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錢:瓊瑤引起的爭論
(12/3/24)
瓊瑤去世了。華人世界議論紛紛。我不是她的粉,或迷。她的小說,我都不記得我看過沒有。但是,由她的小說拍成的電影,包括被動地看,還是看了不少。不管怎麼樣,她給華人世界,華人文化帶來的巨大的影響。悼念總是應該的。
本來,不用我來參和。
但是,我在微信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死亡不是浪漫,不可輕視瓊瑤遺書中的矛盾和誤導!》作者叫Original
Shalom一粒/耶路撒冷的聲音。居然Google不到。我將之從微信里copy在後,見附錄,以利讀者閱讀。因為是我的一個好朋友轉發的,我就讀了。讀了知道,與這個傢伙號稱表白的相反,他/她自己才是自相矛盾,虛偽自私,錯誤荒唐,不負責任的!恰恰是這個傢伙的文章(以下簡稱《誤導》)才是極其荒謬且有害。不得不加以評論如下。
1. 說了不批評死者的,又確是通篇竭力鞭韃,不是自相矛盾,是什麼?
2. 愛說什麼是言論自由,文責自負就可以了。不需要曲里拐彎。既要鞭撻,又要粉飾狡辯,不是虛偽,是什麼。
回到主題,我看到很多報道都是說,「享譽華人世界的台灣作家瓊瑤於家中輕生離世」。
怎麼能叫「輕生」呢?什麼是「輕生」?只有自殺才能叫做「輕生」。
瓊瑤留下的遺書和一段早已錄製好的告別視頻,就叫《當雪花飄落》。視頻里,她畫著精神奕奕的妝容,身著紅衣,豁達且溫柔地說:「這是我的願望,而「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她一再強調:「不要哭,不要傷心,我已經(像雪花飄落一樣)翩然而去」。是多麼美好的一個願景,一個充滿詩意的畫面啊。
3. 何來「輕生」之有。瓊瑤只是說,不要做無謂的殘酷搶救,並不是主動自殺,何錯之有?何來《誤導》作者憑空捏造的「自殺之路絕不可取」。不是作者的惡意歪曲,肆意牽強,是什麼?
瓊瑤公開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信中,她提到自己的身後事,說到如果自己到了該離開之際,「自己拒絕進加護病房、不插鼻胃管、不接受急救措施等」,叮囑後輩絕不能因為不舍她的軀殼,把她「勉強留住而受折磨」,千萬不要因為「生死的迷思」而迷惑。
瓊瑤是一個著作等身,甚至遠超肉身的精神文化巨人。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文化精神。86歲的老人了,說的清清楚楚了。只是「絕不能因為不舍她的軀殼」,「勉強留住而受折磨」。這裡所說的「受折磨」,就是「插鼻胃管」,還有各種各樣的「急救措施」。再三強調了,「這是我的願望」。
難道一定要「進加護病房」,要「插鼻胃管」,要「接受急救措施」,為了後輩,或其他的人,切喉開胸,為了「勉強留住而受折磨」,才不是「輕生」!
4. 瓊瑤只是自己的一個個人選擇決定,沒有鼓動宣揚別人來追隨,卻要無限上綱擴大其社會效果,不是嘩眾取寵,荒唐錯誤是什麼?
我們就來著力談談「社會效果」。
幾年前,她也曾在給兒子和兒媳的公開信中提及,「死時願如雪花」:「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至於死時願如雪花的願望,恐怕需要你們的幫助才能實現」。
就在今年11月27日,瓊瑤在平台上發表了《憶亡夫》,思念平鑫濤的長文。瓊瑤貼出平鑫濤病榻和花葬的照片,提到「這些年來,我笑在風裡,我笑在陽光下,我笑在人群中,我如火焰般投入各種能夠吸引我的事物……讓朋友們看見自己『活得很好』」。但她回憶平鑫濤病榻上的一千多個日子,依然是「殘忍」「無助、凄慘」,是「愛的凌遲」,這些日子在她心中烙下的痛,是她一直不想面對和逃避的。大家這才知道,在平鑫濤去世后,她一直沒有從「那間病房」里走出來。
這就是「愛的凌遲」啊。總結自己親愛的人都經歷的痛苦事實出發,瓊瑤是不想承受這樣的 「愛的凌遲」。也不想把這樣的「愛的凌遲」施加於自己的子女和親愛的人。 特別是,作為已是86歲高齡的老人,拒絕「愛的凌遲」,完全合情合理。這是對生死的徹悟,看透,絕不是自殺。
這是什麼社會效果!這是一種高尚,這是一種明智。這是對自己,對社會的負責任。
《誤導》卻指責瓊瑤「將她的幻想。。。用在對生命的抉擇上,是極不聰明也極不負責的」。恰恰是《誤導》作者,毫無閱歷,不諳人事,無端指責。還自以為是。無知狂妄。 說一個86歲高齡的睿睿智者「輕生」,「極不聰明也極不負責的」,無恥黃口小兒,何等荒唐,何等輕狂,何等無知,何等不自量力啊!
