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河邊 中國特色(4):諱言和謊言

作者:light12  於 2014-12-2 03: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6評論

 
河邊 中國特色(4):諱言和謊言      時間: 01 12 2014 17:34  
作者:河邊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中國特色(4):諱言和謊言 

先簡答一下沙彌在我前一帖後跟帖提出美學的定義問題。我前面討論中西文化現象時提出的美的判斷問題當然是指古代漢人和古代希臘人對於美的不同理解,和美學在近代系統化了以後的美的定義無關。古人關於美的觀念要簡單得多,是建立在感覺和知覺的統一的基礎上,例如漢字的「羊大為美」的觀念以及希臘人關於數學的「和諧統一的美」,兩者各不相同,都不同於現代人的美學意識,所以前者才會釋為「美即好」,後者是「美即真」(因為希臘人認為數是客觀事物的真實特性),不能把它們搞混了。

人類學的研究證明現代人的出現已經有200萬~250萬年的歷史,而人類進入農業社會的歷史才不過一萬年,進入工業社會的歷史不過幾百年,進入信息社會的歷史則只不過20年。究竟是什麼原因人類要花上200多萬年之久才能從採集-狩獵生活進入種植-牧養生活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可以猜想的是,這些變化一定和人的思維有關。影響思維的要素首先是語言的發生,比較權威的看法是人類有了語言的歷史在2萬~5萬年之間(也有人說有150萬年之久);然後是有了文字,最早的蘇美爾文字大約是4500年前的發明,表意漢字的早期形態甲骨文字有近3400年的歷史,而最早的可以稱為完備的記錄語音的表音文字則是希臘人2900年前發明的。

直到2400年前蘇格拉底告知希臘人用抽象的邏輯方法可以獲得真理之前,希臘人的思想是受「智者學派」的主導,雖然也注意研究知與行的問題,但是認為人類無法真正獲得可靠的知識。生活在中原地域的漢人那時也已開始關注人生活的世界和人的行為。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蘇格拉底會如此與眾不同,能夠想到純粹理性(形而上學)對於求真的價值,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儒道兩家有與眾不同的能力來提出「仁」和「道」的理念;但我們可以相信的是,他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頭上並且還要有適合的工具才有可能作出後人難以企及的貢獻。只有在有語言和文字的地方和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不同程度的的文化成就,所以我們無法排除語言和文字的影響,畢竟思想是通過語言和文字來交流累積的。

東西分野的核心問題從表面看是各自關注的對象不同,但是深層的原因是思維的方法不同,中國人缺乏系統邏輯,希臘人開發了系統邏輯;中國人缺乏開發系統邏輯的抽象文字工具,希臘人是最早擁有這種文字工具的民族。很多人沒看到或忽視了這一點,僅以表面現象來解釋中西分野,如新儒學所提出的儒家是「內向超越」,並將希臘人的成就稱為「外向超越」,這種看法顯然抹煞了兩種思想所代表的人類文化的總體成就的不同階段,再用它來解釋現代東亞民族的現代化成就是儒家思想的成就自然也就沒有說服力,免不了混淆模仿和創造的差別。這個話題留待另文討論。

上一帖里我分析道:對於依靠好壞判斷而缺乏真偽判斷的古代漢人來說,「因為好壞判斷是主觀判斷,沒有客觀標準,所以思考必須是以自身的感覺對照權威的標準才有意義,因此「聖人」(或「聖人」的替代權威)是思維中不可缺少的參照物,而不是將「邏輯真」作為推理正確性的檢驗。」因此,古代漢人的思想方法的特點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和權威依賴性,而權威依賴性方面又因為方法自身缺乏抽象能力而沒有建立如一神教那樣的抽象權威,所以思想所依賴的權威是具體的人,沒有確定性。例如,孔子說「上智下愚不移」,孟子說「人皆可以成堯舜」,這種截然不同的權威說法不僅給後人運用好壞判斷時帶來困難,還使儒家道 德哲學缺失了清晰性,並且最終變成權威都是通過依附於權力來體現。理解這些特點是我們理解漢人和西人的交流的困難所不可少的。

