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在華人世界里火起來,受好奇心驅使,我居然也一鼓作氣將長達55集全部看完了。本來只是想滿足一下好奇心,並未打算去寫什麼評論,但看到有網友寫了「我為什麼不看《人民的名義》」后,認為還是該談談我為什麼要看,正好也覺得有點如鯁在喉。
對於反腐,中國每個老百姓都拍手稱快,該劇恰好對應了這種情緒,這也是為何那麼火的主要原因。不過,其中也有多數觀眾和我一樣,是出於對「大尺度」的好奇。實際上,所謂的「大尺度」,基本都是在官方允許的紅線框架之內。現在想來也是自己犯傻,在一個連互聯網都壁壘森嚴的高壓環境里,怎麼可能指望有什麼大尺度的文藝作品。還是那位不看的網友聰明,既節約了時間,也未損身體健康。
實事求是的說,該劇雖然很火但算不上是精品,劇情結構以及剪切方法存在很多不合理和混亂的地方,特別是出於商業目的,摻插的一些與主題沒多少交集的戲,不但無聊而且拖沓零碎。好在反腐主旋律強勁,將這些不足掩蓋,觀眾也忽略不計了。
當然,該劇在展示中國政治和官場生態現狀方面,確實有一些大膽和突破性的嘗試。上至副國級,下至一般科長,涉及到中國官場的各個等級,範圍之廣,力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我想這也是模仿美國政治片《紙牌屋》的創作手法,通過文藝作品來揭露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罪惡,只是《紙牌屋》戲說的成分較多,《人民的名義》更接近現實,幾乎就是紀錄片。
據說作者在完成小說之前,曾經跟蹤了中紀委網站長達6年之久,並做了大量的筆錄,在構思上得到非常豐富的第一手素材。因此,該劇也是習近平上任以來反腐工作的一次總結,其中所釋放的信息也格外令人關注。
堡壘的坍塌,往往是先從內部的腐爛開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崩潰,也都是因為腐敗所致。如今中國官場的整體性腐敗,已然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大奇觀,劇中的漢東省,就是這樣一個局面。
大戲從國家部委項目處處長趙德漢因涉嫌受賄被查開始。最高檢反貪總局偵緝處處長侯亮平帶領一行人突擊調查趙德漢,並在他的家中搜出2億多巨額贓款,然後又順藤摸瓜查出京州市副市長丁以珍涉嫌行賄。丁在公安廳長祁同偉的通風報信和保護下,迅速逃到美國。同時,原國營企業大風服裝廠因拆遷和產權糾紛,引發了轟動中外的116群體事件,由此掀開了京州市乃至漢東省官場黑幕的一角。。。
以省委政法委書記高育良和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為首的「漢大幫」,夥同前省委書記趙立春的兒子趙瑞龍,以及山水集團總經理高小琴等,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官商勾結的利益聯合體,腐化地方官員,扶植黑社會組織,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沙瑞金是中央直接空降的新任省委書記,擁有絕對的權利,也是全劇正義的象徵,屬於傳統的臉譜化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種明顯的特徵,所作所為似乎都代表著中央的核心思想和任務。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政治家,有很強的政治手腕,善於調配和掌控下屬的行為規範。

侯亮平是接替同窗好友陳海反貪局長的位置來到漢東省,並主導了這場反腐大戰。這也是一個完全臉譜化的正面人物。作為男一號,本該是一個充滿幽默和機智的偵探英雄,但由於人物的固化限制,無論是角色塑造還是演員的表演都沒有多少可圈可點之處。空洞的口號式台詞,僵硬的表演,都令人索然乏味。

陳岩石是一位從抗日戰爭中走過來的老革命,退休前是漢東省檢察院副檢察長。不知現實中是否有這樣的原型,姑且不去探究其虛實了。劇中,老人家始終對黨和人民有著高度的忠誠。80多歲的耄耋老人,卻依然鐵骨錚錚,為人剛正不阿,一心想著黨和人民。由於看不慣當前的普遍性腐敗,經常到處發牢騷甚至還實名檢舉,因此招到很多官員的忌恨,暗地裡稱他為「老石頭」。但人民喜歡他,信賴他。116事件發生時,老人家不顧個人安危,勇敢舉著火把站在推土機下,以一人之力平息了一場即將升級的群體暴動事件。此情此景,不僅感動了在場的達康書記和所有的人,也令很多戲外觀眾潸然淚下。
中國官場的嚴重腐敗,舉世皆知,以上幾個共產黨人的純粹正義形象,顯然都是虛構的,現實中很少見。畢竟是文藝作品,宣揚正能量也是必要的。除此以外,那些反面人物都能在現實中一一對號入座。

高育良是劇中最虛偽的一個角色。政法系教授出身,舉止儒雅,學究氣十足,而且還高瞻遠矚,對政壇的風雲變化,能夠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相較其他貪官,他最大的不同是更看重自己的政治生命。所以,在省政法委書記的位置上,他特別注重權力的平衡和政治的妥協,說話辦事謹慎縝密,城府很深,讓人捉摸不透。雖然他在行政上缺乏執行力,但卻很擅長權術和拉幫結派,並且有凝聚力。他利用自己的學生、下屬等政治資源,編織了一個關係網--漢大幫。
這種人在現實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是體制中屬於比較吃的開的一種政客。但這類人的危害性也極大,表面上客觀公正高談闊論,實質上是兩面三刀,唯一關注的只有個人的政治利益。在關鍵時刻,為了保全自己及漢大幫的利益,他不得不和祁同偉合謀陷害自己最喜歡的學生侯亮平。最終,狐狸尾巴還是被暴露了。

