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好壞判斷的特點之一就是尊重權威,將個人的一項決定公開時,最好的結果就是這項決定是根據權威的意見作出的。對於那位回答明恩溥的問題的廚師來說,他如果僅僅說出自己決定不在麵包裡面加鹽就顯然不是最好的回答,因為他還沒有說明自己的決定的根據,所以將自己的決定的權威依據作為回答說了出來就是他的邏輯選擇,只是他的邏輯選擇恰恰在明恩溥的邏輯推斷之外,所以在明的眼裡是違反邏輯的。同樣的道理,明的傭人不願意說出自己辭工的真正理由也是出於求「好」的考慮,為了避免「不好」的衝突而做的選擇。但對於「真字開道」的西人來說,羅馬哲人西塞羅(Cicero)的名言「思之坦然,言之亦當坦然。(If we are not ashamed to think it, we should not be ashamed to say it. )」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箴言;而在西塞羅之前,蘇格拉底又早已要人們區分清楚一句話究竟說的是真實,還是好意,或是需要,因為太多的人會把這三者搞混了。明恩溥是個傳教士,受過系統的神學教育和當時的科學教育,是飽受西方傳統教育的人,當然也就無法理解他遇到的中國人的邏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