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大浪淘沙話林彪

作者:leahzhang  於 2012-11-7 08: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38評論

關鍵詞:林彪

大浪淘沙話林彪

嗚呼!風雲之際必有風雲人物也!林彪者,中共之戰功無出其右者也,中共之奸賊無出其右者也,中共之懸案亦無出其右者也!自古帝王將相,盛衰無常,事業功名,盈虛有數,而集英雄、奸賊、懸案於一身者亦不多矣。其本曠代逸才,胸中能負百萬甲兵,橫掃千軍致敵寇膽寒,位至儲君使萬民仰看。及至月黑高飛,大漠折戟,神州瞠目,天下惋嘆,距今已四十年矣。

  章實齋曰「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遽論其文也……論古必須先設身,以是為文德之恕而已爾」(《文史通義·文德》)。此言雖為論文,亦可推之而論人物也。論古人難,論近世人更難,論官之「蓋棺定論」者難上加難。古人之世固難知也,近世之人可知而不易論,而「蓋棺論定」惑於知而不敢論也。林處身之亂世,去今不遠,睹其辭也,造作而多隱本意;觀其行也,靜拙而富藏玄機,奈何部籍高束,官冊深鎖,後世考之殊難。林昔日之惡名,雖日漸平削,無奈太祖難非,神祗未替,後人辨之無由。況乎言及於人之褒貶、辨乎事者,雖辨詳辭切,而信之難矣。而今不揣才陋,惶言謬談,徵引巫史,潛誇圖緯,設身以求平論,推己而及古人,惟冀後世抑尚知鑒焉。嗚呼!一國之興遂用匹夫之才,一朝之隳卒陷高士之喪,而以一時之力欲杜悠悠萬世之口,不亦難哉!
    
  
(一)「業務幹部」
  
  最接近林彪本質的定位會是什麼?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野心家……竊以為,林彪首先是個「業務幹部」,然後才能談別的。「業務幹部」的定義抽象提升一些是「專家」,而林彪是搞打仗的「專家」。打仗是他的事業基礎,沒有戰爭,他什麼也不會是。
  
  有無數當年接觸林的人留下了回憶,從他青年到老年都有點評,而最一致的印象就是林的沉默寡言以及對打仗的專註。如當年林在東北是黨政軍的一把手,但據回憶者言,林只管打仗,別的基本上委託別人管,這很能體現林的風格。「術業有專攻」,自古以來,能在一方領域有超人之成就者,一則其天賦絕卓,二則能心無旁騖。蓋因一個人再聰明,精力畢竟有限,若過於分身分神於旁道,自身所擅之業務必受影響。胡適是大學者,青年卒成一代學宗,但成名之後,社會活動過多,精力不夠,自己的業務就停滯不前了,晚年他想考證《水經注》,收集了很多珍貴的資料,最終還是流產,可見這「專攻」二字的至要。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一位學者取得一些成績后,被提拔為領導,管理的工作多了,業務卻逐漸荒廢,現在不也常有這樣的現象嗎?而林彪卻避免了這一現象,這是因為他一生都在打仗----解放前是真打,而解放後由於國際環境的惡劣要準備打,使他幾乎沒有脫離業務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性格,能自覺自願地投入到業務中,不願改弦更張。
  
  林彪的性格天下皆知:內向而沉穩,好靜而寡言,有城府,含心計,不善交際更不愛交際,不喜俗物更懶於周旋。具體而言,一是他不善於和別人說客套話,缺乏親和力。吳法憲說「見林,除了工作,沒什麼別的話」,邱會作則說林偶爾開個玩笑是「難得的調侃」,這是他的親信,尚且如此,遑論他人?陳士榘說,林彪這個人不愛交朋友,雖然陳很早就認識林彪,甚至林擔任115師師長時,陳還擔任過他的參謀長,但是解放后林從來沒有找過陳敘舊談心,在軍隊會議上偶爾見到也沒有交流(陳士榘之子的口述回憶)。陳不是林派系內的人,說林彪這個特點應該比較公道。
  
  二是不會拉關係,不懂利益交換。在延安時,因為物資緊張,老婆葉群讓他給小孩搞點奶粉,並說比你小的官都能搞到,而林卻忿忿地回答:我就是不能。這既有林清介的一面,也有因性格導致的不愛「求人」的孤僻。放到現在,他會是個清官----當然首先他得能當上。
  
  三,若論純粹的組織管理才幹,林並不十分出色。這條會有許多人質疑筆者: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元帥,怎麼能不會組織管理?然而管理組織才幹,有不少內容是針對人的工作,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很重要,而林彪在這方面的確平平。「文革」中曾有這樣一件事:廣州軍區司令丁盛是林四野的老部下,戰爭時名氣就很大,但林在文革時才認識丁本人,更匪夷所思的是,林見面以後在一次布置任務時又認錯了丁(《丁盛口述回憶錄》),這對於周恩來是不可想象的事,僅從「記人」這個本事,也可以看出林與周實有霄壤之別。即使林是在戰爭時期,這種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也多半推給政委去做,他自知不擅此道。而他的威望完全是建立在「業務能力」超人之上的,他並不需要過於在人情籠絡上下功夫,部下對他的感覺,就像一個教書匠當然要服從學校領導,但更崇拜學術大師。
  
  四是除了自己的「業務」,幾乎不問世事,處理日常生活的水平極低。過去流傳著「林彪不識人民幣」的故事,這個應該是真的,吳法憲的地位比林差得很遠,他出了監獄也要感嘆「自己長期過集體生活,什麼活都不會幹,燒開水都要學」,林彪肯定比他更誇張。
  
  最後還要說一下,上述林的性格特徵因他的受傷被放大了,他的神經系統被破壞,生活習慣更與常人不同,人也變得更加難以交往了。
  
  在講究人情的中國社會裡,林彪這種性格是容易被邊緣化的。如果他生在現在的和平時期,或許一樣能考上軍校,但在部隊極有可能是第一批被「轉業」的軍官,有再大的才也沒地施展去。所以,「時勢造英雄」這句話比較靠譜,有一定的環境,各種才能的人才會冒出來,如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諧社會,出頭的只能是善於琢磨和擺弄人情的,永遠輪不到林總這樣的人。
  
  然而這個「業務幹部」與人打交道能力差些,但水平可不低。林彪平日沉默寡言,不會客套,但對著幾千人作報告卻滔滔不絕,講話邏輯性強,車軲轆似的廢話極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從不念稿子,只是「拉條子」列提綱,這種本事,如今的那些精通「人情」幹部又有幾人能做到?(與林相似的還有鄧小平、劉少奇,都是平時很嚴肅、話不多的人,但一到正式場合就氣吞萬里)我想,後來的人質疑林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恐怕有一大原因是這種反差:一個平時不愛說話的病夫,怎麼一到會場上就這麼能說?
  