這完全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和無私崇高的境界。完全是《誤導》作者小人之心,不可企及的胸懷。
反過來講,如果瓊瑤的子女,像《誤導》作者那樣,堅持要86歲高齡的瓊瑤,徒勞無益地「勉強留住而受折磨」,做「愛的凌遲」,那才是不肖子孫哪。
像《誤導》作者這樣,滿口冠冕堂皇,實則斤斤算計,實質只是謀圖財產的無恥之徒,難道我們看得還少嘛。
我們再來講講另一類「社會效果」。
在Bill Clinton下台之前,他就預告了,SSI&Medicar的錢終將告罄。再加Obama的胡作非為,為此我寫過《保衛我們的SSI&Medicare,3/25/14,16197》。當羅斯福總統開創SSI/社會安全保障的時候,美國的人均壽命期望平均值還是68歲。將近一個世紀的技術,材料,醫學的突飛猛進,現在九十多歲已經很普遍了。但是,現代醫學的尷尬,就是只救命而不保健康。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多少醫療開銷。但是,進入老年,醫療開銷劇增。再加壽命大大增長,這就給幾近破產的醫療保險雪上加霜。
關於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也寫了《晚霞的凄涼(一), 關於Alzheimer,4/3/14,27788》和《晚霞的凄涼(二),4/10/14,28226》。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
從個人來講,每個人都有選擇,做決定的權利。可以堅持「好死不如歹活」。可是,作為全社會來講,就是一個無解的難題,not-sustainable。我認為瓊瑤在這個問題上,恰恰是做了一個高尚的表率,做出了一個偉大正確的決定。
我讚美瓊瑤,敬仰瓊瑤。
我在《紀念我的母親 - 陸明盛,5/27/17,30887》中,就講過,1983年我的父親得了胰腺癌。大家知道,胰腺癌是最難發現和治療的癌症。那時等到發現,就已經是晚期了。很快就向膽肝器臟轉移。極其疼痛難忍。也不能進食,靠從德國進口的,(完全是靠著作為統治階級的附庸的特權),每天一針丙種球蛋白維持生命。當時的進口價格就是一個教授的月工資,根本不是老百姓能得到的。最後,疼痛得只有靠杜冷丁撐著。最後得時刻,醫生問我母親,還要「搶救嗎?」。母親問道,「有用嗎?」。醫生搖搖頭說,沒有用,只是滿足家屬得情感意願。母親徵求我的看法。我插過隊,當過工人,77級都畢業,正在讀研究生。我們一致決定對醫生說,既然是徒然的,就不要讓父親延續受痛苦折磨,除了鎮痛,不要做無謂的搶救,再浪費驚人的社會資源了。
到母親的最後時光,母親一再叮嚀,「不要做任何無謂的搶救,不再浪費社會資源」。我們遵從了母親得意願。我自己也是這樣決定的。我的生命我做主。
後來,我也在《我們應該怎麼離開這個世界?,12/4/18,23346》里講過。我一有機會,就明確無誤地表達,到了我不能貢獻社會,不能享受生活,僅僅是給子孫給未亡人增加負擔和折磨的時候,停止搶救,我就應該像瓊瑤一樣,「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在社會資源有限,不可均得的情況下,我一定會把稀缺的資源,把生機留給兒孫。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會做出這樣明智的決定。擴大到社會,古稀之年的我,願意把有限的資源留給年輕人。我已到古稀之年了,我有資格這樣說。
如果有人堅持依靠特權,把持著稀缺資源,只顧自己的「好死不如歹活」。。。在這個世上,這樣的事和人就多了去了。我這個話,大家「都懂的」。
5. 什麼是《誤導》作者所謂的社會效果?
《誤導》通篇表達的「好死不如歹活」的落後愚昧的陳腐觀念,毫無價值,增加當今世界的不可承擔的困局。這不是不負責任,是什麼?
怎麼評判瓊瑤的「像雪花飄落一樣翩然而去」,是這個作者的言論自由。
怎麼評判這個傢伙的「好死不如歹活」的落後愚昧和陳腐,是我的言論自由。
沒有「政治正確」。
這也就是Trump總統重整山河,MAGA的一個重要部分,保持,發揚,光大美國的公民自由,首先是言論自由。
(本文到此結束)。Back
附錄1,死亡不是浪漫,不可輕視瓊瑤遺書中的矛盾和誤導!
