都能把土匪打跑,那些土匪沒有槍的是外村來的。

我村房子一般還算好,就算那些泥磚土土屋地基也很好,離一米左右全是花崗岩石條,每條最少都有一尺高一尺寬長一兩米,連門框、窗框都是用此石條,我村那一帶沒有花崗岩山,從那裡弄來不得而知。我家鄉南方雖屬亞熱帶氣候,但一到冬天寒冷刺骨,那些北風把耳鼻手指凍得又紅又疼,我們很少帶手套和帽子,不是不帶是沒有,農村人很少穿鞋,冬天照樣光腳幹活,小孩不怕冷,光腳走進水裡撿霜魚(冬天凍死的魚),三幾人一堆門前屋后找些避風處,撿些柴木烤火烤紅茨,一起聊家常說故事。

那時家鄉窮,我的家鄉多數小孩撿玻璃碎片、撿爛銅爛鐵,還有日本時期的鐵絲網,撿來換糖果食,鄉村有人上來收玻璃碎片爛銅爛鐵的,那時舊人民幣一萬元我都用過呢,後來舊人民幣一萬元換新人民幣一元,撿爛銅爛鐵玻璃碎片能換一兩分錢歡天喜地了。

(家鄉民間風俗)(有空再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leeliu 2017-1-2 19:16
認真走過來,就是winner.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2: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