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斯大林解散共產國際原因新探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於 2024-6-12 01: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斯大林解散共產國際原因新探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4年6月11日

1943年5月22日《真理報》公布了主席團解散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的決議,這時,主席團尚未得到各國共產黨支部的回復意見,而且,報上標明的決議通過日期是5月15日,而不是最後定稿的5月19日。筆者認為真正的解散日期應該以6月9日為準,因為主席團收到各國共產黨支部回復后在這一天發表了《解散共產國際的聲明》。歷史資料表明,解散共產國際是斯大林的決定,主席團通過和讓各國共產黨支部回復不過是形式。那麼,斯大林為什麼要解散共產國際?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關於建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作出了解釋,主要觀點是:「早在戰前很久就越來越清楚,隨著各國的國內國外關係的日益複雜,任何一種國際中心要解決各個國家的運動所面臨的問題,都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各國發展的歷史道路的深刻差異,各國的特點不同以至於社會秩序上的矛盾,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速度的差異,還有最後,工人的覺悟和組織程度的差異,所有這些就決定了各個國家的工人階級面臨的問題不同。
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事態的整個發展和共產國際積累下來的經驗,非常有說服力地表明,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所選擇的團結工人的組織形式符合工人階級運動第一階段的情況,但已被運動的壯大和各個國家問題的複雜性甩在後面,甚至成為各國工人階級政党進一步加強的累贅。」一言以蔽之,共產國際已經不適合形勢發展。毛澤東在1943年5月26日延安幹部大會上傳達莫斯科共產國際解散的決議也複述了這個觀點:現在共產國際這個革命的組織形式,已經不適合鬥爭需要了。如果還繼續保存這個組織形式,便反而會妨礙各國革命鬥爭的發展。現在需要的加強各國民族共產黨.即無需這個國際的領導中心的必要了。
斯大林在1943年5月28日答英國路透社駐莫斯科首席記者問時回答「解散共產國際是正確的和適時的,因為這便於一切愛好自由的國家組織共同進攻反對共同的敵人--希特勒主義。」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不大可能提出新的解釋。改革開放后中國學界對共產國際解散問題進行了新的研究,近年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華東師範大學沈志華教授提出的「雙重考慮」說:「而最後促使斯大林下決心解散共產國際的,正是出於莫斯科對戰時同盟關係可能破裂的擔心,以及對戰後同盟關係得以繼續的期盼。這表現在戰後世界安排和開闢第二戰場二個問題上。」[《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共三冊)》試讀:斯大林解散共產國際的雙重考慮]。崔海智先生表達了類似觀點「共產國際的解散標誌著蘇聯開始走上與美英在戰後進行合作的道路。」(《共產國際的解散與蘇聯戰後大國合作戰略的確立》,作者,崔海智,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Vol.43, )
西班牙學者費爾南多.克勞丁對共產國際解散問題出版了一部專著《共產主義運動:從共產國際到共產黨情報局》(1982年12月中文版),他認為:「像所有批判的研究過這問題的人所講的一樣,也像我將儘力重新證明的那樣,1943年春,根據斯大林的指示,為了促進與羅斯福和丘吉爾的談判,共產國際被突然解散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的目的不僅在於保證德國失敗,而且保證「三大國」瓜分世界。」「實際上,斯大林之所以如此急於擺脫共產國際,乃是因為共產國際久已病入膏肓。當資本主義世界事態的實際進程同共產國際預先在理論上、政治上、組織上的設想發生矛盾時,共產國際在世界歷史的十字路口不光彩的死亡就結束了它漫長危機的最後階段。這危機的前提在列寧時代業已造成。第三國際的歷史就是一則它沒有能力通過自我改造來克服這一矛盾的故事。」
