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非再生經濟——中國經濟的現有屬性

作者:mali50  於 2024-12-23 07: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8評論

非再生經濟——中國經濟的現有屬性     馬力

如果真相讓您震驚,別激動——解決的辦法就在眼前

文章稍長,故將各章節的標題列在這裡,便於各位選讀。

、中國1990年代的經濟危機

二、不可再生的經濟

三、經濟不可再生的原因

四、真實GDP的增長率

 1、驗證平均通脹率

 2、測算真實GDP的增長率

五、解決辦法——耦合市場經濟


一、中國1990年代的經濟危機

非再生經濟就是不可再生的經濟。在解釋什麼是不可再生的經濟和其產生的原因之前,先看一個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溫鐵軍教授的視頻,講述了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連續不斷的經濟危機。

中國的經濟改革從1979年末開始主要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最初的十年雖然還沒有實行大範圍的私有化,國有企業已經開始獨立面向市場自負盈虧。國家也不再堅持整體間統籌兼顧的政策,以便挪盈補虧保證部分虧損企業的運作和全民就業,而是任由虧損企業破產倒閉。1989年後西方國家外資撤離,中國經濟開始陷入三大赤字,外匯赤字,財政赤字和金融赤字。1993年中國外匯存底僅剩八十幾億美元,接下來的還本付息卻高達一百二十多億。銀行嚴重透支以致需要挪用存款。翌年赤字銀行向企業貸款引發了惡性通脹,物價指數超過了24。銀行沒錢,政府財政也就缺錢。到1995年國家擴大了土地財政補貼地方政府,一些城市的土地財政占政府開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地方政府又加大向農民徵稅加重了城鄉矛盾。一些地方甚至提前了十年預先徵稅。由於銀行沒錢投資,九十年代中後期四十多萬家國企倒閉,四千多萬職工失業,使民營經濟佔到了中國經濟的大半部分。

中國的私有化改革沒能拯救中國經濟。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發生了通貨緊縮,出口困難和市場過剩,又使幾千萬農民工接著失業。在一連串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中國在改革開放后不久就開啟了赤字經濟,靠國債和預算赤字來維持經濟的運作。這與之前既無內債也無外債,卻仍然可以連續運轉的公有經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溫教授在新中國的《八次危機》一書中也認真總結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幾次危機。但那時的危機只是由政治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暫時的(通常為一年)單純的經濟衰退,不屬於經濟規律作用下的必然事件。而且從來沒有發生過像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樣的全面持久的經濟、金融和財政危機,也沒有全方面地影響國家預算,產業利潤,金融財政以及外貿就業等方面。那種所謂的危機並不典型甚至不能叫危機,只是單純的經濟出軌或失速。那麼改革后的經濟為什麼會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偉大的奇迹?原因在後面會告訴你。

二、不可再生的經濟

自從中國的改革開放取消了福利住房,免費醫療和教育(高中以上)等服務后,中國經濟變成了以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如上所述這一模式很快就在十四億人口的中國遇到了巨大的危機。中國當時不得不通過稅收調整,採用出口退稅政策,開放土地財政,大量發行國債,實行貨幣寬鬆和大興基礎建設,同時以優惠條件大量引進外資等措施,以期增加投資,擴大市場與就業,補充政府財政資金。這種靠補貼,債券,外資和印鈔維持的經濟能緩解一時的危機,但不能實現自身的產銷平衡,還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債務負擔。換句話說這樣的經濟不能靠自身的產銷循環而長期維持,而是一種不可自我複製或自我再生的經濟。一旦政府債務不堪承受或外資撤離,靠政府補貼和其它輔助的非再生經濟就無法持續下去。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和外資都有擴大,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城市就業率也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創造了GDP的高速增長,超過了日本排名世界第二。這就是所謂的黃金十年。然而政府補助和土地財政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大,政府的預算赤字和債務也因此快速增長。說明中國那時的經濟還是沒有產生凈利潤實現自給自足,也仍然不是可再生的經濟。僅僅幾年後,美國的金融危機就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經濟。中國只得釋出好幾萬億,甚至有說四十萬億來救市。但中國的赤字經濟依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依然不是可再生的經濟。

