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華文字的剖釋與發展

作者:易家學說  於 2018-7-1 18: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中華文明|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中華文明》系列之——
           中華文字的剖釋與發展
              黃召 20180701

文字的本質是記載信息用的工具。中華的文字通稱漢字。漢字最早起發於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顧名思義是模仿自己所需要敘述事物的形狀進行記錄的。但在「記錄」領域還有比象形文字更早的記錄方式,那些記錄方式算不上是文字,它們只是一些符號,但它們能像文字一樣記錄當時代的大量信息。比如:用橫和斷組成的卦象、繩子打結的結繩記錄法、存在於非常古遠的河圖洛書。我們這篇文章也從河圖洛書開始說起……

河圖洛書起源於我們最古老的先祖。河圖洛書誕生時我們的先祖處在剛從「動物」進化成人類的那一時期。那時期的人類只會在地面上用石頭來代表一些非常簡單的意思。石頭代表一個點,也就是說那個時期的人類只能理解一個點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是幾千年後),這些點發展成了根據空間方位排列的以點構成的最簡單的圖形。這些圖形就是河圖與洛書。在河圖洛書成形時期,我們的先祖已經能夠理解比較複雜的方位定義和中心點對於平面認識的重要性(中華「中」字的哲學意義也誕生於那一時期)。

隨著原始技術的進步,我們的先祖發明了結繩記錄法。結繩記錄法是在繩子上打結並運用於記憶事物的方法。根據人們對結繩記錄法中的有結和無結的理解,我們的先祖很快就發明了用橫和斷組成的卦象記錄法。卦象記錄法是用線作為記錄方式的,線形記錄法比河圖洛書那樣的點記錄法要高一個維度,所以卦象記錄時期人們的思維已經觸及到了哲學上的陰陽理論。卦象記錄法由單一的一排橫或斷髮展成為由數排橫或斷組成的一個卦象,這樣的發展或許也一樣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時期。當然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到周文王時代卦象記錄已經發展到了巔峰並被周文王歸納成為了中華第一部經典巨著《易》。

周文王時期事實上已經有了甲骨文,所以原始象形文字與卦象記錄法並存了很長一段時期。那為什麼周文王不用甲骨文去闡述《易》,而是用了比文字更原始的卦象記錄法呢?這就得從周文王時期的生產技術和社會狀況說起。由於周文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力非常低下,在龜殼上記錄文字或許是非常昂貴的做法。再者甲骨文時期也是屬於文字的初始時期,文字數量很少,只能運用於簡單的記錄,對於要記錄哲學方面的內容反而無能為力。反觀當時的卦象記錄法已經非常成熟。卦象記錄法在誕生時期就已經觸及到了哲學領域,隨著卦象記錄法經歷漫長年代的發展更是已經爐火純青,對於一個爐火純青的卦象記錄法而言,記錄哲學方面的內容那絕對是輕而易舉。在當時要傳承《易》,只要找到一些聰明的人,通過口述意傳的方式,再加上卦象符號進行記憶鞏固,傳承起內容極其複雜的《易》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在甲骨文時代文字是不夠成熟的,但在周文王之後文字出現了突飛猛進的進步(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周文王做出的貢獻),只過了幾百年就出現了能夠完全代替卦象符號的刻在竹簡上的漢字。把文字刻在竹簡上是屬於生產技術上的巨大進步,竹簡文使人們用文字記錄事物變得不再是昂貴的技術,也直接推動了文字的完善。到東周時期有明顯的事實證明文字敘述已經完全可以代替卦象符號去敘述萬事萬物。像老子數千字的《道德經》。(文字敘述的完善緊接著又催生了一大批思想家。比如:儒家、法家……。這批思想家為漢唐中華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文字的運用也隨著中華科技的發展產生很多變化,在東周時期,竹簡文雖然不再像甲骨文那樣昂貴,但也並不便宜,所以用竹簡文來敘述事物時還得認真考慮一下成本問題,更所以我們會發現用竹簡寫的古文字包含的意義量是很大的,很多時候不太好理解。但隨著中華造紙技術的進步和記錄技術的廉價化,把以前難以理解的文字通過文字擴展變得越來越通俗易懂,越來越平民化。(比如:到了唐朝就造就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大詩人。大詩人們通過低廉的記錄成本將對事物的敘述進行藝術化,並快速將記錄的藝術化的文字組合散布到全國各地。……到了明朝更是發展到了需要龐大文字數量的長篇小說。)

文字記錄發展到長篇小說時代就已經接近於巔峰時代。現時代已經進入了文字記錄與數字化記錄(音頻記錄、視頻記錄、立體成像技術……)並存的時代(香精——味道領域的記錄先驅技術)。

科技在不斷的進步,記錄方式也跟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我們易家也會跟《易》經一樣,在一個大時代的巔峰時刻歸納一個大時代的所有經驗與智慧,為下一個時代提供堅實的發展基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易家學說最受歡迎的博文
  1. 生命求存 [2018/04]
  2. 陰陽與五行 [2018/07]
  3. 中華文字的剖釋與發展 [2018/07]
  4. 德制與法制 [2018/04]
  5. 邏輯歷史 [2018/04]
  6. 中華文明 [2018/04]
  7. 易家學說是什麼 [2018/04]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00: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