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歷史
(黃召20180420)
邏輯歷史是易家學說開創的一個文章系列,邏輯歷史是繼正史和野史後人們對歷史認知的又一歷史參考系。邏輯歷史主要以邏輯判斷為原則,以有說服力的正史、野史、考古、古迹等為論證參考。
邏輯是人類進化出來的生物界中最尖端的天賦。邏輯征服了世界的萬事萬物,但以過去式而存在的歷史領域卻未曾涉足。現有的歷史參考系隱瞞了太多的歷史真相,很多關係到國家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被惡意刪除或篡改,以致後來的人們不斷重複地犯曾經的錯誤。
華夏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宋元以前華夏民族都是以世界第一的姿態傲立於人類文明。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民族對歷史的總結。每一個強勢的朝代之初無不是有一群精通中華歷史的謀士輔佐。他們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避開曾經的「陷阱」,開創一個又一個輝煌。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營養成份。
歷史對文明發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歷史卻很少被人們重視。自司馬遷因為寫歷史書而下獄受刑后,基本上沒有了敢於仗義執筆之士。到了滿清時期,更是對真實的歷史給予毀滅性的破壞。滿清統治者為了徹底奴役漢人,大興文字獄,借「修書」之名搜羅民間書籍,進行摧毀和篡改。當然,滿清的目的達到了,但歷史的真相沒有了。漢人自滿清以後淪落成為了東亞病夫,小人、偽君子、麻木不仁之人到處都是,於是出現了像魯迅這樣的不了解真相的人對滿清以後的漢人百姓大加批判。
曾經的正史是華夏文明吸取營養物質的營養源,但滿清以後的正史只是滿清為自己的階級統治而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正史」。而現今教育界的「正史」也都是滿清篡改過的「正史」,它不但營養匱乏,更多的只是摻和了毒藥的牛奶而已。(49年以後的更甚)
野史在人們以誠信為榮譽的時代可信度還是有些的。但近代的野史要關顧到閱讀量和經濟價值,所以大量杜撰的野史隨著各類文學雜誌四處蔓延,野史的可信度也近乎為零。
考古界的考古一般都是由政府或考古組織進行的。二十世紀之前的考古成果可信度非常高。這主要是因為二十世紀之前考古量大,即便那些考古組織或政府想做假,由於出土文物量大也來不及做假;但二十世紀后的情況卻相反。說不定出土文物會關涉到什麼利益,從而被考古組織或政府故意進行做假。
古迹是最可信的研究歷史的參考實質,但古迹能透露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邏輯歷史是以人類天賦作為原則進行的歷史研究。邏輯天賦讓人類一步一步接近世事真實的一面。比如在物理界,人們依靠邏輯讓人類不斷了解物體運動的定理。用邏輯去研究歷史也一樣,人們會不斷地接近歷史的真相,即便我們這一代人揭不開的真相,還會有下一代人繼續發揭。政府主導的欺瞞和篡改將毫無用處。
大數據時代即將來臨。大數據技術是一種極其高效率的社會管理工具,但人們一步一步陷入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便利的時候,世界上的所有世事也將會以電子數據的形式保存在大數據中。這樣的結果是給政府可以用大數據技術輕而易舉地刪除和篡改所有以電子數據保存的一切(大數據技術精準鎖定任何一個數據點,再指引病毒軟體進行刪除和篡改)。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的惡意破壞將比滿清「修書」的方式進行得更精密,更徹底。大數據技術更像籠罩在人類文明上的一張大網,人類既要利用它,又不能被它控制,所以最好的保存數據的方法是將重要的歷史事件記錄在時間膠囊里,用火箭無規則地射向外太空。每隔一段時間發射一些帶有記錄人類歷史事件的時間膠囊飛向並隱藏在外太空,待未來的人類有技術和必要時再通過尋覓找回時間膠囊。讓未來的人類去研究時間膠囊記錄的歷史。這些時間膠囊必然能很好地震懾想要篡改歷史的獨裁者們。
歷史是前人對世事的歸納,也是指引人類未來發展的啟示。華夏民族的第一部經典——《易》經,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易》經用文字歸納了《易》經以前的前人對世界的理解。而我們後人仍然對「君子當自強不息」這句話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