為了改變中國經濟無法自我循環的非再生性質,中國進行了供應側改革。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大興房地產業提高住房供應量。在政策的扶持和媒體的鼓動下,幾億城市人口用六個錢袋和下半輩子的債務造成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泡沫經濟。泡沫經濟迅速推高了物價和企業成本,使中國的外銷產品逐漸失去了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這導致了西方國家將進口供應鏈逐步從中國轉向新興的低緯度國家。由於海外市場的減小和喪失,中國的製造業出現了產能過剩。低效企業的破產增加,失業人口上升。社會總購買力的下降影響了消費和購房。加上房產也同樣過剩,房地產行業也走向衰落。

根據原重慶市長黃奇帆的講話,中國改革開放前對外貿易占經濟活動的總量在百分之十以下。改革開放后外貿經濟占GDP的比重在最高時可達百分之七十。有外貿的經濟並不就是不可再生的經濟。只要經濟在總體上沒有赤字,不依賴政府擴大貨幣增量來維持,不管有沒有外貿甚至外資,都可以是可再生的經濟,簡稱再生經濟。改革開放后,除了最初的幾年,中國經濟就不再能夠長期保持原有的再生能力。

三、經濟不可再生的原因

改革后的中國經濟為什麼會失去再生能力?因為中國經濟在總體上沒能產生足夠的利潤來維持和擴大再生產。其中有如下幾個最主要的原因:

1、改革后出現了大量的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企業追求的是個體效益,而不是整個社會的效益。由於市場和社會的總購買力是有限的,少數企業效益的提高會造成其它不少企業的裁員或破產。大量的失業人口增加了社會負擔也因此降低了社會的總效益。與之前全民就業的經濟相比,社會的總效益是下降的。而那時全民就業的社會主義經濟能夠在沒有內債和外債的情況下自然運轉,因為國民經濟整體上是盈利的。少數企業的虧損造成的損失要小於這些企業的破產帶來的損失和社會負擔,因此是可再生的經濟。

2、在私有化和半私有化的市場經濟中,企業和市場競爭所造成的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還會因失去了企業間的統籌兼顧功能而擴大。私營企業各自為政自負盈虧。一旦有企業出現虧損或流動資金不足時,沒有其它企業會用自己的利潤來救助它。即便是暫時的困難或者是成功在望時,如果借不到錢貸不到款就只能破產倒閉。即便被別的企業併購,也難免會有裁員。這些都進一步擴大了失業隊伍,降低了社會的總效益。

3、生產的無計劃和盲目性,以及大規模的內卷造成的人力和資源的嚴重浪費,也是拉低經濟效益的重要原因。這些內卷不僅出現在出口企業間,也出現在內銷產品的各行各業。從產業到服務業,幾乎無一例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為了擴大城市化加速GDP的迅速增長,除了需要解決已有的失業問題,還需要解決新城市人口的就業問題。在海外市場有限內卷嚴重的情況下,政府只能大量投資基礎建設擴大國內市場。與此同時建房企業爭搶土地大興土木工程,建造了遠超市場需求的商用與民用房地產。最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無數投資灰飛煙滅,留下了難以計數的爛尾樓,並透支了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前景。

4、當勞動者沒有生產資料時,勞動不能直接投資。這時勞動不被當作是一種資本,從而在企業分配中處於不利的地位。私有企業的按資分配使企業主或資本家佔有全部利潤,收入通常遠高於普通工人。工人的購買力跟不上中產階級的消費所需。與此同時,資本家卻可以儲存大量的購買力造成市場積壓。許多被儲存的購買力投向虛擬經濟或流向國外,而不是用於擴大再生產或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結果是普通人因中產消費的能力受限,而不得不減少生育縮小家庭規模,加快了人口老化並造成人口下降、續而減少了社會勞動力。