  他遇事極沉穩,每臨大事有靜氣。在東北時,他的警衛員在屋裡擦槍走火,子彈破窗而出,而在屋外散步的林居然無所表示。1970年在廬山上,毛對他的集團開始發難,涉及到林的老婆、親信,而林始終淡定自若(邱會作語),看不出有任何異常。這既是性格所然,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他看似不通事務,但頭腦和政治嗅覺比黨內的絕大多數人都要靈敏,看問題常常一針見血。比如對毛澤東的認識,他和周恩來是最深刻的。實際上他對毛的「韜光養晦」和「步步緊跟」是很高明的處世之道,只是他後來成了「接班人」,沒有政治緩衝的餘地,最後不得不被搞下去。他對人情世故也很明白,但在這方面他更願意當個觀察者,而非參與者,周旋人情要花許多精力,要說違心話做違心事,或許他認為即使真要「違心」,用在這裡也不划算。而他一旦想去處理一件事,從來都是「很快找出問題,很快處理問題」(李作鵬語),與下屬談話言簡意賅、有的放矢,其效果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政治工作者。
  
  當然,他的水平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的努力。李作鵬回憶林彪在東北,平日里是「手不釋卷」,利用一切空閑時間讀書,好學勤思才是水平的根源。解放初的十年,他賦閑養病,期間更是讀書無算。他的講話無論內容如何,大都能引經據典,如他在1970年的廬山會議上談「文革」,能從「文藝復興」角度來梳理歷史,以當時中共幹部的知識結構,這是不多見的。話說回來,一個幹部如果滿腦子都是人情世故的算計,又會有什麼時間去讀書呢?而其水平又能高在哪裡呢?
  
  但林彪這種有意或無意地避世的性格,最終還是給他帶來了麻煩。畢竟他不是一介草民,是元帥,是毛澤東最信得過的人之一,他不可能不和政局發生關係,也不可能不去應付那些他討厭的人事。於是,他委託給他的老婆----一位口才很好又極善應酬的女人,讓她去與外界周旋,並處理一些家庭瑣事。在某些方面,女人是天生的交際者,林似乎很認同這點。1962年,林彪的父親林明卿在北京去世,由葉群主理喪事,事畢,林對親朋好友大致說了這樣的話「這個家如果不是葉群,還不知會怎樣」,言下之意,自己不善應酬和操辦雜事的弱點,葉群得以很好的彌補。隨著林政治地位的升高,葉群的作用越來越大,成了他的「參謀長」。但葉群畢竟是個女人,缺乏林彪那種對大局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如果林立果「反毛」的行動是確實的,那麼從現在公布的史料,葉群事先是比林彪知道的多的,而在這樣重要的問題上,葉沒有提前和林通氣,或者她對信息有所保留,最終導致「九一三」全家的倉促出走,這是林當初所意料不到的。
  
  我們不知道在「叛逃」飛機上的林彪會深思什麼,是檢討自己的性格?還是反思自己一生從事的「業務」?他的本色是個「業務幹部」,「業務」是他名望的基石,也是他性情的歸宿。即使他真要搞政變,他的「業務」也會派上用場。而在這事關家族存亡的關頭,他的「業務」卻無用武之地,卒為妻兒所累。可惜在那一夜,他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沉思了,溫都爾汗地面的烈火向他涌過來,瞬時,他的生命與「業務」皆化為灰燼,而騰起在戈壁上空的煙霧似乎至今仍未散盡……

(二)「整人之道」
  
  一部毛澤東主導時期的中共史,半部對外革命史,半部內部整人史。林彪是毛時代的核心之一,自然不會幹凈,整過人,也挨過整。但由於林的崇高地位,歷史上基本是他整別人,政治生涯中唯一的挨整,不意竟成了「絕命散」,永無翻身的機會,這大概是老天和他開玩笑吧!
  
  整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動出擊衝鋒陷陣,一種是被動迎合而不免落井下石。毛時代的高級幹部,幾乎沒有人能逃脫這兩種方式的檢驗。如果說一個人還不錯,「不整人」,那不過是褒獎他「不主動整人」,如中共的「聖賢」周恩來就是如此,但周公也要迎合一切整人的結果,在此政治文化之下,不止是個表態的問題,更是「保身」的問題,朱德那種資格,不過是在批彭德懷錶露同情,自此被打入另冊,旁人又何足道哉!既是被動表態,那麼態度之緩疾,言辭之深淺,絕非當事者所能把握。緩之則整人者怒,疾之則被整者怨,深則似落井下石,淺又近隔靴搔癢。對於被整者,「事先沒想到、事後再算賬」自是常情,而一旦自己翻了身,對手又倒了台,那誰不借現有的地位去「痛打落水狗」?總之,胡適說「大陸是沒有不說話權利的制度」,所以如果以這種「被動表態」來論那一代人的政治品質,周公尚如此,又何以苛求一個林彪?
  
