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落基山脈之旅(2)--歷史的回顧

作者:沁霈  於 2015-10-1 13: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遊山玩水|通用分類:旅遊歸來|已有9評論

關鍵詞:太平洋, 加拿大, 歷史

遊玩落基山脈,無法迴避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歷史,無論你是否感興趣。因為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房一屋無不與其息息相關。

 

有些人,特別是從我們中國大陸來的人,對加拿大的存在感很低,認為加拿大的國家歷史短淺,除了印第安原住民和早期的歐洲移民,無文化可言,是「好山好水好無聊」。

 

歷史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良性發展。每個國家的歷史有不同的書寫方式,加拿大的歷史就是用鐵路寫出來的。今年71日,加拿大剛剛度過了148歲的生日,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PR)也在這個國土上走過了134個春秋,其歷程幾乎貫穿整個國家歷史。而這條太平洋鐵路所蘊含沉澱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已成為加國寶貴的文化精神遺產,造福後代,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精英,紛紛移民來到加拿大共同參與建設,使這個年輕的國家迅速發展成當今世界七大強國之一。

 

為了解這段歷史,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據記載,在整個殖民時期,加拿大大片的土地都是荒無人煙,四分之三的人口基本集中在偏僻的農場,而且距離較遠,道路交通又差,彼此之間很少聯絡。因地理氣候原因,加拿大的很多湖泊河流一年裡有5個月結冰,因此水上交通也受限制。所以在嚴寒的冬季,有些村落往往與世隔絕四、五個月以上。可以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是多麼艱苦。西部地區雖然氣候較好,但除了一些小漁村和農場外,很多地方也是荒野,加上被險峻的落基山脈及哥倫比亞山脈橫隔,幾乎與當時較發達的東部沒有什麼聯絡。

 

186771日,東部的安大略(Ontario)、魁北克(Quebec)、新斯科舍(Nova Scotia)及新不倫瑞克(New Brunswick)四地區組成聯邦,宣示了加拿大國家的成立,自由保守黨執掌第一任政府(現保守黨的前身)。鑒於國家的一窮二白,新政府也面臨著如何儘快擺脫困境和發展的巨大考驗。

 

時任總理Sir John A. MacDonld認為,加拿大的獨立發展必須要西擴,而且要掌控英屬哥倫比亞及太平洋航線,以及這中間的廣闊地帶。1869年,美國成功建成了聯合太平洋鐵路,被稱為工業革命后「第七大工業奇迹」。受此啟發,John A. MacDonld1871年提出一個議案,提議修建一條橫貫東西部的鐵路。當時卻遭到反對黨的反對,認為這是一項愚蠢的提議,甚至嘲笑John A. MacDonld將來還會打算修建一條直通月球的鐵路。不過,對當時的很多人來講,穿過落基山脈幾乎是跟登月差不多。

 

隨著另外幾個省份加入聯邦,美國又時時對西部地區蠢蠢欲動,政府遂於1871年要求西岸的BC地區加入聯邦。BC地區提出的條件是必須在10年內建成這條貫穿東西部的鐵路,否則將考慮加入美國。出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以及主權完整,MacDonld答應了這個條件,並承諾為興建鐵路撥款補貼3000萬元,以及留出5000萬英畝土地。BC也於同年720日加入聯邦。

 

Sir John A. MacDonld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藍圖,MacDonld希望把該項目交給他的商界朋友,加拿大著名實業家,運輸業大亨Hugh Allan來完成。而確保該合同順利簽署的前提,保守黨必須贏得1872年的大選。於是, Hugh Allan贊助了保守黨36萬加幣(現約700多萬加幣)。誰知,這件事很快被反對黨查出並曝光。這個被稱之為「太平洋醜聞」的事件,直接導致了保守黨的下台。可見加拿大的民主機制,在140多年前的建國初期就有如此效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再好的動機,手段不對也不行。就算不被反對黨發現,保守黨如願以償,但這種不正之道勢必形成不正之風影響整個國民素質。正是這種優良傳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加拿大人,這才形成如今遵紀守法的社會環境。

 

1872年自由黨上台後,該項目作為一個公共工程,於1873年被重新簽署。187561日,在安大略省的Fort William附近的136 Kingston Street,法官Van Norman主持了破土動工儀式,標誌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設的開始。

 

由於自由黨從開始就對這個項目不樂觀,所以一直缺乏熱情。直至1878年政府換屆,工程只在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之間建設了一小段。而聯通BC的鐵路線連位置都沒有確定,勘測費卻已花了50萬加幣,因為勘查人員根本無法走過其中的懸崖絕壁和激流險灘。

 