5、再來說說讓中國引以為傲的引進外資。外資不是簡單的貸款只收取貸款利息,而是一種為了賺取剩餘價值的資本。它們的獲利超過了借貸利息。所獲的利潤為外資所有並轉至國外,而留下的環境污染和設施老化等問題卻要當地政府解決。中國甚至還為外資提供各種稅務減免和低價土地等優惠條件。表面上看外資和外企有助於解決部分失業問題,實際上那些廉價勞力本可為中國創造利潤,卻成了被外資剝削的對象。

如果人民擁有生產資料,勞動可以直接投資。這時國家可以做到全民就業,不需要外企來解決失業問題。西方國家解除了對中國的封鎖后,對外貿易很快就能積累足夠的外匯購買海外資源,也不需要引進外資。這樣的經濟模式才能真正地高速發展,而且是強大的再生經濟體。想一想,如果要結清今天的政府債務和居民債務,再贖回生產資料還給人民,即便把每年的GDP增量都扣除也不夠。可見改革后的高增長不過是透支未來的一場夢。

6、中國過度的外匯儲備也妨礙了國內經濟的再生能力。為了進口能源和其他資源,也為了購買國外技術,中國需要一定的外匯儲備。然而中國將大部分生產資料私有化后,國家幾乎成了一個空殼,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或資本儲存。這時的外匯儲備成了中國國家財富的後盾,而不只是為了滿足貿易所需。於是中國大量的外貿順差被儲存了起來,以防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災難發生。為了擴大外匯儲備,中國又持續實行出口補貼的政策。這使很多企業通過壓低出口價格來爭取自身的利益,損失的卻是國家。這些政府補貼實際上是補貼了國外消費者。最後,很多外匯儲備被用於投資海外的基礎建設。由於基礎建設的回報周期長,很少有獲利能夠回饋國內的產業革新和服務業發展。駐外企業更願意將利潤所得存入外國銀行或投資證券市場。

7、產業的斷崖式升級阻礙了再生經濟的自然過渡。由於外資企業對技術的封鎖和民營企業科研投資的吝嗇,國內大部分企業的盈利靠的是內卷而不是技術優勢。不到不得已時中國企業不願意更新生產線發展新產品。這就使新舊產品和新舊技術得不到平滑的過渡和銜接。在舊產品被逐漸淘汰的過程中,會出現新產品青黃不接的現象,還可能造成生產和銷售總量的斷崖式或斷代式下跌。十多年前中國廣東在缺乏長期技術積累的情況下,行政推行騰籠換鳥技術升級就遭到了失敗,使幾十萬企業被淘汰出局。

四、真實GDP的增長率

1、驗證平均通脹率

前面說改革后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實際上是GDP的高增長——不過是透支未來的一場夢。現在就用數學計算來論證這一點。眾所周知名義GDP中含有物價通脹帶來的水份。在計算GDP的增長率時,需要去除這些水份,因為物價上漲本身就能產生虛假的GDP。因此檢驗官方發布的GDP增長率靠不靠譜,可以首先檢驗所用的通脹率是否合理。通脹的大小是可以感受到的,不像GDP那樣無法感知。如果發現所用的通脹率太不靠譜,所得的GDP的增長率也不可信。

例如中國在計算曆年的GDP增長率時,去通脹所用的通脹率不超過6%。就按每年6%計算,改革開放45年後包括資產和服務在內的平均物價上漲的倍數可按中學生都知道的公式

P / Po = 1 + 0.06^44

來計算。符號^表示乘方。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的平均物價不是各種物價簡單的算術平均,而是加權平均。權重是該商品在市場交易的貨幣量中所佔的比例。用加權平均獲得的平均物價來計算通脹率即是平均通脹率,也更符合實際的通脹情況。如果高通脹的房地產交易所佔的比重最大,它的權重也就最大,對平均物價和平均通脹率的影響也最大。

上面的公式中,P代表現在的平均物價,Po則是45年前(第零年)的平均物價。0.06是每年的平均通脹率6%。用普通手機的計算器可以算出45年後平均物價上漲了只有12.99倍,約為13倍。這大大低於實際情況,說明去通脹時採用的通脹率遠小於實際通脹率,因此嚴重放大了以此計算的實際GDP和其增長率。