  然而林彪與周公還是不同的,是有些「主動」的帳。在黨史中,至少有三個大人物的挨整與之有關---陳光、羅瑞卿和楊成武----即便他是不是「始作俑者」尚有爭論,至少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陳光是建國初即被整肅,羅是「文革」前,楊是「文革」中。陳性情激烈,早早自殺,影響不大,而羅和楊後來都翻了身,不乏對林的怨言,一定程度也迎合了官方對林彪的歷史定位。
  
  稍加分析,發現陳、羅、楊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是林彪的老部下,「雙一」(一方面軍、一軍團)出身,與林私人感情甚篤。陳光一軍團的老人,據他自己說,在蘇區時還救過林的命,長征時一直是林手下最得力的部隊紅二師的師長;羅和林的關係更深,紅軍時期就經常一起騎著馬形影不離,彭德懷倒台後,他當總參謀長是林親自點將;楊成武用邱會作的話來說是「不折不扣的林派大將」,「為團結和穩定林彪這個山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邱會作回憶錄》)。而林彪是個重「山頭「的人,用人是非「雙一」而不用,平時不整人則已,但一整即拿自己的股肱開刀,的確是有些奇怪。
  
  林之所以整肅自己人,恐怕與他的價值觀有關。在林的處世之道,舊道德對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林不善言辭,不習應酬,但卻看重朋友間的情誼,頗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尤其重視患難之交。劉亞樓是他最信得過的人,抗戰初,劉將赴蘇聯,林送他一封信,裡面有「共患難的朋友林彪」之語(《吳法憲回憶錄》);王秉璋「文革」時挨整,林要去救他,葉群阻攔,林生氣地說「我們是戰友,我受傷時是他救的我」(《邱會作回憶錄》)。這些事情吳、邱沒理由杜撰,是可信的,由此可見林彪的交友之道。而在這種價值觀的支配下,林對背信棄義無疑是反感的,尤其是朋友間的背叛。而陳光、羅瑞卿、楊成武在此點上不約而同地犯了林的忌諱。陳和林的疏離是在中共剛剛進入東北時,在林最需要他支持時,扣住電台不給,這導致林在後來戰爭中將之打入冷宮;羅是在林生病期間,疏遠之,並親近主持軍委工作的賀龍;楊是在文革中「腳踏兩隻船」,親近林所討厭的江青。或許陳、羅、楊皆認為是林誤會他們,以人際關係的複雜,或許真有誤會,但在關鍵時期,他們並沒有表現出對林的絕對忠誠,被掃地出門也是必然的了。類似的還有鄧華,也是「雙一」的,大概是去了趟朝鮮,和彭德懷太近了,後來林也不再為他說話。而譚政是個例外,他從總政主任位上被趕下來,倒沒有直接得罪林彪的證據,是林不滿意他的能力的因素更多還是別的原因呢?有待於更清晰的史料來解釋。而鄧和譚被整,林後來參與的力度不大,比不了陳、羅、楊的影響力。
  
  對彭德懷與賀龍則是另一個問題了,他們的地位是不亞於林的,林沒有絕對的權力去整,只能起輔助作用。現在說「廬山會議」上整彭德懷,林的發言(說彭有野心)為其定了調子的,其實也不盡然,當時林是毛澤東請來的「救兵」(類似的救兵還有第二次廬山會議的黃永勝上山),發言肯定貫徹了毛的意圖,而當毛提出「會理事件」時,林居然為彭澄清,承認是自己的事,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彭實際上也明白林彪的發言是毛的意思,後來也從未埋怨過林,反而對會理的事充滿感激,「九一三」傳達到彭時,他還認為林是被陷害的。賀是另一山頭的「頭領」,歷史上和林彪關係平平,據說兩個人的老婆在延安時還有矛盾。但真正產生矛盾還是「文革」前林生病、賀龍代理主持軍委工作時,頗有藉機擴張自己勢力的行為。賀與林是截然不同的人,賀的「打仗業務」能力平平,但他是「鬍子」出身,性格開朗,善交往,重義氣,能用與林相反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勢力。羅瑞卿出事以後,賀的地位下降不少,但擁有他該有的體面。「文革」時他的倒台,不能說林沒有責任,林肯定是向毛澤東報告過賀的一些情況,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林要置其於死地。林在「文革」時看似很風光,其實權力有限,毛澤東的猜忌心理讓他如履薄冰,不敢有所作為。他和陶鑄那麼深的關係,陶倒台時寫信求救,他見信只能「默默無語」(張雲生、張叢《文革期間我給林彪當秘書》)。在那種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環境下,想做點讓別人日後「感恩「式的投機買賣,也的確不容易啊!
  
  總之,林的交友之道談不上虛偽,不會和人客氣應酬,也不善於拉幫結派。他在意「山頭」,也經營「山頭」。但由於受性格和身體狀況的限制,他的精力大多用在保護自己的「山頭」不受侵削上,「文革」時,他對忠於他的親信的保護還是不遺餘力的,但如果蕭牆內生變,令他有辜負的感覺,他也毫不留情去「清理門戶」。而對於其它「山頭」的人,他無從關心,恐怕也無精力關心,這使他失去了不少籠絡人心的機會,而在他倒台之後,那些沒受過他關照的人回到台上並成為大多數時,對他的評價自然不善。他對「文革」中一些倒台的元老也顯得很冷漠,其實在那種環境下,倒霉的元老們或能理解他的一些迎合領袖意圖的表態,但總會對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副統帥有所期望,至少期望他關心、甚至改善一下倒台後的生活處境。但林始終無所作為,也難怪他出事後許多元老都幸災樂禍,
  
  他不是性情寬厚那種人,古人云「性深阻有若城府,多不能寬綽以容納」,這恐怕是由他性格決定的。依旁人看來,像陳光、羅瑞卿、楊成武等和他有多年情誼的人,即使一時得罪他,也不至於徹底絕交,連改正的機會都不給人家。而且像羅在「文革」受大罪時,林是有能力使之好受一些的,但他始終沒有干涉,這是他刻薄的一面。
  