1878年,保守黨再次贏得大選,Sir John A. MacDonld也再度成為總理,而此時的十年期限也已所剩無幾。面對BC提出退出聯邦的威脅,尤其是擔心美國人搶走BC以及大片西北部地區,MacDonld決心一定要完成這個計劃,以實現他的「from sea to sea」的政治夢想。自此,修建鐵路的工程進入了一個實質性階段。

 

後來又經歷了一些政治和財政方面的波折,終於在1881年,聯邦政府與剛剛成立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PR)簽訂合約,承諾撥付2500萬現金補助和2500萬英畝土地,並將現有的政府合同統一交付該公司建造,真正拉開了修築太平洋鐵路的大幕。

 

如前所述,CPR公司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承擔了國家統一和發展的重任。所以,儘快建成太平洋鐵路是公司獨一無二的歷史使命。但是,說易做難,更何況是如此艱險的巨大工程。剛開始時,公司運作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以至無法進行下去。公司創始人之一詹姆斯.傑羅姆.希爾(James Jerome Hill),推薦他的朋友威廉.科尼利厄斯..霍恩(William Cornelius Van Horn)來公司任職,因為他們曾經在美國鐵路同事過,彼此了解。霍恩是美國工程界的精英,精通建築、機械、汽車、列車,關鍵是善於管理。1882年,CPR以高薪將霍恩從美國公路工程上挖來,主要負責平原和穿越落基山脈最艱難路段的施工。

 

霍恩的卓越才能與其非同一般的資質分不開。他不僅是工程方面的專家,而且也是金融家,同時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和鑒賞家。他喜歡收藏、繪畫,是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經常演奏古典音樂。正是這些藝術素養,為他後來在CPR公司一系列古堡酒店的構思和經營管理中發揮了作用。他的身體素質也很好,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不怕吃苦,敢於冒險。在修建鐵路時,經常長途跋涉親臨最危險的施工現場,及時解決疑難問題。

當年築路工人在Fraser河谷工作的情形(1883)


當年築路工人的繁忙情景(1886)

中國人常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實際上落基山脈的險惡何止難於上青天。簡直難以想象如何在沒有立足之地的懸崖絕壁上鑿眼點炮。從很多資料上了解到,在那種嚴重惡劣地理氣候環境下,當年的築路工人幾乎全靠人力攀爬抬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僅Fraser河谷一段615公里長的陡峭線路,就用了1.5萬名勞工,7年時間才修通,其中大部分是中國來的勞工(有說是9000人,也有人說是15000人。)。當時的中國剛剛發生鴉片戰爭,正被一群世界列強欺凌瓜分,昏庸無能的清政府根本就不管百姓的疾苦,迫使廣東沿海的一些民眾,懷揣著淘金夢漂洋過海來到北美。金子沒有淘到,卻落入了更為艱苦的環境。

當年在太平洋鐵路施工的中國勞工(1884)

最可恨的是,一個叫做Andrew Onderdonk的美國承包商,為了省錢,居然用低廉的硝化甘油取代高效炸藥,完全不顧勞工的生命安全。即便這樣,有些路段的每公里造價依然達到當時的50加元。而中國勞工的工錢,包括伙食費僅區區1.5加元。白人勞工的工錢是3.5加元左右,但他們怕吃苦,更不願意冒險。只有中國勞工,不畏艱險,前赴後繼, 用巨大的生命代價,打通了這最艱難的路段。有人說,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上的每段鐵軌下,都埋著一個中國勞工的屍骨。寫到這裡,我不禁潸然。。。中國人的生命,天生就這麼賤嗎?

 

歷史有時很殘酷,令人不堪回首,但歷史的發展終歸是迂迴進步的。創造,也是生命的意義之一。正是因為這些中國勞工的奉獻,才使得這條鐵路全線貫通。有了這條鐵路,加拿大才得以真正統一,並且穩定發展成今天世上少有的「人間天堂」。加拿大人應該記住你們,中國人更應該紀念你們,你們是中國人的驕傲!

