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殖民指數GDP

作者:mali50  於 2025-1-14 07: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殖民指數GDP….    馬力

中國改革開放后中國人都愛津津樂道的一個經濟學術語就是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通常翻譯成國內生產總值。這裡的國內(Domestic)是一個區域概念或地理概念,而不是主權概念。在這塊區域,如國家,中產生的生產總值都被記在該國的GDP中,不論產生這GDP的是本國資本還是外國資本,或它的利潤屬於本國還是外資。中國人對GDP如此情有獨鍾,因為把它當成了國家經濟實力的一桿標尺。根據這把標尺,一國的GDP越大,綜合實力就越強。

因為中國的GDP是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在國人眼裡中國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世界第二強國。中美關係一旦緊張起來,中國人就會搬出修昔底德陷阱來解釋,說是老大害怕老二搶了頭把交椅云云,接著給你舉出一大堆歷史例證,在你腦海里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歷史劇。俄烏戰爭開打時,老神在在的中國人笑著說,看俄國佬這小樣,GDP不如中國的一個廣東省大還敢與西方國家叫板?找死,不過是刷刷存在感。總之誰也不看好,等著看北極熊的笑話。

除了GDP,西方經濟學在更嚴格的研究領域中經常採用另一個經濟學指標GNP來表示一個國家真實的經濟實力。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s) 通常被譯成國民生產總值,特指一個國家利用本國的資本創造的生產總值,包括在國外創造的生產總值,但不包括外資和外企在本國創造的GDP。因此這裡的National一詞含有主權的意思在內,被譯為國民。過去在嚴謹的學術著作中,作者會採用GNP為指標來代表一國的經濟實力。當研究一國的經濟發展時還會使用標準貨幣,即以最初的物價所表示的貨幣購買力,來計算GDPGNP和其增長率。這相當於完全去通脹,而不是像各國計算的官方數據那樣,只考慮不包括資產等在內的常用消費品的通脹情況。

今天的GDP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數據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政治化的概念,或者說是一個偽裝成經濟數據的政治數據。就拿全球化來說不過是西方國家靠資本輸出來賺取外國的剩餘價值,以此來拯救本國被高通脹壓垮的製造業和經濟危機。這時外資輸入國的GDP中有很大部分是由外資創造的,而被外資控制的製造業實際上是外資或外資國的製造業,所以外資創造的GDP同時被算作外資國的GNP,用來證明外資國的經濟實力。但為了使被殖民國家甘願被剝削還能在國民面前臉上有光,西方國家就改用GDP來比作國家的經濟實力。讓你被人賣了還得意洋洋地替人數錢。結果GDP很大,凈利潤卻很小以致為負;年年赤字經濟,債台高築,國家被掏空。即便如此,受害國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吞,以GDP為榮,否則還不氣死。

非再生經濟——中國經濟的現有屬性一文中,我指出過改革44年後就算平均物價只上漲了二十倍,GDP的平均年增率不到3%,遠小於之前的社會主義經濟,甚至小於文革十年。市場經濟因其社會總效益低而不如社會主義經濟是個普遍事實。但西方國家有的是辦法顛倒黑白。它們把產值變成消費值,不是直接用產出,而是用1)民眾消費,2)生產投資和政府開支,以及3)外貿順差來計算GDP。這樣一來,GDP成了有價市場交換量的一個量度「GDC」C表示Consumption消費,經濟學中還沒有這個概念)。它不包括社會主義國家按需分配的免費資產和服務所創造的GDP。由於那些按需消費佔民眾消費的大部分,用消費計算的GDP大大低估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同時也誇大了資本經濟的優勢。在商品交易中可以利用層層銷售加碼和交易成本來層層放大GDP。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按照產出來計算GDP,因為有許多消費是無價的或遠低於市場價,因此無法計算在內。

現在GDP通行的統計方法就是累計上述的三個消費方面123),被稱為拉動GDP的三駕馬車。有文章介紹過其它方法,比如按報酬來算,也都是按商品和勞動的市場價值來估算的,同樣只能統計有價市場的經濟活動總量。這種方法並不常用。現在各國公布的GDP包含有通脹的影響,被稱為名義GDP。用名義GDP計算增長率時需要去通脹。這從官方公布的GDPGDP的增長率數據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前面說過在經濟學研究中會用標準貨幣來計算GDP,這樣獲得的GDP在經濟學中稱為真實GDP。真實GDP是完全去通脹的,因此不同於中國人常說的實際GDP。實際GDP只去除了官方公布的通脹率,卻依然包含大量的資產和服務等的通脹水份。

既然GDP並不能表達一個國家真實的經濟實力,而更像是一個政治術語,就應該還其本來的政治面目——GDP更有意義的是用來代表一種殖民指數,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可以把殖民指數或殖民係數定義為:

殖民指數 =GDP- GNP/ GDP

其中GDP指本國資本和外資創造的GDP總量。GNP是上面所說的國民生產總值,由本國資本所創造。於是GDPGNP之差就是外資所創造的GDP。上述殖民指數代表的是外資創造的GDP在總GDP中的比重,當GDPGNP時,外資創造的GDP就大於0。外資創造的GDP越大,指數也越大,所以稱為殖民指數。上式還可寫成

殖民指數 = 1 - GNP / GDP

其中GNP / GDP 代表本國資本所創造的GDP佔總GDP的比重。這個比重越小,殖民指數也越大。

綜上所述,殖民指數是由本國資本和外國資本創造的GDP的相對大小決定的。外資創造的GDP越大,或本國資本創造的GDP越小,殖民指數就越大。當本國的資本不變時,所能創造的GDP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時的總GDP越大,外資創造的GDP佔比也就越大,殖民指數就越高。比如一個國家的投資不變,而引進外資卻增加了,殖民指數就可能增大,或者說就是經濟更加殖民化。這就是為什麼對大量引進外資的國家來說,GDP總量的變化本身就可以暗示殖民程度的變化。為了提高警覺,標題不求精準,意思到了就行了。

有人說引進外資借雞生蛋有什麼不好?不說會喪失經濟主動權之類,借來的雞要你喂,要你鏟屎,下的蛋卻還是人家的。中國人當了飼養員鏟屎官,丟失了資源,毀壞了環境,只掙得有名無實的雞的屁GDP,還欠下一屁股債。別說每年GDP中超過一半都是投資,剩下的一半又是外資的貢獻。將幾十年GDP的真實增長都用來償還政府和民眾的債務都不夠。要恢復原先的按需分配想都別想。這是個地地道道的賠本買賣,靠之前留下的改革紅利來維繫(見過度城市化=減少人口(一))。這樣的虧損率在越來越凜冽的市場環境中,還能支撐多久不能不是個嚴肅的問題。

所以發達國家對資本引入都有嚴格的限制,不想被人說成是賣國求榮。許多流入美國的熱錢只能投放在證券市場被割韭菜,最後空手而歸。美國用以輸出的資本很多來自流入的美元,包括中國的好幾萬億沒有結匯的和外逃的私人資本。這就是美國銀行可以支付高利率的秘密所在。投資新興國家的回報遠高於利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國家的銀行利息甚至高達兩位數。如今美國為了復興製造業歡迎外商投資,即便像台積電那樣有著壟斷技術的廠商都只敢敷衍了事,哪有投資中國大陸那麼痛快。其中的緣由問問官司纏身的中國玻璃大王就知道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17: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