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540萬民工真的是我黨我軍深得民心的表現嗎???

作者:夸父追月  於 2011-11-24 15: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5評論

關鍵詞:

每次提起淮海戰役,許多人就想起那部紅色經典宣傳電影《車輪滾滾》,我們的「正史」如此寫道:「陳毅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根據地人民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支援前線」,「60萬解放軍吃掉80萬國民黨重兵集團」,「540萬民工是我黨我軍深得民心的表現」,等等。

540萬民工,其中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轉運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他們不止是運輸隊,還是擔架隊、衛生隊、預備役部隊。數以萬計的支前隊伍冒風雪,忍饑寒,翻山涉水,運輸糧食和其他軍需品。他們自己吃「三紅」(紅高梁、紅胡蘿蔔、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應部隊……。 最大限度地動員群眾支援戰爭,這就是共產黨一再宣傳的所謂的人民戰爭。淮海戰役期間動員的民工高達540萬人次!加上60萬共產黨的正規軍,你說比國民黨的80萬人數多了多少?

寫到這裡,提醒各位讀者是否知道秦始皇修長城徵用了幾十萬還是幾百萬民工?
國民黨的將領18軍軍長楊伯濤在雙堆集和黃維一塊兒被俘,他後來在回憶錄里寫,他看到「解放軍的後方到處都是老百姓,有的給解放軍推車,有的給解放軍運傷員……」,他說「我們在戰場上哪兒看到過這種場面,國民黨的後勤都是自己辦的,自己拿卡車,馬車拉輜重,哪兒有這麼多老百姓來支援戰爭?」

這裡先問第一個問題:我們不是經常宣傳 「殘暴的,萬惡的蔣匪軍」抓壯丁嗎?為什麼這裡80萬國民黨精銳部隊反而不抓壯丁(哪怕幾萬)來搞後勤呢?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這不是和我黨一貫宣傳的恰恰相反嗎?到底誰在抓壯丁啊?

現在再思考第二個最根本的問題(也是本文所要闡明的中心內容): 這540萬農民是自願棄家不顧而上炮火紛飛的戰場去幫你共軍推小車的嗎? 難道他們願意放棄和平的家庭生活而去出生入死地上戰場?多動腦筋思考的人都會得出結論: 他們不可能是自願的。 這是人之常情。人從本性上來說不願意打仗的,農民更是如此。

紀錄片《人民的勝利》說翻了身的東北農民在土改中獲得了土地,他們「志願參軍保衛勝利果實,」騎馬戴花參軍了。農民們剛分了地、分了房子、分了牲口,老婆孩子熱炕頭,現在突然叫他們冒死去打仗,他們會情願嗎?
軍史作家張正隆寫的《雪白血紅》里專門有一章「要當革命的兵販子」。 兵販子是什麼意思啊? 原來,1948年初中共中央給東北局一個指示,要東北局在半年之內組建100個團的二線兵團補充東北野戰軍,這100個團從哪兒來?林彪當時下了一個指示,號召「有覺悟的幹部要當革命的兵販子,當革命的兵販子是光榮的事。」共產黨幹部是怎樣當兵販子的呢? 最有名的是被軍史作家劉統和張正隆都引用過的一個真實故事:「當時徵兵的指標下到各縣、各村,這個村裡得征十幾個兵,村支書、村長就把適齡青年叫到一起教育,這些青年都坐在炕上不說話、不表態,支書派人一個勁兒燒炕,炕上熱的坐不住了,終於有一個跳了起來。好,這個算報名了,結果一個一個都跳起來了,就騎馬戴花當兵去了。」

1945年10月,為了完成中共中央的擴軍政策,新四軍根據地,蘇中解放區一個人口不到40人小村落,在村裡五大組織的「動員」下,一個月就出了14人,參加中共武裝或者承當各種形式的勞役。

徵兵如此,征民工如何?可想而知了。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有這麼一段話:

「紀念館的解說員對觀光客津津樂道這一類的數字: 郯城是魯南地區一個普通縣城,人口四十萬,縣府存糧只有一百萬斤,但上級下達的繳糧任務是四百萬斤,郯城最終繳糧五百萬斤。幾乎是勒緊了腰帶去支前……在為淮海前線籌糧碾米活動中,豫西地區有兩百多萬婦女參加了碾米、磨面和做軍鞋等活動。
可是,怎麼這種敘述看起來如此熟悉?讓我想想……

我知道了。
你看看這個文件:
……理由:查西黑石關洛河橋被水沖毀,現架橋部隊已到,急於征工修復。現本鄉每日徵用苦力木工三百餘名,一次派擔小麥五千公斤,維持費四萬元,木材兩萬公斤,麥草兩萬斤,大麥兩千公斤。孝義皇軍每日徵用木泥匠工苦力五百名。

這裡說的可不是解放軍。這是一個一九四四年的會議記錄,顯示日軍在戰爭中,對杜甫的故鄉,小小的河南鞏縣,如何要求農民傾巢而出,全力支持前線軍隊。

被國家或軍隊的大機器洗腦、利誘或裹脅,出錢、出力、出糧、出丁,全部餵給戰爭這個無底的怪獸,農民的處境和任務內容是一模一樣的,....

報導的標題是,「洛陽發現大批日軍侵華罪證,記載了日軍罪行」。那麼你又用什麼語言來描述被解放軍徵用去攻打國軍的農民呢?