除了上述的方法,還可以根據理財時常用的七十二法則來檢驗通脹率是否合理。讀者可以自已用泰勒級數來展開上述公式中的高階多項式,令P / Po = 2再取近似就能獲得七十二法則。假定平均年通脹率是百分之c72 / c 大約是物價增長一倍的年數。比如平均通脹率是6%72 / 6 = 12。物價每12年漲成兩倍。45年中有45 / 12 = 3.7512年。物價總共漲了2^3.75 = 13.45倍。因為72法則簡化近似了前面的計算式,結果比前面的計算稍大一點。

2、測算真實GDP的增長率

不可再生的經濟是經不起風浪的,所以有上述視頻提及的經濟危機。實際情況要嚴重得多。人們之所以從GDP的數據中看不到那些危機,更看不到經濟的不可再生性,是因為這些危機被高通脹掩蓋了。各國官方發布的實際GDP和其增長率表面上是去通脹的,但使用的通脹數據只是常用消費品的平均通脹,不包括幾十年來通脹最快,佔個人開支最大的資產和服務的通脹。前面的例子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此算得的實際GDPGDP的增長率被嚴重高估了,並足以掩蓋真實的經濟衰退。這就需要採用真實的通脹率來去通脹,由此獲得的GDP在經濟學中就叫做真實GDP,真實GDP的增長率才能反映經濟的真實增長速度。

然而困難在於各國並不統計加權平均后的通脹率。只有在一些經濟史研究的著作中,作者採用某年的固定物價定義的標準貨幣來排除真實的通脹,進而計算真實GDP和其增長率。幸運的是,在沒有真實通脹率的數據時,仍然可以測算真實GDP的增長率。現在就來介紹一個計算真實GDP增長率的新方法。讀者自己用手機就可以計算。假設最初的GDPGDPon年後平均物價增長了r可按下面的公式

GDP /r x GDPo) =1 + k^n-1)

算出這n年裡真實GDP的平均年增率k。這裡的GDP / r 表示n年後的真實GDPn = 1時,GDP = GDPo,就是說第一年的GDP就是GDPo

根據中國公布的GDP數據(維基百科,中國曆年的GDP),1979年的GDP2637億美元,n = 44年後的2023年是17.89萬億美元。假定44年後平均物價上漲了30倍,我用舊手機算出的真實GDP的平均年增率k1.916%。如果包括資產和醫療教育等服務在內的平均物價上漲了20倍,降低了通脹率后,真實GDP的平均年增率提高到2.88%,依然小於改革開放前的百分之六以上,更小於官方公布的數據,甚至小於文革十年的平均增長率4%以上。這說明改革開放后的GDP高增長是通過嚴重低估通脹率獲得的,並以此掩蓋了經濟的衰退。再假設44年後平均物價只漲了10倍(很不真實了),真實GDP的年增率也只有4.553%,只與文革十年的平均數相當。許多人會對此結果表示震驚,但仔細想一想就不難理解。有那麼多人失業,還有大量利潤被轉至國外的經濟,怎麼可能比全民就業,又沒有一分錢利潤被國內外資本家變成私產的經濟更高效?

五、解決辦法——耦合市場經濟

人們可以無視上述事實,可以否定它們的權威,但逃不過它們的懲罰。謊言可以掩蓋事實,但無法改變經濟規律。要擺脫中國經濟面臨的困境,首先必須改變中國經濟的非再生屬性,使總體經濟回到盈利狀態。只有可再生的經濟才是一個可以自然成長的生命體。非再生經濟是一種無機物或玩偶,靠外部力量來推動的行屍走肉。不論它的GDP有多大都是虛的,既離不開外部輸血,也隨時會倒下。這種非再生屬性,不是從最近幾年才開始的,也不是從新冠疫情或美國次貸危機后開始的,而是早在改革開放后不久中國進入赤字經濟后就開始了。據說明年2025年中國的預算赤字率將進一步提高到GDP4%。也就是說明年GDP的大約4%是靠財政赤字和印鈔創造的,國家的財政總虧損也是GDP4%。即便明年的GDP增長率真能實現5%的目標,GDP的增長不能說明經濟發展的水平,因為凈利潤仍可能是負的。這樣的一種GDP高增長的經濟,依然會是不可自我再生的輸血經濟。