  他也未必是落井下石的小人,在歷次政治鬥爭的表態中,他的調子比那些後來定義的「老一輩的革命家」並不為高,只是由於他與毛澤東的特殊關係,由於他是個平時不愛言談的病夫,一出場自然是「語驚四座」。更多時候,他是奉命行事,如對朱德,公開場合為貫徹毛的意圖近似羞辱,而私下則年年上門拜訪這位失勢的老長官,一直持續到他「叛逃」前夕,這也算是一種對「患難見真情」的身體力行吧。
  
  但他註定是不能幹凈的,這是因為在那種的政治文化中,「整人」是鬥爭哲學,更是生存哲學,當你涉獵其中,就不可能置身於外。而青史無情,任何一個時代的公德淪喪,就不可能私德無暇。

(三)「忠與不忠」
  
  毛澤東的待人之道,也頗有「患難見真情」的意思。看他晚年對黨外章士釗的投桃報李,對鄧小平的網開一面,都是這種情結的流露。章有解厄之濟,鄧有患難之情,而林彪對毛在困境時的支持,更遠過於此二人。毛澤東平生有兩大挫折,一是江西蘇區的挨整,二是長征時與張國燾的分裂,林都鼎力關懷並支持,因此毛一向將林視為親信中的親信,兩人的關係在中共黨內是人盡皆知的「特殊關係」。林彪對毛的忠誠是無疑,最後二人的分裂可謂石破驚天。由此也衍生出對林最負面的評價:一是出事前林的忠誠表達方式過於露骨,像個阿諛的小人,且有藉此「向上爬」的味道;二是如果毛治國算是倒行逆施,那麼林頗有「助紂為虐」之嫌;三是未能忠於到底,「叛逃」導致林以前的所為過於虛偽,人品頗受質疑。今天,該怎樣看待這些問題呢?
  
  專制的文化,具體到上下級的關係上是一種效忠的文化,沒有人能特立獨行;而專制又是一種除了皇帝而人人自危的文化,首先要保全自己,然後才能談別的。如果一個領導很信任你,有時比不信任你更麻煩。因為不信任你至少可以靠邊站,和他「不過事」,想得罪都沒有機會;但信任就意味著你必須去迎合他,如果不迎合就是「辜負」的問題,很有可能和「背叛」聯繫上,這就是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道理。在這種環境下,想要幹事業,首先不能讓上面懷疑自己的忠誠,否則什麼也幹不了。彭德懷倒台後,林出山主管軍隊,毛的用意很明顯---把軍隊交給一個最可靠的人,不許別人染指。在這個前提下,林無論是出於個人情感還是政治責任,都必須滿足毛這個要求,滿足不了他就是第二個彭德懷。而彭的下場歷歷在目,要說資歷與功勞,彭德懷不比林彪差哪去,但一封信的事就可以讓他身敗名裂,「伴君如伴虎」,哪個不曉得?既然毛是好大喜功,那只有投其所好,既然毛滿腹狐疑,那隻能無限奉承,除非你不幹這個活。而gcd的文化,又豈是一個想不幹就不幹所能容的?
  
  拍馬屁也有兩種,一種是不計後果地拍,另一種是利用「拍」可以做事,至少在治軍上,林是后一種。後人極力批評林在軍隊「突出政治」的舉措,導致神化了毛澤東,最終成就了「文革」。竊以為,這個問題應該客觀地看。論及古今中外,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最應該具備什麼?武器固然重要,而「為何而戰」同樣重要,尤其是對於一些裝備不太好的軍隊,信仰和精神力就顯得更重要了。二戰的日軍如此彪悍頑強,最重要的是他們信奉「天皇」到了迷信的地步。林彪經歷過抗戰,了解日軍的作風,又在蘇聯呆過,見過蘇軍「為斯大林而戰」的狂熱,而當時的中國對外四面樹敵,內部民不聊生,科技與生產水平和美蘇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如果要禦敵,或讓敵人知難而退,不靠那種類似「武士道」的精神靠什麼?既然要提倡精神,不靠神化毛澤東思想靠什麼?既能提高部隊的精神力,又能討好毛澤東,使之放心,可謂一箭雙鵰,他林彪為什麼搞?實際上,在林彪主管軍隊期間,解放軍的戰鬥力並未因「突出政治」而削弱,1962年的中印邊境之戰是被公認為建國以來打得最漂亮的戰爭,這裡面肯定有林的功勞。
  
  但無論林出於何處目的,過於神化毛澤東的後果是嚴重的,是要被歷史譴責的,誰叫毛製造出了中國歷史的最大災難?但這種譴責只能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縱向地評價,而橫向則無從比較。最先神化毛的是少奇同志,對毛始終亦步亦趨的是周總理,在這個集體里,每個人都要為提高地位或保全自己去討好毛,無非是各人表達的方式不同,而獲得的收穫也不同。當彭德懷為民請願而遭厄運之時,所有的革命家們都在落井下石以討好領袖,卻沒人真正關心路有餓殍;而在三年後的「七千人大會」上,再表現出的良心無疑太晚了,也難怪毛不屑一顧。
  
  「忠與不忠」到了毛的晚年已經失去了意義。林的真正悲劇在於他面對的不是一個正常人,而是一個因對權力的壟斷而心理不太健全的dc者。這類人的通病,越是大權獨攬,越擔心失去,從而不信任任何人,古今中外無不如此。尤其是到了晚年,雄才大略反而會產生副作用,生理的衰退更加導致對喪失權力的恐懼,中國歷史上最雄才大略的皇帝---漢武帝、唐太宗、康熙都不約而同地廢掉過接班人,林彪的出事是早晚的問題。但更悲劇的是林大概是看出了這個規律,但又無能為力。他是讀了不少書的人,自然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也深諳「侍君不易」,所以解放后稱病不出,是打算「潛而勿用」的。不得以出山之後,已是騎虎難下之勢,一方面要謹小慎微的服從,以打消毛的疑慮,另一方面則要步步緊跟,「搞不過你,就和你同流合污」,讓你即便想翻臉,也要考慮成本。我們必須承認,從「保身」的角度出發,未必有比林更高明的方法。但這種「保身」的成本自己也要支付,那就是歷史的評判。東晉的陸喜談在極端專制下國士的分品,第五等(最下等)是「溫恭修慎,不為諂者」,林「溫恭修慎」是夠了,但「不為諂者」差得太多。即使從「沒有不說話的權利」的角度來辯護,其實諛辭也可以說得少一些,後人的詬病也會輕一些。
  