莒南縣擔架隊有兩千七百九十七名成員,一千兩百人沒有棉褲,一千三百九十人沒有鞋子,但是卻在寒冬臘月中奔走在前線。」

可以看出其對解放區農民的壓榨已經大大超過了日本鬼子!

再來比較一下其征糧和被其一貫宣傳為「魚肉河南人民」的湯恩伯軍隊的征糧:

安徽省北部20餘縣自1943年-1945年每年繳給湯恩伯部隊的軍糧,1年12個月,要抽4千萬斤。每個縣,一年都應繳出近200萬斤糧食。

而蘇中靖江縣的縣誌記載,1949年2月-4月,剛剛被解放的靖江縣人民,沉浸在喜悅中,解放大軍在兩個月以內,連續兩次進行公糧征借,兩個月之內,徵發公糧650萬斤,一次350萬斤,一次300萬斤。

靖江縣委書記「動員群眾」:「華野官兵,有我們蘇中的子弟兵,他們熱愛家鄉,想吃家鄉的大米,要用家鄉的稻草打鋪。所以,老鄉們, 要學習陝北人民自己吃山芋野草將糧食獻作軍糧的精神拆家支前!」

50年後,靖江縣在修編縣誌時,「情滿千帆」一詞,感性地回顧了這段靖江縣史上空前的征借歷史。當然,老百姓為了打內戰吃野草,這是擁軍的表現,是認識了階級鬥爭,是與積極參加新社會,是毛主席的好子民…………

以下摘錄自一九四八年共軍將領滕代遠關於群眾戰勤負擔情況的報告:

...濟源全縣七個行政區,二百一十七個行政村,廿萬六千人口。三分之二是女人,一萬二千家屬(約四萬人)。去年麥收,全縣好的有五成收,有的則毫無收 成。秋收二成,穀子都不夠。現在,很多的地都荒著。其原因:(1)是連年災荒;(2)是缺勞動力;(3)是戰勤負擔太重;(4)是某些地方侵犯了中農利 益,生產情緒不高。現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已沒飯吃。從去年年底到現在,靠野菜、谷糠充食。很多村莊,斷垣頹壁,田園荒蕪。許多 貧僱農,以至富農,均出賣兒女,換三四斗糧食渡荒,討飯的更多。東竹村群眾,曾集體請願,要求政府免差,並予救濟。群眾負擔極重。

第一,公糧負擔,平均占農民總收入五分之三。

第二,勞力負擔,全縣全勞力二萬人,去秋參軍四千五百人,實有一萬五千五百人。去年陳謝大軍南下,迄今,共出工二萬個。運一百五十萬斤糧,運柴草八百四十 萬斤,去臨汾擔架二千四百人。為陳、謝運彈藥,及擔架等,達一萬零七百六十人,只邵源一地,平均每個全勞力,每月二十五天以上出差。此次運糧給鄭洛作戰,均是婦女兒童,老漢背一斗糧食走八十里,空著肚子來回。

第三,劃了二十個村子為野戰醫院,二十個行政村群眾不出羞,專招呼醫院。但二十個村男女老幼及小學校全體師生看傷員都忙不過來。如作看護,洗血衣,磨 面,割草做鋪草,每天從晉城專運五十輛大車的煤,許多果木樹都砍燒了,並開始有拆房子作柴燒的。而傷員蠻橫,紀律很壞。
......

更加驚人的是張震將軍在1998年夏「動情地」回憶了永城人民的支前情況:「大軍雲集,物資一時供應不上,很多物資要在當地籌集……永城人民真正做到了『傾家蕩產全 力以赴支前』。米面糧草自不用說,單是為了修筑前線工事、為給戰士們烤火取暖,就把所有的門板送上前線,把所有的樹木鋸掉送到前線……所有的樹都鋸光了, 就拆傢具、拆房子……戰役過後,幾乎是家無餘糧,村無樹木,房無上蓋,十室九空,但他們沒有絲毫怨悔之意,有的只是戰役的勝利給他們帶來的喜悅。」

可以看出中共對解放區農民的壓榨已經遠遠超過了被共產黨宣傳了幾十年的「魚肉河南人民」的湯恩伯軍隊!


歷史不容篡改,540萬民工是事實。但歷史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六十年來的愚民宣傳是經不起推敲的。當人民可以自由發聲的時候,這個540萬民工的事實就和秦始皇徵用幾百萬民工修長城,隋煬帝發動幾百萬民工開鑿大運河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至多只是目的和手段上的不同。540萬民工這個事實正恰恰說明了中共對待農民的橫徵暴斂和殘酷壓榨。


結論: 540萬民工完全不是共產黨得民心的表現,否則秦始皇也可以吹噓幾百萬民工修長城是因為他得民心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1

難過
2

拍磚

支持
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1-11-24 21:02
這裡有立場問題,更有史實!
回復 trunkzhao 2011-11-24 23:20
嗨,這東西也就聽聽他們吹吹,還真信吶?
回復 心如水 2011-11-25 19:33
國民黨也是這麼認為的。和老國民黨聊天,好多老國民黨的最大遺憾就是失了民心。
回復 人權是非 2011-11-30 03:46
替樓主難過.如果是站在中共的對立面,你的先輩輸給中共了,你研究半天還不知道怎麼輸的.
回復 小皮狗 2012-8-28 02:46
記得我外婆告訴我:我的大舅被抓壯丁去了抗美援朝,大舅剛滿16歲。當時我外婆哭了暈過去。。。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0 10: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