非再生經濟只是經濟的一種屬性,其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或危機。因此它與經濟危機是一種同義反覆語,而不是經濟危機的深層原因。導致經濟危機或非再生經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經濟的固有矛盾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使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難以在孤立系統中運行,因此離不開海外市場。也因此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程度受到海外市場的限制。當海外市場不足時,資本經濟無法持續獲得足夠的盈利來維持或擴大再生產,成了靠新的投資或國家補貼來維持的非再生經濟。資本經濟的這一固有矛盾對人口大國來說更加危險,因為人口大國的人均海外市場更小。這就是資本經濟中人口大國的天然劣勢原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國的成功經驗不能被大國用作直接參考。它們可以靠幾塊表,幾味葯或一個晶元企業活得風生水起。相對於同樣的生活水平,大國所需要的海外市場可能根本得不到滿足。這是中國,一個人口大國,以前不知道現在要千萬注意的問題。

在西方國家的進口供應鏈逐漸移出中國,同時對中國的新質產品加以制裁的今天,我們很難迅速擴大海外市場,所能做到的只有改變國內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說改變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逐步推行有價與無價市場相耦合的市場經濟。這種耦合市場經濟不一定是國有或公有經濟,也可以是集體性質的私有經濟,如前文所說的工業合作社(見工業合作社)。由於生產資料歸所有社員所有,社員的勞動可以直接投資,成為一種勞動資本。也因此在分配中可以將按資分配與按勞分配統一起來。合作社採用選舉委員會管理的方式,不需要資本家。因此全部利潤屬於全體社員,即可用於分配也可用於擴大再生產。同時有無價市場可以實行剛需物資和服務的按需分配。通過合理分配產能就能避免有價市場的產品或產能過剩,不斷增加按需分配的比重接近理想主義世界。這就有效避免了經濟危機和資源浪費,提高了整體經濟的效益。加上全民就業可以不斷創造經濟增長的新奇迹。

人類社會的生態文明並不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自然發展的。社會變革可以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也可以改變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年青的馬克思強調生產力的主導作用,這是他唯物史觀的基礎。晚年的馬克思則強調相互作用,精神與物質,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相互作用。他意識到生產力的發展即便是基礎,沒有生產關係的相應改革,就不能實現社會制度的根本改進,使新的生產力帶來社會經濟更快的發展,而只是製造一個個富可敵國的資本集團和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西方發達國家的GDP長期保持與人口和通脹相同步的水平雄辯的說明了這一點。當勞動人民獲取了政權和生產資料后,不堅持生產關係的改革而迷信唯生產力論,就會重回原地踏步的資本經濟。這正是中國目前所要警惕和避免的歷史宿命。


註:

根據已經給出的GDP數據,新介紹的GDP增長率的演演算法本身是無可質疑的。現在就來說一說可能引起爭議的部分,這就是n年後物價的平均增長倍數r。僅從國內的物價來說加權平均的物價漲了200倍並不奇怪。改革前三線城市學徒工的月薪從14元起步,第二年16元。三年學徒期結束后又從21元起薪。這些報酬包括了學費,醫院掛號費和房租等。如今新手就業的月薪平均算2000元左右。這樣的薪水是不夠用來買房和看病的。如果按物價上漲了r=100倍算,GDP的年增長率變成負數,即 k = - 0.898%。也就是每年的GDP下降不到0.9%。雖然可以用國家賣地來補貼企業薪酬,以及民眾以透支六個錢包和下半生來提高眼前的生活水平來解釋,但還是缺乏說服力。

