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網路很OK,我們才有病 (ZT)

作者:杏林一虹  於 2010-12-6 11: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5評論

 
2009年5月14日,我國首個《網路成癮診斷治療標準》通過國內眾多精神醫學專家的論證。「網路成癮綜合征」成為一種新型精神疾病,引起社會關注。

  本質上說,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障礙,多見於18歲~24歲的年輕人。這個年齡的人最孤獨,缺乏社交經驗,對健康無意識,容易患病。
  網路成癮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生活中若干「習慣」「不以為然」疊加而成。
  想與網路保持健康的關係,需要從預防開始。
  網聊依賴症:有話QQ說

  背景鏈接:當一個中國網民打開電腦,他會先登錄QQ,再登錄MSN。也許他並不想聊天,但掛機是一種習慣。
  在中國,網路聊天被視為一件正經事。人們對網聊的依賴,早已從最初的滿足好奇和尋求便捷,發展成一種必不可少的交際、溝通方式。無論交友、辦公還是談戀愛,網路聊天在人際關係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躲在電腦後面,用打字替代說話,用表情符號傳遞情緒。
  
    主要癥狀:
    1.一開機先登錄
  QQ、MSN,看有誰在線,然後隱身。
  2.打字飛快,熟練掌握各種時髦的網路詞語,至少有5個以上QQ群。
  3.聽到有人咳嗽會莫名緊張,看是不是有系統消息。
  4.心情一起伏馬上換籤名、改資料、換頭像,像得了強迫症。
  5.結識新朋友,先加QQ、
  MSN,不加等於不認識這個人。6.如不能上網,一定要手機在線,24小時掛機。
  7.只喜歡打字,不喜歡說話,常面對電腦沉默一整天。
  8.收集各種聊天表情,有3個~4個最能表達自己情緒的表情。
 
 殺傷力診斷:
    1.語言能力有所退化,社交營養不足。
  2.越聊越孤獨,危害身心健康。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西奧波研究發現,孤獨可以削弱人體免疫能力,使人體血壓上升,壓力增大,還有造成抑鬱症的危險;孤獨者和社交活躍者的健康水平差距與吸煙者和非吸煙者、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症患者的差距類似。

  心理醫生告訴你:對於這種可大可小的病,自己的態度很重要。不要等到病情惡化、交際能力喪失殆盡才懸崖勒馬。
  1.整理電話簿,多與朋友見面聊天。
  2.強迫自己參加各種由線上發展到線下的活動,將網路好友變成真實好友,不但能判斷這個人是否真的有資格做你的朋友,還能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一舉兩得。
  3.真正的朋友要有共同的經歷,僅僅在網路中情投意合是無用而脆弱的。如果真的是你的朋友,永遠不聊QQ感情也不會淡漠。
  
    虛擬社交依賴症:今天你偷菜了嗎?

  背景鏈接:作為國內最知名的SNS社交網站,開心網的「搶車位」「偷菜」「買房」等小遊戲,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早已進入痴迷狀態。
  數據顯示,65%的都市白領在開心網註冊賬號,每天至少花30分鐘在線遊戲。很多人調好鬧鐘半夜起床,只為「偷到一棵菜」;提前半小時到公司,只為搶在屏蔽時間段之前把「奴隸」買好,把「車」停好;有人甚至做出詳細的Excel表格,將所有朋友栽種莊稼的收穫時間登記在冊,為的是在精確時間上網「收割」,力求「顆粒歸倉」。
  適度遊戲可以緩解壓力,調節工作情緒,但越來越多的人沉溺其中,漸漸患上虛擬社交依賴症。
  主要癥狀:
    1.玩開心網上癮,精神渙散不能集中,無心工作,為此放棄其他愛好和正常的社交活動。
  2.每天在線6小時以上,夜以繼日,不惜早起晚睡。
  3.痴迷於偷菜,偷到名貴菜內心特別有成就感。
  4.一天不玩就產生焦慮情緒,一玩就很放鬆,將現實壓力拋於腦後。
  殺傷力診斷:
    1.如果過分沉迷於遊戲,就會產生一種心理麻痹。一旦脫離虛擬世界回到現實生活,往往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為了找回快樂就又去上網,讓現實生活越來越壓抑。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2.性格孤僻的人正在主導社交網站。因為那些性格開朗、善於交際的人很難對社交網站保持長期的關注和興趣,正常的人際交往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往往玩一段時間就撤。而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人才是社交網站的生力軍,他們不斷地注入熱情,即使得不到太多回報。

  心理醫生告訴你:虛擬社交依賴症是一種隱形病,很多人身在其中,卻毫無知覺。如果你確信可以控制自己,則適度放鬆有益身心。但如果你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現在放手還來得及。
 
   1.網路自殺,得以真正解脫。
  網路自殺在中國十分罕見,在歐美,網路自殺很普遍。Facebook上有人建立了網路自殺小組,數百人上演集體自殺。痛苦的網民註銷社交網站的賬戶,刪除博客上的一切日誌和網路上能刪除的和自己有關的所有內容,然後在網路上徹底消失。
  當他們殺掉自己的網路人格之後,現實人格馬上得到了改善。
  2.心理學家埃里克·希格曼發現,社交網站會通過減少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增加出現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
  越來越多地與社會隔離會改變基因的工作方式,打亂免疫系統、激素水平和動脈功能,還可能影響智力表現。希格曼稱,這會增加患癌症、中風、心臟病和痴獃等病症的風險。
  