話再回到上一節介紹的明恩溥的批評,我們先看一下明的廚師對於為啥麵包沒放鹽的回答:「我們向來不在麵包里放鹽。」在明恩溥的邏輯里,如果麵包里沒放鹽,只有兩種可能:
1、廚師忘了放鹽。
2、廚師決定不放鹽。
不論是上面那一種原因,各自又都有自己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因果鏈。從廚師的回答,我們可以推論,是廚師決定不放鹽,而不放鹽的決定是他抄襲其他人的做法的緣故。又如果廚師是因為其他事情而忘了放鹽,他的回答也很可能不是「忘了放鹽」,更可能是「我早上幫助明夫人剪草去了」等不同理由。這種事情大家恐怕都有經驗,即我們談話時會在因果鏈上跳過一個環節,這在中國人中間通常不是一個問題。明恩溥自己多少也早已悟出了這一點,所以他還批評過中國人「談話中間突如其來的、難以察覺的跳躍,沒有事先的提示」,在同一本書中還說,「要與中國人交往,除了要具有完備的漢語知識,還要具備很強的推力能力,這可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即使如此,很多場合下還要誤入迷途,….。」他舉例說,「一天某個僕人來見我,說要看望他的生病的嬸嬸。從他的言談看得出來他沒有嬸嬸,這樣說的原因很可能是和領班搞不好,不願再幹下去,但是又不願明說,就找一個借口可以就此離職,….。」在明恩溥看來,上面兩個例子中,中國人在第一個麵包沒放鹽問題上等於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在第二個問題上則未將實情告訴他,所以不是邏輯混亂就是拐彎抹角。如果換上一個極端的美國人,他就乾脆說中國人就是撒謊成性,不知道什麼是說實話。

問題的根源我以為恰恰在於前面分析的中、西思維方法的不同。很多中國人回答問題時首先考慮的不是「真」,而是「好」,即是說,一個人回答問題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回答是否「得體」(即是否「好」),然後再決定「如何說話」。舉一個我最近觀察到的例子:一個5歲的華人男孩和父母一起拜訪朋友,恰逢朋友的雙親也來探望自己的子女,而這對老人兩年前見過這個小男孩。老人中的一位就問小男孩是否還認識他們,小男孩朗聲回答說「不認識。」小男孩的母親聽到后立即斥責自己的孩子「這樣沒有禮貌?!」然後把小男孩拉到老人面前來讓小男孩說「爺爺奶奶好!」這就是中國人典型的教化-----儘管小孩子只是說了句實話,我們中間的大部分人恐怕都是在這樣的教化下成長起來的。

既然好壞判斷的特點之一就是尊重權威,將個人的一項決定公開時,最好的結果就是這項決定是根據權威的意見作出的。對於那位回答明恩溥的問題的廚師來說,他如果僅僅說出自己決定不在麵包裡面加鹽就顯然不是最好的回答,因為他還沒有說明自己的決定的根據,所以將自己的決定的權威依據作為回答說了出來就是他的邏輯選擇,只是他的邏輯選擇恰恰在明恩溥的邏輯推斷之外,所以在明的眼裡是違反邏輯的。同樣的道理,明的傭人不願意說出自己辭工的真正理由也是出於求「好」的考慮,為了避免「不好」的衝突而做的選擇。但對於「真字開道」的西人來說,羅馬哲人西塞羅(Cicero)的名言「思之坦然,言之亦當坦然。(If we are not ashamed to think it, we should not be ashamed to say it. )」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箴言;而在西塞羅之前,蘇格拉底又早已要人們區分清楚一句話究竟說的是真實,還是好意,或是需要,因為太多的人會把這三者搞混了。明恩溥是個傳教士,受過系統的神學教育和當時的科學教育,是飽受西方傳統教育的人,當然也就無法理解他遇到的中國人的邏輯了。