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於中國出口商品的物價沒有上漲一百倍,而是約十倍左右,從最初顯著高於國內市場的價格到後來低於國內市場的價格。中國出口商品的貨幣總量開始可能比國內市場多,後來,尤其是房地產和各種服務商業化后,要比國內少。就算佔到一半,而且出口價格沒變,那麼一百倍的平均通脹率可降成五十倍。即便如此,改革43后GDP的年增率是0.712%。總之越想接近實際,算得的增長率就越低。也許事實就是如此。另外投資結果是隨物價同步變化的,因此投資減少,產出也減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mali50 2024-12-23 09:00
歡迎各位對本文,尤其是計算GDP增長率的新方法提出質詢。曾經在外網有過質疑和討論,但仍然未能否定。這是判斷改開后中國經濟是否真正創造了奇迹的關鍵。如果無法否定,我們就應知道中國未來的命運將是什麼。
沉默吧沉默,不在沉默中崛起,就在沉默中滅亡。
回復 皇太極 2024-12-24 00:52
目的或出發點不一樣,GDP的計算方法也不同。尤其一些GDP本來就沒多大意義, 譬如醫生看病費用、律師打官司的費用,就是A口袋的錢到B口袋裡。
對平民老百姓來說,最好的指標是物資生活水平、購買力是否提高了、財產是否增加了。
回復 mali50 2024-12-24 01:24
皇太極: 目的或出發點不一樣,GDP的計算方法也不同。尤其一些GDP本來就沒多大意義, 譬如醫生看病費用、律師打官司的費用,就是A口袋的錢到B口袋裡。
對平民老百姓來說,
GDP說明不了什麼,中國的GDP一半以上是投資。真正有意義的是本國的凈利潤,可以表現在經常帳內。中國長期預算赤字,雖是製造業大國,去除外資的利潤外,自己的凈利潤是負的,即便賣地,政府債還是年年在增大。所以是不可再生的經濟,只能拿GDP壯膽。為破除GDP迷信,還需要說明GDP增長率都是不真實的,更別說沒什麼意義了。中央領導可能都不知道這些,被統計局騙了。這太危險了,等於往火坑裡跳。
回復 Wuming123 2024-12-24 02:14
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看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的收支。什麼GDP之類,都是虛頭八腦,哄鬼的!兩個教授吃狗屎增加GDP就是其中的一個笑話。

十年文革,雖然政治上」務虛「,但是在工業化的速度並不慢。但是由於基礎太差,閉關鎖國,基本上是低水平的打轉。當年遍地開花的小化肥,水泥廠,機械廠都是當年的產物。雖然經濟效果不大理想,但是這些遍布全國的工廠確實為中國培養起來上億的高質量技工!這都為了以後引進的工業項目,引進外資提供了必須的人才。有些白痴不斷的詆毀文革,就是不懂這個道理!

其實對外開放也不是完全的鄧小平的功勞,1973的四三方案就開啟了13個大化肥的引進,成為中國大型重化工現代化的基石。

這三十年的發展,不說別的,就是廢止幾千年來的農業稅,國家收入不再靠農業稅收,這就是功德無量的成就!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當年華國鋒被逼下台的主要罪過,就是洋冒進。標誌項目就花了一百億(人民幣)的寶鋼項目。當年國內外都不看好,就是日本人也在諷刺,中國的談判人員對世界先進技術一無所知,國內許多人在心疼把鋼樁打進海灘。。。回過頭來看,真是因為寶鋼的技術引來,開啟了現在中國鋼鐵工業。反觀,鄧小平被海外華人李政道忽悠了上百億,建設電電子對撞機,結果毛也沒有撞出來,全打了水漂。也正是這個李政道,以為中國培養人才的名義,從中國掐尖 掐走了一大批青年才俊,而這批人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建設美利堅,而不是回國效力,十足的楚才晉用!你說李政道是不是漢奸?
回復 mali50 2024-12-24 02:38
Wuming123: 一個國家的經濟,主要看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的收支。什麼GDP之類,都是虛頭八腦,哄鬼的!兩個教授吃狗屎增加GDP就是其中的一個笑話。