前美國共產黨主席和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成員福斯特在《三個國際的歷史》一書中寫道:「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恰好在爭取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鬥爭進入緊要關頭的時候通過的,這點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個新戰場極需開闢,以便迅速地取得決定性勝利,而那些相信戈培爾所散布的關於共產國際的讕言的西方反動派正在拖延。共產國際的解散在資本主義世界所產生的良好反應,毫無疑問,在幫助解決這個癥結上起了決定作用。幾個月後(1943年11月至12月)才召開了著名的德黑蘭會議,最後決定了開闢第二戰場的日期。」
沈志華等中國學者的觀點並沒有跳出費爾南多.克勞丁的觀點。
所有學者的觀點都是站在斯大林根據當時蘇聯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而獨立作出的決定的基礎上。
根據我最近發表的文章:《蘇聯是影子政府控制 驟然崩潰是預定程序》而產生的對整個蘇聯歷史和冷戰的總體的顛覆性認識,對斯大林當年解散共產國際的問題也需要重新思考, 共產國際的解散關係到後來整個國際共運的走向和結局, 是一個歷史節點,所以,搞清它的原因仍然具有時代現實意義。
首先,我認為:共產國際的解散是艾伯特.派克在1871年8月15日關於三次世界大戰預言(或規劃)的一個具體反映。艾伯特.派克是美國共濟會高階會員,共濟會第33級總大師,曾主管美國南部轄區的共濟會蘇格蘭儀式規章。1871年8月15日艾伯特.派克給義大利政治家、光明會負責人
朱塞佩.馬志尼寫過一封信,概述了三次全球衝突的計劃。其中,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他是這樣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必須利用法西斯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黨派之間的分歧挑起紛爭,引發這場戰爭來摧毀納粹主義,而讓猶太復國主義黨派強壯,足以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人的主權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際共產主義必須鞏固足以抗衡基督教世界,接下來我們必須抑制和控制它,直到最終我們認為它應該變革之時。」 斯大林解散共產國際應該是在這個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過程規劃的精神指導下的一個具體行動表現。
書《Red Symphony》(中文翻譯為《紅色交響曲》)泄漏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創立了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和第一國際的領導人,支持了俄國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包括列寧、托洛茨基等在內的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都是猶太人和共濟會員。另一本俄國著作指出列寧和斯大林都加入了共濟會分會大東方。在現存的斯大林的影片中可見大量的斯大林的共濟會揣手禮姿勢,包括著名的斯大林雕像,還有一張斯大林、丘吉爾和杜魯門三巨頭見面的共濟會握手禮照片。2008年1月21日CCTV.com發表了文章:「檔案揭秘:罕為人知的斯大林第三任妻子」,文章透露斯大林第三任妻子安娜.魯賓施泰因是猶太人。斯大林身邊的主要高官如莫洛托夫、貝利亞等都是猶太人。赫魯曉夫在1958年的一次公開活動中表示蘇聯高層領導人的妻子有一半是猶太人。這些歷史事實不能不讓人懷疑蘇聯政府從列寧時代、斯大林時代、赫魯曉夫時代、勃列日列夫時代、一直到戈爾巴喬夫時代都是由影子政府--共濟會掌控,而共濟會同時掌控美國等西方各國政府。羅斯柴爾德家族支持亞當.斯密斯創立了資本主義理論《國富論》和資本主義實驗國家美國,又為資本主義創立了一個對立面--共產主義,幕後操控二邊,以達到統治世界的目的。這形成一個巨大的迷局,人類在20世紀就掉入這個巨大的迷局,只見紛繁多變的現象而很難洞察真相。
斯大林在1941年4月20日首談解散共產國際時應該已經知道希特勒即將在6月22日發動對蘇攻擊,這才有1941年4月13日簽訂《蘇日中立條約》。此時,斯大林也應該知道共濟會欲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壯大世界共產主義的計劃, 最後要形成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對立的二個陣營。但是,這個「壯大」是在可控範圍,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局部性的,是有區域劃分的,就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西歐和美國要抑制共產主義運動,以保護髮達資本主義國家,並保證在未來的冷戰中處於優勢地位並最終取得勝利,而在落後國家要興起共產主義運動。