  然而,他也未必是高華先生所批評的「喪失了愛國軍人立場」的民族敗類。「內戰英雄」的問題姑且不論,他在中共「九大」時流露出「結束文革、搞經濟建設」的觀點,在廬山上,親自對毛所寵信的江青集團發出挑戰,僅用「爭權奪利」來解釋這一切是不公允的。同樣是接班人,其實他同劉少奇差不多,都是順從了多年後,最終無法忍受毛的治國方法。他們的結局是相同的,都最終被自己曾極力效忠過的主人搞得粉身碎骨;而他們的結局又不同,一個已被重新請回了神龕,一個仍未揭下那個特定時代的替罪標籤。

(四)「性格悲劇」
  
  關於林彪的倒台,官方的說法是「個人野心膨脹」,現在看來說服力不夠,客觀些的說法是源於「與毛澤東對文革看法產生分裂」,而個人的看法是性格的問題。
  
  不錯,毛澤東對林彪的懷疑起於中共「九大」的政治報告,還有以林為主的軍隊勢力在黨內的膨脹,但僅憑這兩點還不足以廢掉林的政治生命,與林長期的合作關係、黨內外輿論的投鼠忌器,都會使毛在處理林的問題慎而慎之。即使真要拿掉林,未必非要像劉少奇那樣置其於死地,打入冷宮足矣,毛能容鄧小平,為何不能容一林彪?毛在「九屆二中全會」上為「國家主席」問題向林發難,未必是洞察到林的「野心」。毛固然有了消弱或剪除林彪「黨羽」的決心,但對於林個人而言,他還要觀察林的態度再做決定。或許他是藉此機會向林表明,只有他毛澤東才是一言九鼎的權威,只有他才能讓任何人「貴之」或「賤之」,你「永遠健康」的林彪我想打倒也能打倒。直到他一年後的「南巡」前,他也沒有置林彪於死地的決心,畢竟此事影響太大。毛的舉動更多地是在展示威望的同時,等待林的徹底臣服。那是毛所期待的古代政治那種「雷霆雨露,皆是春風」式的臣服,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臣服,嫁接到中共文化,就是讓林彪學會周恩來擅長的那種不停地檢討自己的乖巧,或許還有鄧小平那種「遠謫在外,而心在朝闕」的順從。但林彪始終沒有滿足毛的期望,最終激化了矛盾,這是因為他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用在林身上真是再確切不過了。
  
  通常而言,性格內向的人一般都內心世界豐富,較難受外界的影響,常常會認死理,不通融,而林彪無疑是這樣的人。林性格孤僻,而此類人一旦身負絕技,又常常將「孤僻」轉化為「孤傲」。林在黨內「自視甚高」(吳法憲語),難得對人青眼有加,身體不好和不善交際,成了他孤傲性情的最好掩護。他與歷史上的韓信相似,才能和功績使之有資格睥睨當世,而一旦有所挫折,他絕對是「羞與絳、灌等列」的。九屆二中全會以後,林無疑是「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從遠的說,他自認為對毛澤東的忠誠是經得起考驗的,歷史上幾次在毛逆勢之時挺身支持,是符合他「板蕩識忠臣」的做人原則的;從近的說,廬山上的發言,之前他曾徵求過毛的意見,毛首肯,他才談,不想反遭清算,無論如何他是不服氣的。他了解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性格,為此多年謹小慎微;而在另一方面,他對與毛的「特殊關係」抱有期望,這使他覺得毛那種反覆無常的性格或許對他有一定的例外。然而下廬山之後,面對毛的咄咄逼人,他才發現自己是一廂情願。
  
  巨大的失望與失落激發了林彪孤傲的個性,從後來近一年的情況來看,總體上他是以沉默來對抗毛的壓力,邱會作的回憶錄里曾經很鮮明地揭示了林當時的態度。事情的背景是邱等幾員大將為了緩和林毛之間的矛盾,建議林向毛作檢討,而林的回復值得玩味:
  
  「第一,自我批評是我黨的正常生活,只要有缺點、有錯誤就應該批評,但對廬山問題我沒有什麼可自責的,全會開幕的講話,毛主席是同意的,講話的要點他是同意的;第二,他們妄想要從我們的自我批評中得到什麼,這是不可能的,在廬山興師動眾了幾天,還不是就得到了「天才論」和設「國家主席」這兩個問題,前者是老掉牙的問題,我是提過天才論的觀點,難道我連要提個人觀點的權利都沒有了?第三,廬山問題不是自我批評可以了結的問題。」(《邱作會回憶錄》)
  
  據邱作會言,這是葉群傳達給他們的,時間大約在下廬山後不久。儘管缺乏其他資料的證明,但從林廬山會議后的舉措,這條史料還是可信的。從林的這個態度,我們可以看到林彪因為「孤傲」性情發作,情緒化多了起來。第一,既然你林彪了解毛澤東的性格,那麼對於毛反覆無常的政治手腕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又何從談起「我應該自責或是不自責」?第二,面對毛這樣獨裁者,還有必要提什麼「個人觀點的表達權利」嗎?如果要是有這個權利,那彭德懷、劉少奇情何以堪?第三,既然明白「廬山會議不是自我批評所能了結」,那是悟出了毛削其兵權乃至換馬的意圖,既如此,又何必用上兩條表明自己的無辜?
  
