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和中國政府共同撫養了我的美國孩子

作者:light12  於 2023-1-21 21: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我和中國政府共同撫養了我的美國孩子
HEATHER KAYE2023年1月19日
ILLUSTRATION BY THE NEW YORK TIMES; IMAGES BY HEATHER BOWIE KAYE AND GETTY IMAGES
前幾年,當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時,我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一名美國女子的T恤上寫著「我拒絕與政府共同撫養子女」——這是對學校口罩佩戴要求的回應,許多人認為這是政府的越權之舉。我不禁失聲大笑: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的孩子就是與中國政府共同撫養的。
2006年,我在時尚界的事業讓我和丈夫來到上海,在那裡度過了接下來的16年,並組建了家庭。在中國,政府的撫養參與從孩子未出生時就已經開始。根據現已放寬的計劃生育政策,中國公民的生育數量是要受到限制的。由於重男輕女的墮胎傳統,除非有醫學上的必要,中國法律仍然禁止對未出生嬰兒的性別進行鑒定。
作為外國人,我們不受這些法規的約束。但我不得不接受的是,我越來越大的肚子已經成為集體財產,會得到不請自來的撫摸和路人的評價(「這是個男孩。我看得出來!」),餐館都拒絕為我提供冷飲。中國人認為簡單的熱水也具有藥用價值,這源於衛生方面的考慮,以及熱水能調和陰陽的信念。每次點冰拿鐵,我都害怕被嘮叨,儘管通常服務員都會給我溫暖的微笑。
2008年和2010年,我們在上海先後迎來了兩個健康的女兒,並面臨著所有在華外籍家長都要面臨的選擇:是去讀昂貴的國際學校,還是去政府監管且沉浸在中國文化和價值觀中的本地學校就讀。

我們權衡了中國學校的利(我們的女兒能學到流利的普通話,也有希望具備開闊的世界觀)與弊(暴露於中共的政治宣傳,以及作為外國人在中國學生中可能遇到社交孤立)。我們決定冒險一試。

政府這個嚴厲的共同撫養人很快就讓人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女兒們所在的中國幼兒園凡事都要說教家長,包括女兒們應該睡多少小時,吃什麼飯菜,以及她們的最佳體重應該是多少。每天早晨,孩子們要列隊做體操,在升旗儀式上高唱國歌。為了促進空氣流通,防止通過空氣傳染的疾病,教室的窗戶通常是開著的,即使在冬天,孩子們都得穿著外套上課。
有時我們覺得孩子就像僅晚上和周末借宿在家,每個工作日都要被送回學校一樣。
隨著時間推移,好處開始顯現。上了越來越多關於中華民族同心協力的道德、歷史和文化課程后,我們的女兒回到家裡也會討論自律、正直和尊重長輩的話題。學校灌輸了牢固的刻苦精神和對優秀成績的全力以赴,我和丈夫不再需要敦促她們寫作業;讓老師和同學失望的羞恥感足以點燃她們的鬥志。
美式教育盛行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孩子的需求,以及什麼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激發他們的獨立思考。中國強調的重點則在於,只要你聽老師的話努力學習,就能取得成功。為了弘揚中國文化,並提供替代西方影響的選擇,政府資助的活動總會包含民樂表演、傳統戲劇等等。有時候,女兒們會複述政治宣傳內容,或是擔心趕不上同學的成績,因為我們沒有早點教她們數學而感到擔心。最後,我們這種要求不高的美國家庭文化幫助了她們保持平衡。
在中國撫養孩子也有其他好處,比如嚴格的審查制度讓互聯網對孩子更友好,國家還對未成年人玩網游的小時數進行了限制。諷刺的是,對國家管控嚴格的共產黨帶來了另一種自由:犯罪和人身安全方面的擔憂基本不存在,女兒們從11歲起就可以在一座約2600萬人口的城市不用大人陪同乘坐地鐵。隨處可見警察維持秩序的身影,不過他們態度溫和(大部分沒有持械);街道和每個街角的綠地都很整潔,公民的自豪感也是顯而易見的。

疫情讓這種體制出現了裂縫。去年3月下旬開始,上海經歷了嚴厲的新冠封鎖,導致我們被關在家中長達兩個月,有時得依賴政府的食物配給。我們做出了離開中國的艱難決定,因為在過去近三年的時間裡,主要由於中國的疫情限制,我們無法見到家人。去年6月,我們搬到了華盛頓特區。
在某些方面,回國帶給我們的文化衝擊比剛到中國時更強烈。我們回到了一個分裂的美國,許多人都認為政府不能插手民眾的生活。這是我第一次在美國做兩個女兒的家長,她們正處於初中和高中階段。堅強、開明、獨立,她們在這裡茁壯成長,但也有很多東西需要適應。最近,她們在學校第一次接受實彈射擊訓練,我們也得改變認知,以一種我們在上海從不需要的方式保持警惕。在這樣的時刻,我發現自己想念那個中國的共同撫養人。
美國的評論人士對中共的批判不絕於耳,其中很多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一家在中國的經歷讓我們懂得,深入了解一個對日常問題有不同答案的文化,會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往看似非黑即白的做法有了更複雜的維度。
作為在中國的美國家長,我學會了欣賞強烈的共同價值觀和民族團結意識。齊家如治國,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必須確立優先事項,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眼下正是我們相互學習,在街道、國家和世界之間架起新橋樑的關鍵時刻。對於美國政府這個共同撫養人,對共同利益的關注是我所尋求的基本價值。

圖片來自pixels,版權屬原作者

圖片來自路透社,版權屬於原作者

圖片來自路透社,版權屬於原作者

Heather Kaye是一名美國時裝設計師,曾在中國生活16年,她和丈夫在那裡養育了兩個女兒。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0: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