 

加拿大歷史上的第一個火車頭

霍恩果然不負眾望,他以有條不紊的計劃和軍隊般嚴格的執行力,克服和戰勝了種種難以想象的施工困難和財政危機,只用了5年不到的時間(原計劃10年)就完成了這個創世之舉。1885117日,隨著「最後一顆釘」的訂下,太平洋鐵路終於大功告成!實現了Sir John A. MacDonld總理「from sea to sea」的夢想,這句話也被銘刻到加拿大的國徽上,只不過是用拉丁文「A MARI USQUE AD MARE」寫的。

 

為了紀念這位開國總理的豐功偉績,2013年開始流通的十元加幣上,正面是Sir John A. MacDonld的頭像,背面則是一列賓士的「加拿大號」列車。

 

Sir William Cornelius Van Horn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歷史從來都是精英創造的。事實證明,CPR公司當年的這個決定是多麼英明果斷!霍恩到CPR后,因為業績顯著,次年就接任公司總經理職位,兩年後升任為公司付總裁,1889年升為總裁,直至1910年主動辭職。

1886628日晚,加拿大歷史上的第一列特快列車(Pacific Express),滿載著乘客從蒙特利爾的Dalhousie Station始發,六天後(74日)的中午時分,到達BC省的Port Moody。當舉國歡騰這一歷史時刻的時候,霍恩卻雄心勃勃地說:「這是一個終點,也是一個起點。」

1889年,鐵路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實現全線通車。當時聯邦政府的工作重心是東部,而西部的地方政府又沒有能力發展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西部的長遠利益著想,CPR公司承擔起企業和政府的雙重職責,一邊規劃和建設城鎮,一邊積極從海外移民,出錢出力,利用鐵路的便利將人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西部地區。不僅於此,他們還為有錢的移民事先建好農場,移民后即可入住耕作;對缺少資金的移民提供貸款,可以秋後用穀物償還。他們甚至還將政府饋贈的土地,以每畝2.5加幣的價格出售給辦農場的移民。因此,在短短的時間裡,西部鐵路沿線的城鎮和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以卡爾加里和溫哥華為例。卡爾加里在鐵路聯通之前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區(當時叫Fort Calgary),太平洋鐵路修好建站后,第二年就組建了卡爾加里鎮(Calgary),而且很快成為西部的運輸和物流中心。CPR公司還修建了弓河灌溉區,形成大片可耕種土地。隨著礦業、農牧業以及旅遊業的發展,卡爾加里不僅成為落基山脈最繁華的城市,也變成了Alberta省的一個經濟重鎮。

 

說到溫哥華,住在Port Moody的人一定至今耿耿於懷。本來火車終點站已經在Port Moody設好,而且已經通車,就因為霍恩看中了溫哥華的深水海港,第二年就把車站西移到了溫哥華。據說當年有很多人在Port Moody附近購置了地產,就等著開發,誰知機遇失之交臂。

 

溫哥華在19世紀時還是一片荒野,生活在這裡的基本都是些以漁獵為生的土著人,1886年4月6日建市時,人口也只有1000人左右。那時的溫哥華叫Granville,1887年被霍恩改成溫哥華(Vancouver),為的是紀念當年登陸此地並進行勘測的英國皇家海軍將軍喬治.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

 

隨著太平洋鐵路終點站的落成,溫哥華人口迅速增長。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截止2011年,溫哥華市人口已經超過60萬,而大溫地區更是超過了230萬(其中華裔人口佔25%),成為全國第三大城市。由於和全國的鐵路網相連,溫哥華很快發展成全國最大,也是最繁忙的海港,並取代省府Victoria成為加拿大的東方門戶。不僅於此,溫哥華還以其獨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更逐步發展成當今世界上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而這一起,都起源於這條太平洋鐵路。

這就是CPR公司當年建造的溫哥華太平洋火車站。這幢帶有典型蘇格蘭風格的建築,至今保留著100多年前的原貌。

 

1887523日,溫哥華地土上出現的第一列火車駛進了這個火車站,開始了歷史新篇章。

鐵路修成后,CPR在大力開發西部的同時,也迅速開始擴大公司的多種經營,可謂海、陸、空全面發展,涵蓋了航空、海運、房地產、電信、礦業、天然氣、建造火車等多領域,當然還有旅遊業。

 

霍恩早在修鐵路時就被落基山脈的壯麗景色所震撼,並且意識到其中隱藏的巨大經濟價值。他有一句名言,「既然我們無法出口景色,那麼,就讓我們引進遊人。」(Since we can't export the scenery, we'll have to import the tourists.。今天的事實證明,他的目的早已達到了。據說為了保護環境,加拿大國家公園管理部門正在準備對策,限制遊客人數。


鐵路主幹線完工後,霍恩立即著手進行落基山脈區域旅遊資源的開發。落基山脈的國家公園就是在他的建議下成立的。CPR公司經營旅遊和酒店業務, 由他親自參與設計和管理。自1885年起,CPR公司先後在太平洋鐵路沿線,尤其是落基山脈建立了一系列的度假屋和古堡酒店。除了個別被拆除外,其餘都成為加拿大永久性的地標性建築,終年遊客如雲。由此可見霍恩當年非凡的經濟眼光和捕捉市場的敏銳能力。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家只會唯利是圖,其實這話過於武斷。特別是我們中國人中的反資鬥士,由於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以為逐利就是不道德的行為。實際上這是一種虛偽的道德觀,是歷代統治者慣常用來麻痹大眾的手段,可憐一些文人受其毒害太深。追求利潤,是所有經濟活動的正當行為,符合人的本性,關鍵看其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當然,取之有道也很重要,所以才需要法律監管。一個不懂如何獲得最大利益的經濟人或團體,一定會被歷史淘汰,這是鐵律。