   眾所周知,運動是釋放壓力的最好途徑,而有氧運動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增加運動量不但能調節身體機能,還可以分散注意力,轉移壓力,降低患各種疾病的風險。
  
    網購燒錢症:一入淘寶錢光光

  背景鏈接:大多數人選擇網購的理由是省錢,「同樣的東西,網上買的比商場便宜」。事實的確如此。但很少有人只在網上購買單一貨品,因為網路中新奇有趣、受人追捧的商品太多了。所以普遍現象是,消費者一開通網銀,就沉溺於網購不能自拔,雖然買回不少物美價廉的產品,但仔細一算賬,更多的是沒什麼用、圖便宜或新奇買回來的閑置品。
  更可怕的是,人們即使意識到自己正在燒錢,卻很難自我控制。一方面人們看不到現金的流通過程,以為花出的錢不是自己的,等幾萬塊燒個精光,才明白網購是條不歸路。另一方面,購物本身是一種情緒發泄渠道,網購便捷、快速,不用耗費體力,工作壓力大、情緒不穩定的人極易上癮。

  主要癥狀:購物受情緒支配,對網購形成一定的心理依賴。80%的上網時間貢獻給網購,每個月網購開支佔總收入的50%以上。
  1.開通多家網銀,以備不時之需。
  2.收藏至少20家店鋪,每天光顧查看新貨。
  3.搜索網購QQ群、討論組,渴望與網友分享購物心得。
  4.看到快遞員走進辦公室,很興奮,如果不是找你,情緒會極度低落。
  5.至少3個月沒逛過商場,沒去過超市。
  6.容易跟風,買過很多熱賣品。

  殺傷力診斷:
    1.如果一個人不是因為需要某些商品而瘋狂購物,那可能是一種病態性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非但不能宣洩內心的壓抑,引導自己走出失衡的心理,反而會加劇癥狀。
  2.據統計,美國已有1000萬人患有網購成癮的精神障礙,而韓國和台灣地區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因透支信用卡成為負債纍纍的「卡奴」。透支消費造成的罪惡感,令人變得焦慮不安。
  心理醫生告訴你:1.養成現金消費的習慣。
  2.註銷網銀,切斷網購途徑。
  3.與親友相約逛商場,分散注意力。
  4.意識到內心的壓抑,選擇其他宣洩方式,如唱歌、郊遊等。
1

高興

感動
2

同情

搞笑
1

難過

拍磚

支持
1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5 個評論)

回復 寧靜千年 2010-12-6 11:30
SF
回復 rongrongrong 2010-12-6 11:48
  
回復 Giada 2010-12-6 13:29
   有點道理。
回復 yuki-1217 2010-12-6 13:59
不要有病~~
回復 方方頭 2010-12-6 15:05
我們都有病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6 23:44
寧靜千年: SF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6 23:44
rongrongrong: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6 23:45
Giada:    有點道理。
有點麻煩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6 23:45
yuki-1217: 不要有病~~
戒網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6 23:45
方方頭: 我們都有病
看醫生
回復 周蓉蓉 2010-12-7 00:05
尤其是咱村,把我害苦啦。故疾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7 00:15
周蓉蓉: 尤其是咱村,把我害苦啦。故疾
頑疾。
回復 周蓉蓉 2010-12-7 00:33
杏林一虹: 頑疾。
無葯可醫
回復 方方頭 2010-12-7 01:35
杏林一虹: 看醫生
找你吧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7 02:08
方方頭: 找你吧
我的病更重
回復 方方頭 2010-12-7 02:47
杏林一虹: 我的病更重
也就是小感冒吧哈哈哈
別信國內的網癮診斷書,寫這診斷的才有病,就像電視剛流行的時候多少所謂專家好像天要塌下來了,人類就要走向無腦世界了。哪兒有那麼嚴重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壓方法,上網就是其中一種,只要別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由於這樣的診斷標準,國內許多孩子被家長送入戒網集中營,反而被毀了,真是悲劇
回復 丹奇 2010-12-7 04:16
貌似有病,但戒無妨!
回復 Matney 2010-12-7 04:16
方方頭: 也就是小感冒吧哈哈哈
別信國內的網癮診斷書,寫這診斷的才有病,就像電視剛流行的時候多少所謂專家好像天要塌下來了,人類就要走向無腦世界了。哪兒有那麼嚴重呀 ...
完全贊同,
回復 Matney 2010-12-7 04:17
都是電腦惹的禍,也是電腦帶來的病,一起砸電腦哈。
回復 杏林一虹 2010-12-7 05:40
方方頭: 也就是小感冒吧哈哈哈
別信國內的網癮診斷書,寫這診斷的才有病,就像電視剛流行的時候多少所謂專家好像天要塌下來了,人類就要走向無腦世界了。哪兒有那麼嚴重呀 ...
  
123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9: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