但是,對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既扶持中國共產黨,又不能讓中國共產黨統一中國,否則容易讓共產主義運動失控。毛澤東領導中共統一中國是不符合斯大林的意圖(斯大林的意圖實際上是背後共濟會的意圖,只是中共只知道斯大林而不知道幕後的共濟會。),所以毛澤東和中共不僅沒有得到斯大林的全力支持,而且還遇到斯大林的打壓,斯大林讓中共在抗戰中接受蔣介石國民黨領導,斯大林在二戰中對蔣介石的支持遠大於對中共的支持。在1945年抗戰結束后,斯大林讓毛澤東與蔣介石談判,讓中共加入到國民黨政府中去。在1949年斯大林又反對毛澤東打過長江去統一中國,與美國同一調子希望中共與國民黨划江而治,斯大林和美國的意圖都是要在中國抑制共產主義的過度膨脹,以免共產主義失控。所以,統一中國是毛澤東反抗斯大林領導的結果,可以說,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划江而治、統一中國是毛澤東和中共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
1943年2月2日,蘇聯贏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二戰的轉折點,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歐洲和美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共濟會急於在歐美抑制這股共產主義火焰,以保護資本主義的固有地盤。所以,才有1943年5月斯大林急迫地讓共產國際解散的歷史事件發生。而並不是如專家學者們所言的是斯大林為了開闢第二戰場以儘快戰勝希特勒法西斯以及戰後與盟國繼續合作而進行勢力劃分而向美英等盟國所作出的妥協。共產國際解散的消息一經公布,歐美等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迅速下落, 共產黨員人數開始下降。英國和美國的共產黨員人數都是在1942年達到頂峰,英國56000, 美國達100000, 1943年英國下落到55138, 美國1944年下落到80000,與共產國際的解散關係很大。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德黑蘭會議,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三巨頭,三個共濟會高級會員,就消滅德國以及戰後勢力範圍劃分達成共識。有意思的是勢力範圍劃分,發達的西歐屬於美英控制,欠發達的東歐劃歸蘇聯勢力範圍,這種劃分就是為了形成資本主義陣營的優勢,以後在冷戰中處於上風。分割德國,戰後東德的國徽圖案泄漏了天機,上面有圓規等共濟會標誌,由蘇聯控制的社會主義東德實際上是共濟會控制。一葉知秋,整個東歐社會主義陣營應該都是共濟會的天下。德黑蘭會議也包括了遠東勢力範圍的劃分。二天前,在1943年11月22日--26日開羅會議也確定了東亞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那時,無論是斯大林還是羅斯福或丘吉爾都沒有想到6年後中國將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天下,這將大大改變世界共產主義勢力範圍分佈,改變三巨頭謀划的二戰後東西二個陣營的力量對比, 將成為蘇美英共同的一大隱憂, 也因此,才有1950年的朝鮮戰爭,目的是打垮新生的共產黨中國,重新改變東西二個陣營力量對比,以免讓共產主義失控。
或許斯大林解散共產國際還有另一種意圖--避免共產國際源頭暴露,因為二戰後即將形成東西二大陣營,而二大陣營背後都是共濟會控制,而共產國際太顯眼,容易讓人們追溯源頭。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按共濟會的計劃,共產主義只是一個階段性出現的而且是只讓它佔領世界的局部的現象,在經過二個陣營的搏鬥后將讓它消失。並未真的想讓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目的是讓共濟會最後統治世界。所以,共濟會對共產主義從創立到扶植到抑制最後到消滅,蘇聯根據共濟會指示根據國際形勢對各國共產主義運動時而支持時而打壓,共產國際的解散不過是它的一個具體的表現罷了。共產國際的解散已經註定了1989年東歐劇變和1991年蘇聯解體的結局。共產國際解散從整體上弱化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雖然有利於中國革命的勝利,它為1991年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今天,離開影子政府就不可能得到世界真相,所以,在近現代歷史領域,那些學術殿堂里的專家學者們反而難以接近真相。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3: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