 

CPR雖然是一個私營公司,但在關鍵時刻,國家利益還是擺在首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加拿大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CPR公司共有33127名員工服務於這兩次戰爭,其中1774人陣亡。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CPR公司幾乎將整個海、陸、空交通網路都投入了國家支持戰爭的部署。在海上,CPR公司開赴了22艘船隻到前線,其中12艘被擊沉;在陸地,CPR公司運送了3.07億噸物資和8600萬人員;在空中,CPR公司開闢了「大西洋橋」,把轟炸機用跨洋渡輪運送到英國。

經過100多年的經營,1986年時,CPR發展成為加拿大第二大公司。1991年併購了美國的D$H鐵路公司,使其網路通達美國東部港口。2001年10月3日,CPR分解成鐵路、海運、酒店、煤炭和能源五家公司,其中的能源公司與阿拉伯塔的能源公司合併為EnCana公司。目前CPR的鐵路交通網路包括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高密度幹線和許多匯入的支線,還有部分已經延伸到美國的中西部和東北部的工業區的網線,可以直達芝加哥、費城和紐約,總長22536公里。

當然,在這期間,CPR公司也經歷了種種來自政府、社會和資金上的艱難困阻。特別是在資金密集型的鐵路行業,CPR居然安然無恙度過了20世紀30年代那場經濟大蕭條,實屬不易。更令人稱奇的是,從1923年至1985年,公司居然不可思議地連續保持62年盈利的奇迹。這當中,除了雄厚的實業基礎外,關鍵原因還是其傑出的經營管理和頑強的奮鬥意志。

對於一件事物的評價,社會不可能眾口一辭,對於CPR的發家史,在加拿大也是各有毀譽。有人眼裡只看見CPR公司當年政府饋贈的2500萬加幣和2500萬畝土地,說是一種竊取國庫的行為,卻沒有想到他們所承擔的巨大風險。總之,加拿大大部分人是懂得感恩的。CPR公司在加拿大所受的讚揚顯然遠大於批評,這從太平洋鐵路沿線大大小小的紀念館和紀念碑中都可以看出。溫哥華至今還有一所以霍恩命名的小學。

 

不可否認,CPR公司確實在西部發展中獲取了巨大利益,但他們為西部的開拓和發展,乃至整個加拿大所作出的貢獻卻是無法估量的。正是因為他們的逐利行為,創造了一個穩定和平的國家。他們的歷史也成為一段佳話被加拿大人傳頌,因為其中表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勤勞奮鬥的民族精神和品格。



(註:除了溫哥華的照片外,其餘均來自相關網站。)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0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light12 2015-10-1 13:20
寫的很好!
回復 沁霈 2015-10-1 14:14
light12: 寫的很好!
呵呵,謝謝鼓勵!
回復 shen fuen 2015-10-1 21:04
中國勞工打通了這最艱難的路段.....
回復 徐福男兒 2015-10-1 22:58
沁霈兄的遊記始於知識宏通的歷史回顧,贊!
回復 沁霈 2015-10-1 23:31
shen fuen: 中國勞工打通了這最艱難的路段.....
是啊,中國人功不可沒。謝謝沈老師關注!
回復 沁霈 2015-10-1 23:33
徐福男兒: 沁霈兄的遊記始於知識宏通的歷史回顧,贊!
哈哈,只是學習筆記而已。謝謝徐兄誇獎!
回復 白露為霜 2015-10-1 23:57
美國和加拿大的州際鐵路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美國的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在1869年完成,利蘭-斯坦福(斯坦福大學的奠基者)釘下最後一個金道釘。斯坦福的CP公司也是大量使用中國勞工。
回復 沁霈 2015-10-2 02:22
白露為霜: 美國和加拿大的州際鐵路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美國的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在1869年完成,利蘭-斯坦福(斯坦福大學的奠基者)釘下最後一個金道釘。斯坦福的CP公司
是啊,加拿大修這條鐵路就是受美國的影響。據說這個Andrew Onderdonk當年也在美國承包過鐵路工程,對待中國勞工,採取的是同樣的方法。
回復 海外思華 2015-10-11 09:51
欣賞學習!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2: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