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信仰」系列之二:信是什麼?

作者:sousuo  於 2007-8-28 21: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上文稍論及些許信仰問題,依某愚見,如將信仰和世界觀等量齊觀的話,那具體到任一個人,他就應該信點什麼,無論他自己是否把他的生活態度,對世界的看法系統化,理論化了。故而有了結論:信點什麼不僅不是什麼難事,而是一定要信點什麼。

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信」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經常看到各式爭論,「信」字滿天飛,你信他不信,他信你不信;你不信耶酥死里復活,他不信彭祖四萬八千歲等等。我先把自認為能概括多數爭論內容的「信」的概念寫在這裡,然後,再慢慢討論。信,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對尚未確定,或不能確定的現象或事務所持的接受的態度;那不信,相對應的就是對尚未確定的現象或事務所持的否定的態度。這裡的關鍵點是所論及對象的不確定性,只有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才能論及「信」與不信;不然,有的不是信與不信,而是接受或否定。

不確定性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應該是時時刻刻環繞著我們的每一天。我們就在這信與不信的自問自答中渡過我們的人生,也在這信與不信的自問自答中積累我們的經驗,建立我們的學識。而多數僅及此岸的信與不信,會由所關心的事務從不確定變的確定而告一段落,如下一班車是否準時,孩子期末考試成績是否優秀等等。當有了結果,這一輪的信與不信便告結束,其結論存入了我們的經驗,並用來影響我們接下來的新的信與不信的判斷。僅管老革命時時會遇到新問題,但隨者經驗的增多,學養的豐厚,我們的判斷會向對的方向趨近。但涉及彼岸的信與不信就沒這好運,在那裡我們經驗不及,理性不到,若要肯定地回答信或不信真的困難,但也正是此時此境,這信與不信才有了to be or not to be 的權重。

然而我們時常能看到的是「我信耶酥的理由」,「我不信佛教的理由」之類的說法,大家還不斷就這些說法給出質疑,爭論不休。其實所有這些爭論都是多餘的,作為支持「信」或「不信」的理由不論你如何言之鑿鑿,好象簡直就是不言自明,但它們一定不會是充分而必要的,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於是乎信與不信,公婆各說各的理,論了幾千年。其實結論是明擺著的,既然有「信」或「不信」在,那便沒有證明,推理,說服之類發生的可能,不然爭論早在古希臘就該結論寫成書了。

前面說過,這是一種態度,那取否定或肯定的態度的根據是什麼呢?可以是經歷,可以是學識,可以是好惡,甚至個人的際遇等等,我們是不可能說的清的。對於一個各人,當態度一旦確定,無論接受或否定,就會去尋找支持,就會去批駁對立的一方,以對自己說,我的選擇是對的。因無法證明,無法推理,只好用見證,用事例來堅定自己,於此,無論信與不信,都是可以理解的。由此信仰是一極個人化的事,基本全由當事人的好惡定奪,那又有什麼好爭的哪,他信自信,你不信自不信就是了。可能爭論由傳教而起,特別是基督教,不僅傳教,還自認為是唯一真理,討嫌的很。但不以爭論為目的,細想一下,如傳教只是為了把他認為好的介紹給你也還說的過去,比如我們發現了什麼地方有 On Sale,都會告訴我們的好友的,然而買不買是他的事,我買了一個物美價廉的吸塵器,告訴了別人,他正好不需要,他需要的是高壓鍋,那你有什麼辦法,總不能強使他買吸塵器吧。傳教只要是你自己信的,沒有強迫的意味,有時雖煩,應能忍受吧。「唯一真理」也應好理解,至少於他這個信者,應是這樣;不然何以言信,信仰總不能採取老婆都是別人的好的態度吧。其實於宗教,所謂的寬容是不存在的,不然只能宗不成宗,教不為教,某些不得以的寬容,其實是一種收編,把你的神拿來封個師長旅長的乾乾,如此而已。故而,信仰是你的神,你的佛對你說話,要你服從,你自有樂在其中,這也該是宗教的真義所在。信仰不是為批駁別人而生,信仰恰恰是為反省自己而立。由信仰而攻擊,而戰鬥,則是對信仰的褻瀆,於信亦無關了。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9438 2008-9-13 20:01
我信我的神,我信我的佛。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9 20: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