  林的革命生涯是很順的,在黨內,由於他是「打仗專家」,誰上台都要用他,他沉默寡言不善交際的作風,對誰也談不上威脅,因此在歷次黨內鬥爭中他都毫髮無損,相對乾淨的歷史成為口碑極好的人。他的清白不容玷污,他的性格接受不了羞辱,儘管他對黃、吳、李、邱說「大不了做第二個彭德懷」,但實際上他不可能去做彭德懷。他是個精於算計的軍事家,一定權衡過反抗毛的成本,他會發現,實際上他並沒有可以真正依靠的親信和軍事力量,對於毛澤東神一樣的政治地位,任何揭竿而起的反抗都是以卵擊石。因此,與其親手打破自己一手塑造的「毛神」,不如以靜制動,等待毛的處理。他賭毛在「一損俱損」的壓力下會放他一馬,或許也期望毛會因「念舊」而改變初衷。由於有所期望,在1970到1971年的一年中,期間他也有所動搖,釋放過一些和解的信號,如他曾在與毛有限的見面機會時,含蓄地表達了自我批評的意思。但他失望了,而每一次失望更激發了他孤傲的個性,就像夫妻吵架,有理的一方表示服軟后沒有得到對方的理解,反而會更加暴怒,而林也步入這種情緒的循環,反而以更賭氣的方式來對抗。只是他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他忘記了他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利益,更有家族的利益,他可以憑資格、憑交情去與毛冷戰,可以「以靜制動」地將毛的軍,但他的家人不一定能忍,尤其是他年輕氣盛又野心勃勃的兒子---林立果。
  
  現在還很難說林立果的「政變」程度到底有多深,但林彪事先的不知情是極有可能的。唐代武則天死後,韋后弄權,危及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玄宗)為此發動宮廷政變,在發動之前,有人勸李隆基與父親通個氣,李隆基說「請而從,是王與危事;不從,則吾計失也」。林立果不妨也會有這種心態:如果與林彪挑明,讓他參加風險太大,不參加,就會阻止自己的行動,所以不告訴他最好。或許,林立果也盼望行動成功后,林彪會像李旦那樣讚許自己「賴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難」吧!父子倆都有一種說不清的「英雄情結」,逆來順受的本領都不高。只是,兒子的閱歷和心思縝密遠不及父親,最終壞了大事。其實只要你不搞什麼政變,和毛澤東耗著,即使被廢黜,也不至於家破人亡啊!如果幸運的話,能熬到毛死後,又誰敢說林元帥不能來個東山再起呢?又誰敢說他不能「撥亂反正」呢?

(五)「若不身死」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至今撲朔迷離,最大的懸案是林彪到底為什麼逃走的?有一種解釋是林立果自作主張,「反毛」不成,反而露出馬腳,只能向林彪攤牌,告訴他家族株連難免,不可坐以待斃,林只有攜家一跑了之。畢竟朝鮮、越南黨內鬥爭失敗的老革命家也往中國跑過,而林在蘇聯住過很長時間,更了解另一個被毛澤東逼跑到蘇聯的政敵---王明,蘇聯人養著他,還能寫回憶錄,下場比彭德懷強萬倍。
  
  如果林彪不跑呢?當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我們可以饒有情趣地分析一番,因為林當時不是沒有別的選擇。
  
  如果林彪不跑,從最壞的方面想,如果毛了解到林立果確實有暗殺的行動,即使林自己確實不知道,又有「大義滅親」的表示,那麼「彭德懷第二」肯定是跑不了的。因為林無法證明自己與之沒關係。當年陸定一的老婆寫匿名信攻擊林彪,事發后,陸說不知道,而林彪在中央會上破口大罵「你們夫妻天天一塊睡覺,你能不知道?」毛澤東一樣可以這樣反駁林彪,而以毛主席深厚的語言素養,肯定會比林罵得更深刻、更意味深長。什麼是黨內政治鬥爭?就是你倒霉時為你分辨的人不會多,但靠落井下石以證明自己清白的人極多,對此林彪不必抱幻想。而林的身體又不好,絕對活不過彭德懷。理想的結局是選擇自殺,符合他「孤傲」的性格,儘管自殺也會是「反革命」,但至少可以少受些苦頭。
  
  如果林彪不跑,林立果的事情又不像後來公布的那麼嚴重,而毛從兩個人那種情緒對抗中冷靜下來,開始回憶起林在歷史上的功績。但林「靠邊站」是肯定的,現成的例子有朱德、陳雲。當然,對老百姓要有個交代,官方發表一個「林彪同志因身體問題辭去某某職」的聲明足矣,政治上不會有過多的動蕩。毛若對他嚴重一些,也可以實施「小平式」的流放,將林放到外地的一個小工廠,林也可以就此踏出「林彪小道」。這就像如放風箏,線在毛主席手裡,收還是放,取決於政治形勢的需要。
  
  如果林彪不跑,而他的身體又能撐到毛去世后,那麼即使他是個「靠邊站」的過氣人物,在新時期也一定會發生作用。陳雲能,他為什麼不能?他是反江青集團才下台的嘛!他若活著,華國鋒就不會找葉劍英去商量解決「四人幫」,用「林彪」這牌子多硬?而他在軍隊的影響力遠不是小平所能比的,他的年齡又遠比葉、徐、聶三帥年輕,甚至小平同志能不能成為「二代」會有懸念。
  
  如果林彪不跑,又幸運地成為第二代的「核心」,那麼「撥亂反正」與「改革開放」一樣會進行下去,因為歷史既到了這一步,換誰都要順著走下去。就林個人而言,早在1969年的「九大」就流露出結束「文革」搞經濟建設的思想,近年的史料也披露,林在世時並不反對中美和解。而他對老幹部的感情也不比別的革命家淺,從他在「文革」中接見張霖之的家屬的事(《邱回憶錄》),就可以看出他對老幹部的態度了。那麼對毛澤東呢?他是相信中國政治「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的人,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毛澤東的真實態度,如果他一旦得勢,否定毛的那一套是肯定的。但出於他所信奉的舊道德,他會對毛留有餘地,實際上他在世就說過,自己若真上了台,就讓江青當「宋慶齡」,不許她干涉政治(見《心靈的對話》程光),如此說來,江青若是等到林彪來執政,還算是件幸運的事。然而「天才」的林立果是個麻煩,搞不好中國成了朝鮮,總感覺林的封建意識遠超過共產主義。不過國門一旦真向外開放了,外面的信息湧進來,政治強人也不能想怎樣就怎樣。退一步講,就算有了「林二世」,別忘了林公子在「文革」那樣封閉的時代,居然能搞出反個人崇拜、反zhanzhi的「五七一工程」,一下子啟蒙了無數中國人的思想,思想覺悟可不是那朝鮮胖子可比的,他若真接了班,誰知道會不會是另一個蔣經國呢?