李達康是劇中比較複雜的一個人物。作為秘書出身的他,卻是一個實幹家,吃苦耐勞,靠著政績一路從州縣官升至省常委、京州市委書記。他工作上銳意改革,行政能力強,注重經濟發展。尤其是為官清廉、正直,不搞權術和裙帶關係,贏得了不少觀眾的讚揚。但是,他過於關注政績,唯GDP為上,而且獨斷專行,喜歡一言堂,好幾次因用人不當而造成重大失誤。如丁以珍的貪腐和孫連城的懶政,都與他脫不了干係。
儘管他沒有貪腐,但在以「人民的名義」上也同樣暴露出虛偽的兩面性。如在解決大風廠的拆遷問題時,他一邊給護廠的工人送早餐,同時還在蓄謀暴力拆遷,若不是陳岩石及時出面調解,後果將不可設想。
劇中多處提到他「愛惜羽毛」,其實都是冠冕堂皇的說辭,實質上這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人。在他的眼裡,什麼都比不上實現政治抱負重要,甚至不惜與妻子離婚。

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這是一個充滿悲情的人物。他雖出生貧寒,卻一表人才,對人生充滿理想和朝氣。上大學時,他因品學兼優、出類拔萃,受到大他10歲的梁璐老師的愛慕和追求,但卻被他拒絕,因為他已有心上人。在大學畢業時,梁璐為了報復,居然讓時任省委書記的父親將他分配到偏遠鄉村。為了前途,他忍痛與心上人分手,當眾下跪向梁璐求婚,從此他的性格被扭曲,並且影響了一生。
沒有愛情的婚姻,註定是個悲劇。儘管他以後平步青雲,官至省公安廳長,但冷陌的婚姻令他十分痛苦。為此他找了高小琴作情人,而且入股合夥經營她的山水山莊。
他的政治野心很大,一心想往上爬,為了前途不擇手段,甚至喪心病狂,謀害情同手足的校友陳海和侯亮平。當一切真相暴露后,他最終躲到一個孤島上飲彈自盡,令人唏噓不已。

「人民的名義」,是這部劇中用得最多的台詞,但卻沒有人民的什麼事,大部分都是官場和社會精英們之間的爾虞我詐。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精英們做什麼事都習慣性地把「人民的名義」掛在嘴上,反腐如此,貪腐亦然。如剛開始趙德漢的一段戲,他在未被查出證據之前,滿臉的憨厚老實。一邊苦巴巴地埋頭吃著炸醬麵,一邊還振振有詞地教育調查人員。當辦案人員從家中搜出2億多巨額贓款后,嚇得連路都不能走了。人性的虛偽,在這裡被刻畫的入木三分,也不得不為該演員的精湛演技拍手叫絕。
全劇最經典的台詞是,「我們的國家叫人民共和國,我們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們的檢察院叫人民檢察院。。。」,什麼都冠以人民,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國的人民卻被稱作「屁民」。
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是人類歷史經過幾千年反覆驗證后得出的鐵律。中國官場的嚴重性腐敗,除了官本位文化傳統影響以外,最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原因。如趙德漢一案,是什麼樣的制度,能夠使官員在幾年內貪污受賄高達2億多?而他的前任也是因為嚴重貪腐鋃鐺入獄。如此循環,這樣的反腐有用嗎?但編劇顯然迴避了這至關重要的一點,不但沒有作直接和深刻的揭示,而且還輕描淡寫地將腐敗歸根於失去了黨性。失去黨性的原因,是由於人對權和利的貪婪、人情社會的腐蝕,以及幹部隊伍的素質問題。所給出的藥方,也僅僅是黨天下的同級監督。
人性的陰暗面與生俱來,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否則法律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但該劇中卻無時不體現出人治的場面。如沙瑞金當場下令撕掉大風廠的封條,李達康搶奪丁以珍的辦案權,陸亦可的媽媽到鄰省法院搶人,等等,不一而足。而他們卻都是該劇刻意塑造的正面人物。如果這些都是歌功頌德的內容,那麼這種價值觀在社會上所產生的影響,是不是比腐敗本身更值得反思?
該劇另外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家庭倫理觀念的冷漠和對女性的不尊重。這從高育良和祁同偉的畸形婚姻,以及李達康的閃電離婚中都可以看出。特別是李達康,居然是在沙瑞金的授意下,在家裡倉促辦理了離婚手續,而實際上,李達康和歐陽菁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他們的婚姻完全有挽救的可能。這是典型的文革遺風,如劇中反覆大段上演的樣板戲「鬥智」,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那個荒唐年代的記憶。
在一個人治傳統的社會裡,官員不是通過選舉而是提拔,自然形成了上下級間的依附關係。而且,不貪還得不到提拔。正如高育良所說,「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就是一把手的,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利!」,所謂的「大尺度」也無非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