十年文革,雖然
難怪李政道不敢來大陸養老,要不年輕姑娘隨便挑。可惜呀?
中國能開放還是因為尼克松1972年取消了對華封鎖。之前只能與亞非拉做生意,政治上支持還是為了生意。許多人不懂所以說閉關鎖國。其實為了打開國門,毛不惜與蘇聯鬧翻、什麼邊境屯兵珍寶島事件都是仙人跳。尼克松果然上鉤,鞠躬道謝解除封鎖。毛當面嘲諷說喜歡右派,還說要送他很多女人。總統先生很受用,忍痛拒絕。
回復 mali50 2024-12-26 02:45
中國資本媒體在今天的一個視頻
https://youtu.be/d3Oy3NyuEGY?si=W3QrswIxNDMjfMXX
中有一段文字似乎可以用來辯解中國的赤字政策,理由是美國聯邦政府的赤字經濟連續40年,平均赤字率是3.8%,而日本政府45年來的平均赤字率是4.3%。這裡還是忽視了中國的政府赤字與美日皮包政府的赤字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可參考
中美政府債務的本質不同 - mali50的日誌 - 倍可親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280795/article-394550.html
美日政府的預算赤字只是政府稅收與開銷之間的赤字,而不是美日經濟的總體赤字。即便政府破產財政支出困難也不會嚴重影響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而中國政府的赤字包含了經濟運作的赤字。一但破產會導致中國經濟、金融和財政的重大危機。
回復 mali50 2024-12-26 03:14
幾天來沒有評論質疑文中介紹的GDP增長率的新演演算法。事實上演演算法本身是無可質疑的。現在就來說一說可能引起爭議的部分,這就是n年後物價的平均增長倍數r。僅從國內的物價來說加權平均的物價漲了200倍並不奇怪。改革前三線城市學徒工的月薪從14元起步,第二年16元。三年學徒期結束后是從21元起薪。這些報酬包括了學費,醫院掛號費和房租等。如今新手就業的月薪平均在2000元左右。這樣的薪水是不夠用來買房和看病的。如果按物價上漲了r=100倍算,GDP的年增長率變成負數,即 - 0.898%。也就是每年的GDP下降不到0.9%。雖然可以用國家賣地來補貼企業薪酬,以及民眾以透支六個錢包和下半生來提高眼前的生活水平來解釋,但還是缺乏說服力。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於中國出口商品的物價沒有上漲一百倍,而是約十倍左右,從最初顯著高於國內市場的價格到後來低於國內市場的價格。中國出口商品的貨幣總量開始可能比國內市場多,後來尤其是房地產和各種服務商業化后,要比國內少。就算佔到一半,而且出口價格沒變,那麼一百倍的平均通脹率可變成五十倍。這樣的話,改革43后GDP的年增率就是
0.712%。總之越想接近實際,算得的增長率就越低。也許事實就是如此。
回復 mali50 2024-12-28 03:21
文中介紹的是根據已知GDP計算其增長率的新方法,而沒有討論GDP本身的統計方法。有說GDP的統計有不少水分,但業外人士很難了解真相。正好今天又來一個視頻提到中國統計局上修了2023年的名義GDP,原因是對家庭購買的自住房加上了並沒有真正支付的房租。見
https://youtu.be/3xji3YdOGb4?si=zoDfrXtxIVVs4oAS
這樣一來,就增加了不少虛擬的GDP。不知道增加的房租是多少,怎樣計算的。但有個問題:人家在買房時付的首付和以後每月支付的按揭實際上就是一種房租,否則還要買住房幹什麼?再算一次房租不就是重複計算了嗎?據說是學美國。美國做的就一定對嗎?不是說美國正在衰落,東升西降嗎?要學美國衰落嗎?真幽默。同樣的道理,還可以在GDP中加上所有電器傢具汽車衣服等耐用品的租金,不買的話不也要租來用嗎?美國也許明年就要加了,救救中國的GDP吧。其實對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福利住房,免費醫療和教育等加上如今的租費和消費開支要合理得多。
還有一個問題:娶了老婆要不要算租金?你說不要,因為老婆不是剛需,不娶單身也能過。人家說那你就別娶老婆。娶了就是剛需,就得算租金。反正不用你付。愛一次國不行嗎?難道只愛美人不愛江山?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9: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