(六)「軍人之哀」
  
  歷史沒有如果,林彪畢竟是跑了,並成為清算那個時代罪惡的靶子。「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放在當時的環境下,跑,卻是下下策。也許毛澤東不會有任何仁慈的可能,但林彪身為一名職業軍人,軍人所特有的榮譽、形象和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沒有在「九一三事件」中體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其一大的悲劇。二戰前,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軍官發動犯上的「二二六兵變」,失敗后發動者無一逃走,等待死刑;二戰中,德國的反戰軍官集團刺殺希特勒,失敗后,參與的高級將領不是自殺就是等待處決,也沒有人跑;即便是張學良,「西安事變」后也知道自己要「送蔣」去承擔責任。而林的一跑,連累了幾十萬部下受整肅,「四野」從此在軍內一蹶不振,甚至連部隊史寫起來都費勁,這不是下下策又是什麼?(按:關於林彪的逃跑目前還有爭議,有被欺騙脅迫之說,有出國境后又想回來之說,或許他在飛機上改變了主意,但由於墜機「黑匣子」又沒有公布,所以暫且認定他逃跑的事實)
  
  林彪所處的是「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的時代,軍人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形象在中國歷史上都達到了巔峰,為什麼沒有用更光榮的形式來完結自己的人生歷程呢?這不僅是制度導致的,恐怕也是中國傳統軍人文化的缺失。
  
  日本有「武士集團」,信奉孟子的「捨身取義」思想,儘管二戰時其「武士道」的瘋狂地不近人性,但那是對外,而在其內部,從來沒有為權力而內鬥的現象,相反,在其國內,武士的勇敢、正直與扶弱抑強的精神自古就深受老百姓的尊敬,否則也不會出現「軍國主義」了。德國也是一樣,「普魯士軍官團」威名卓著,其內部的團結和對榮譽的重視絕不亞於日本。舉個例子,「沙漠之狐」隆美爾被希特勒賜死時,陪同並執行監督命令的是布格多夫將軍,他不過是奉命行事,但事後「被軍官團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痛恨」(隆美爾之子的回憶)。而林彪時代的軍人又如何呢?不能說全部,有相當數量的人整起自己的戰友絕不手軟,而事後又一付無辜地樣子,把責任推給上級或他人,比較起來,布格多夫將軍簡直就是冤鬼。
  
  「武士」文化的核心就是榮譽,沒有榮譽感就談不上軍人。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有名言:「在一切高尚的情感當中,榮譽感是人最高尚的感情之一,是戰爭中使軍人獲得靈魂的真正的生命力」。具體言之,你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去迎合上級或是擺平下級,而是忠於自己的理念,不辱沒自己的身份。此原則通用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人。如果日本和德國的「武士榮譽」源於其封建制度的傳統,而信奉自由主義的民主國家也不例外。美國西點軍校的信條是「責任、榮譽、國家」,軍校生遵守「西點校規」有不說謊、不欺騙、不偷盜,也不容忍別人說謊、欺騙、偷盜,「榮譽」強調的不過是軍人的道德操守。而在專制傳統深厚的俄國,普京為了恢復軍隊傳統,也提出了以「榮譽、形象、責任、紀律、勇敢」為主要內容的價值觀念,榮譽是放在了第一位的。    
  「榮譽」不是追求「一將功成萬骨枯」式的功績,而近同於「名譽」,是以自身的品行為社會樹立道德的模範形象。如果軍人集團真是讓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那麼其個人的行為在為他人起標范作用的同時,更多的是在維護自己集團的形象。對待戰友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待軍隊這個集體的態度,而連戰友都不尊重和維護,又怎能指望尊重、維護老百姓?
  
  中國自秦代以後,基本上就沒有軍人文化了,「重文輕武」一以貫之,證明它最貼切的諺語就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比起西方的騎士文化,中國古代對軍人的道德標準要求並不高,即便是大英雄岳飛,也不過是提出了「武官不怕死」而已。而在許多時候,評判軍人的優劣標準是非常功利的,即只要你打勝了,道德再敗壞都可以,白起殺降四十萬,那也是「傑出的軍事家」,而宋襄公再具「騎士風度」,也是個打了敗仗的大傻瓜。具體到士兵,中國的兵大多是由農民組成的,打仗比起種地是副業,是不得已的差事,這和西方以及中國春秋時期非貴族不當兵(至少是軍官)實有天壤之別,從中選出的軍官,素質能高到哪去?而一些從士大夫家庭里出來的軍人,俗稱「儒將」者,又是一些沒經過軍事訓練的文人,軍事知識只是從史書里學到,真正能成器的鳳毛麟角。歷史上中國軍人的另一特點是軍政不分,軍官也是「官」的一種,凡是普通官員們所具備的威、貪、腐、奸、滑等毛病,他們大多也具備,絕不會特立於其他階層,這就使老百姓對他們產生不了敬重之心。
  
