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似乎正在走所有帝國的老路:註定衰落,最終滅亡。的確,美國再也無法享受「二戰」後幾十年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中的統治地位了。但是,只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它就可以展望未來,繼續做世界上最傑出的國家。
誠然,稱美國為帝國會引起爭議,至少會造成混淆。畢竟,美國沒有宣稱對任何國家擁有統治權,甚至敦促其盟友放棄其殖民地。但是,對於美國在戰後打造的這個帝國工程,有一個發人深省的先例:羅馬帝國。
到了四世紀,羅馬帝國已經從一個征服國演變為一座永恆之城,它仍然是精神中心,但實際權力由各省分享,帝國有兩個權威中心:一個在東部,一個在西部。作為徵收稅收的回報,掌握各省土地的權貴享受著軍團的保護,通過真正分享帝國的利益,以及歷史學家彼得·希瑟所說的拉丁語、城鎮和長袍的統一文化,他們對帝國的忠誠得以鞏固。
和現代美國一樣,羅馬達到了當時前所未有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偉大帝國制度的矛盾之處在於它們往往為自己的衰落埋下了種子。羅馬通過對其周邊地區的經濟剝削而變得富強,無意中刺激了其歐洲疆域以外領土的發展。隨著時間推移,出現了規模更大、政治上更團結的聯盟,它們獲得了抵禦並最終擊退羅馬帝國統治的能力。
同樣,美國的衰落也是其成功的產物。儘管戰後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比西方國家慢,但它們仍在增長。到本世紀末,它們已經開始將不斷擴大的經濟影響力轉化為政治和外交力量。它們不僅開始有了談判更好的貿易和金融協議的能力,而且還擁有一個關鍵的談判籌碼,即西方企業現在需要的兩種資源:不斷增長的市場和充足的勞動力供應。
外圍國家開始更自信的最早表現之一出現在1999年在西雅圖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會議上。一群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停止了談判進程,結束了多年來由少數西方盟友敲定一份協議草案提交給代表們的做法。從那時起,發展中國家逐漸減少了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依賴,成立了貸款機構,並開始嘗試減少對美元依賴的貿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