Original
Shalom一粒 耶路撒冷的聲音, 2024年12月05日 03:07 1939
如果不是這兩天突然蹦出來的新聞,瓊瑤這個曾經很多人知道的名字或許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此時,願逝者的家屬節哀!
寫給活著的人。
一般來說,對於逝者,我們不應過多評述,畢竟他們已經不在了。
但是,作為公眾人物,瓊瑤以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離世,寫了一封充滿自我中心、自我矛盾,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的遺書,她的選擇和遺書內容極有可能會誤導一些人,這種姿態也為許多人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表面上是這是她個人的抉擇,但實際上傳遞出許多不負責任的信號。所以,作者發布本期內容是為了仍然活著的人,而不是為了死人。
自殺之路絕不可取。
從瓊瑤的藝術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強烈的自我想象。她的言情小說中,愛情可以被描繪得無限美好,充滿了幻想。然而,當她將這種想象投射到真實的生命問題之上,就顯得無比荒謬了。她對死亡的理解,像她的小說情節一樣,脫離現實,建立在一種未被驗證的假設之上。
在對死亡和靈魂完全未知的情況下,她親口說她不知道有沒有靈魂,但她已經假設了她「翩然」離去,就好像一個人站在漆黑的山頂,前方是一個未知的死亡深淵,她對死亡深淵一無所知,卻憑空想象它是一片樂土,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又好像一個小孩站在摩天大樓之頂,前面未知,但她展開雙臂,想象自己已經是一隻蝴蝶了,當然,想象一下可以,她不能真的跳下去呀,然而瓊瑤選擇了跳下去。
瓊瑤將死亡提前假設成了一種美好,她說自己的生命如同「翩然離去」。
事實上,這正是許多人對死亡的誤解。很多人選擇自殺,都基於一種自以為是的幻想認知他們認為:
問題是:誰告訴你死後比活著更好?誰告訴你人死了就從痛苦中解脫了?為什麼你會相信呢?
一個聰明的人,在面對完全未知時不會輕易冒險。投資可以失敗,還有機會重來,但是生死只有一次機會,失敗就沒有重來,任何冒險都是不可承受的代價。所以,你應該問自己一些問題:你是否確認死亡會讓你進入美麗的天堂,而不是陷入硫磺焚燒的地獄?你是否確認你的靈魂一定在跳舞,而不是在受火燒的折磨?別人告訴你有天堂,你就相信了,那為什麼別人告訴你有地獄,你卻不信,你怎麼確認?我說的是確認,不是想象,不是希望。
瓊瑤將她的幻想用於小說創作,這沒有問題;小說允許人們憧憬完美的愛情、虛構美好的世界。但將這樣的幻想用在對生命的抉擇上,是極不聰明也極不負責的。她在遺書中提到,「不知道是否有靈魂,但又期望靈魂會跳舞。」這是一種毫無邏輯的說法。她說死是大事,既然是大事,豈能如此草率?
瓊瑤的選擇並不聰明,她將小說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帶入了對生命的態度中,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榜樣。是的,我們可以希望她進入天堂,但那並非我們能夠決定的。天堂的鑰匙不在人的手中,找不到天堂開門人如何能進天堂?
這裡總結一下瓊瑤的遺書包含的幾個相互矛盾的重點:
1. 對靈魂的迷茫與幻想:
她在遺書中承認自己不確定是否存在靈魂,但又期望自己的靈魂會「翩然跳舞」。這種沒有邏輯支持的幻想顯得草率而不成熟。
2. 生命是大事,卻處理草率:
她提到「死是大事」,但卻在完全不清楚死亡後果的情況下,用未經驗證的幻想來決定生死。
3. 對未知的盲目樂觀:
她將死亡想象為通往美好的「天堂」,但對死亡可能是痛苦或毀滅的可能性選擇性忽視。這種單方面的信念完全脫離了對生命的理性思考。
4. 對讀者的潛在誤導: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她的選擇和遺書內容可能會誤導一些人,讓他們認為死亡是一種美好的解脫,而忽略生命的珍貴和無知的風險。
本期內容的目的只有一個:拯救生命,拯救靈魂。
希望那些還活著的人不要做出愚蠢的選擇。自殺,是最愚蠢的選擇。生命充滿未知,而正是因為未知,我們才需要我們用盡全力尋求生命的真理和答案,在確知答案的情況下坦然面對各種痛苦…人沒有權利決定生的日子,照樣也沒有權利決定死的日子,不要與天去抗爭,那是用腳踢刺。
(全文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