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在正定采访习近平

作者:newstong  于 2015-2-2 11:3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关键词:正定

微信号“学习小组”1月30发表文章《在正定采访习近平》。文章介绍了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当年是如何采访习近平的,与习近平有哪些交往?30余年来,他眼里的习近平有何特点和变化?全文如下。
   
   赵德润这个名字,对一些人来说可能稍显陌生。
   
   他是在地方分社工作了 28年的新华社记者、分社社长,他是光明日报前副总编辑,他是国际新闻摄影华赛奖连续5届的评委会主席,现在是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中国新闻史上,这位韬奋奖得主,留下了真正的名篇。他关于河北肥乡县党代会选举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补充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内容。邓小平亲自指示后,在三次重要讲话中谈到这一事件,其中一次讲话收入《邓小平文选》。
   
   坐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当年荷兰驻华使馆静谧的院落中,赵德润与“学习小组”将往事娓娓道来。下午的橙色阳光打进斜向的玻璃窗,赵德润忆起往事,觉得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一篇报道的主人公很特别,他叫习近平,那年31岁,是河北正定县委书记。
   
   那篇文章,是习近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赵德润,是如何采访习近平,与习近平有哪些交往?30余年来,他眼里的习近平有何特点和变化?下面请听他的自述。
   
   一 缘起
   
   那天,“学习小组”组长给我发短信,问《正定翻身记》是不是我写的。我回短信说:“有此文,有此事。”
   
   我的采访笔记还在。写《正定翻身记》时是1984年,那时我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的记者。当时正是拨乱反正的年代,在省里我就听说,正定来了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而且是从中央机关下来,很有思想,很快使正定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正定作为高产穷县我是知道的。那个时候高产穷县很难受,为了维持高产,盲目加大水肥投入,最后农民很穷,交了征购粮,口粮都不够吃,还要去外县买高价粮。这都是受了“以粮为纲”这种左的思想束缚。
   
   我是怎么知道这事的呢?很多渠道都在传,在省里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说习近平到正定确实变化不小。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当地转换思想后,工副业和多种经营上去了,棉花、瓜菜等产量增加了,农民生活改善了,为什么粮食产量却没掉下来?
   
   我给正定朋友高培琦(学习小组注:就是《正定翻身记》第二作者,身份为县报道组长)打电话,他说得更为具体。于是1984年4月17日的下午我去了正定。
   
   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我就很有好感。一见面,非常随和,讲话不紧不慢,实实在在。我们采访接触过很多县委书记,他在其中很突出的特点是,有思想又很真诚。
   
   4月17日那次见面很短,他让我先下去看一看。近平同志把他自己坐的北京吉普车,就是以前那种草绿色的老吉普,让给我们坐。他的司机雷小群拉着我和高培琦一路下去。
   
   我对习近平真正深入的采访是在4月19日,那次谈话印象非常深刻,笔记到现在我还保留着。
   
   我们是在他办公室里见面谈话的。办公室很简陋,实际情况就跟网上那个很有名、很普通的照片一样。他当时抽荷花牌香烟,农民也吸那个烟,当地产的。当时也有贵一些的烟,但是他只吸荷花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6-12 16: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