  中共建國后,軍人集團的社會地位提升到歷史的高峰。一方面自晚清以來,軍人的專業化、職業化已經基本成型了,至少在外表上,已接近於西方的軍人形象;另一方面,社會進入和平時期,不再有軍閥等負面形象的出現,再加上黨對軍隊的有意推崇,導致「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局面的產生。在這一時期,身為軍人倍受社會群體的尊重,經濟收入要高於地方工作,政治上的優勢更令人羨慕----比如是「文革」抄家時,家裡的軍人就是護身符,從而吸引了大批社會精英的加入。不管國家的發展方向有無軍國主義之嫌,但這的確是中國軍人形成獨特文化的契機。但人員的素質先天不足,對於那些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底層的暴動者,既不能從歷史中繼承「道統」,也很難指望他們能創造或整合出嶄新的軍人文化,相反,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左右了他們在面對權力時的行為。於是乎,在這樣一個精英集團里,充滿了派系壓軋、相互整肅、拉幫結派、欺詐投機……當年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胞澤,為爭奪權力轉眼間就反目成仇,堪比歷史上的太平天國。
  
  而在另一方面,黨內的鬥爭也延伸到軍隊,在此壓力之下,想以軍人的尊嚴去選擇抗爭或接受無疑是天方夜譚,如果一個人在政治上被打倒,人的尊嚴都會徹底失去,軍人的身份又算什麼?中國古代有「刑不上大夫」之說,實際上並不是大幹部犯了罪不追究,而是讓他自己體面地選擇自裁方式,不要鬧上審判席。而彭德懷是元帥,「文革」中被紅衛兵當著幾萬人毆打,真想不出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元帥能享受這種待遇?一些將軍為了名譽而自殺,結果死後更成了說不清楚的「反革命」,這種文化下能培養出什麼樣的軍人氣質?軍人的榮譽不是建立在道德的優越上的,而是看你聽不聽領袖的話;軍人的責任不是敢於擔當,而是明哲保身;軍人的勇氣用不到對敵人上,而是用到打擊對立派別上……而在這種環境下,一個天才、好學、內向、謹慎、不乏舊道德的元帥,又能如何呢?
  
  林彪是歷史的產物,他的選擇也逃不出那個時代的選擇。在「九屆二中全會」結束后,他灰頭土臉地下了廬山,對黃、吳、李、邱幾員大將感嘆道「我們只是帶兵的丘八,鬥不過秀才(張春橋等)」。這既是對自身命運的無奈感嘆,也是對幾千年來中國軍人文化的總結!而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軍人,或許都聽不到這樣的哀鳴!

(全文完,本文來自老友推薦,作者佚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5

支持
1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8 個評論)

回復 解濱 2012-11-7 09:51
對於林彪,早就應該重新定案了。 他雖然干過壞事,但在最後一刻面對邪惡奮力一搏,雖敗猶榮。 他老家的鄉親們在國民黨時期被殘害了二十年,在913之後又被連累至今。 那些老鄉們受苦了。

毛澤東才是真正的罪魁!
回復 leahzhang 2012-11-7 10:21
解濱: 對於林彪,早就應該重新定案了。 他雖然干過壞事,但在最後一刻面對邪惡奮力一搏,雖敗猶榮。 他老家的鄉親們在國民黨時期被殘害了二十年,在913之後又被連累至 ...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回復 曉臨 2012-11-7 10:47
記得我上學時在林彪死後也要批林,老師教我們用「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指稱林彪, 後來才知道中央領導都是政治騙子。
回復 leahzhang 2012-11-7 11:05
曉臨: 記得我上學時在林彪死後也要批林,老師教我們用「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指稱林彪, 後來才知道中央領導都是政治騙子。   ...
落井下石者甚眾!林在位時都上趕著巴結,出事之後便六親不認,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
回復 徐福男兒 2012-11-7 14:19
材料不足,無以論史.元帥之死,恐非如當局所言.但史料可能永遠湮滅, 真相也就從此消失了.
回復 jjsummer95 2012-11-7 22:54
一代梟雄
回復 leahzhang 2012-11-8 01:10
徐福男兒: 材料不足,無以論史.元帥之死,恐非如當局所言.但史料可能永遠湮滅, 真相也就從此消失了.
真相早晚會從國外的新聞媒體中水落石出。 我們這一代可以等待,
回復 leahzhang 2012-11-8 01:11
jjsummer95: 一代梟雄
  
回復 豬扒戒 2012-11-8 08:33
這麼長的文章,真能寫。寫得真是好,平實,論據足。今天看不完,回頭一定看完。謝謝。
回復 leahzhang 2012-11-8 08:37
豬扒戒: 這麼長的文章,真能寫。寫得真是好,平實,論據足。今天看不完,回頭一定看完。謝謝。
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對林彪元帥會有公正的評價.
回復 豬扒戒 2012-11-8 08:53
leahzhang: 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對林彪元帥會有公正的評價.
我想會的。
回復 leahzhang 2012-11-8 09:04
豬扒戒: 我想會的。
一定會有這一天的,謝謝閱讀!!!
回復 木秀雨林 2012-11-8 11:41
謝謝分享,個人認為分析林最有見地的文章。
回復 mayimayi 2012-11-8 12:23
林彪 對於加速毛王朝的崩潰, 是有奇功的
回復 leahzhang 2012-11-8 23:52
mayimayi: 林彪 對於加速毛王朝的崩潰, 是有奇功的
agree
回復 leahzhang 2012-11-8 23:53
木秀雨林: 謝謝分享,個人認為分析林最有見地的文章。
thanks
回復 芳華 2012-11-10 12:34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場都不會好的!怨不得別人!不過是非功過,歷史會還之公道!無論如何中共應把遺骨迎回國內安葬!
回復 leahzhang 2012-11-12 00:53
芳華: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場都不會好的!怨不得別人!不過是非功過,歷史會還之公道!無論如何中共應把遺骨迎回國內安葬! ...
堅決支持你的意見!!!
回復 ala 2012-11-12 01:35
這是我看到對林彪問題寫的最好的一篇評論,非常深刻和獨到。謝謝!
回復 leahzhang 2012-11-12 01:41
ala: 這是我看到對林彪問題寫的最好的一篇評論,非常深刻和獨到。謝謝!
謝謝閱讀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0: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