顯然,中國人的說話以「避壞求好」為要的心態的根源在於我前一帖里說的「好字當頭」的文化特色,其行為後面的心理特徵我將其稱為「諱言心理」,即說話時先要考慮哪些不能說,然後決定如何說。「諱言」的本意在字典里釋作「避忌,有顧忌不敢說或不願說」,所以諱言作為名詞就是「不願說或不敢說的話」。《在線新華字典》列出帶有諱字的詞共111個,其中雙字詞81個,三字詞2個,其餘為四字詞(多數是成語),全部列在下面:小諱、疑諱、月諱、正諱、問諱、題諱、私諱、填諱、避諱、辟諱、聖諱、斥諱、慚諱、護諱、革諱、犯諱、諱辟、諱跡、諱惡、諱名、諱屈、諱疾、諱生、諱死、諱窮、諱掩、匿諱、名諱、諱所、掩諱、尤諱、抑諱、隱諱、有諱、御諱、干諱、范諱、法諱、奉諱、觸諱、抵諱、稱諱、不諱、時諱、胎諱、台諱、無諱、凶諱、國諱、官諱、公諱、諱言、諱免、諱訐、諱過、諱問、諱字、諱門、諱蔽、諱人、諱日、忌諱、空諱、拒諱、家諱、諱諛、諱亡、諱老、諱隱、諱犬、山諱、曲諱、偏諱、內諱、密諱、廟諱、連諱、諱匿、諱忌、諱避、諱飾、不可諱、諱飾格、諱樹數馬、諱莫高深、諱莫如深、諱敗推過、忌諱之禁、吃食諱食、不諱之路、不諱之變、上諱下諱、無所忌諱、無可諱言、無庸諱言、轉喉觸諱、正言不諱、直言勿諱、毫不諱言、臨文不諱、諱惡不悛、諱兵畏刑、諱疾忌醫、供認不諱、以言為諱、不諱之門、不諱之朝、入門問諱、直認不諱、直言無諱。這中間除了幾個是反對諱言的詞,絕大多數都是各種各樣的諱言(不過大多數我都不認識)。《論語》說「直而無禮則絞」,這是國人皆知(或受其教化)的名言,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單刀直入」,變成了性命交關且需要極大勇氣的事情。

遇到諱言之處既然不能或不敢說,但是事情又要辦的話,那就只好像明恩溥的傭人那樣另說一套。在中國人的邏輯里,這不是謊言,是諱言,可是本來應當是不能說的話成了說出的另一番話,諱言於是在事實上成了人們說出的和事實不符的話,當然在外國人耳朵里就是謊言了。洋人有「white lie」一說,但那還是謊言(lie),所以人家不承認在與事實不符的話語之外還有另一種不是謊言的東西,結果就產生了「中國邏輯」和希臘邏輯的衝突。可是在古代漢人那裡,諱言的概念(按《說文》的解釋,諱即「誋」(或忌),自金文就有記載)遠遠早於「真」字和「假」字的出現,可見當時人對於諱言的理解的確不是「假言」,只是由它支配的行為後來演變為事實上的說假話,而且一說就是兩千年。

明恩溥引用比他更早對於中國人的誠信做出觀察的英國人基德(Samuel Kidd, 1799-1843)的話說,「如果把這一美德(指誠信----河)看作是中國人的一個特徵,那就不僅會看到中國人不僅在實踐上蔑視它,還會看到『誠信』與現有的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形成多麼強烈的對照。中國人不論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裡的表現,往往與誠信背道而馳……。」不過明恩溥還是通過自己的觀察認為,「儘管中國人表裡不一,但是他們在很多地方表現出真正的謙虛。不過,無論男女,肯定有不少是假作。常聽人們議論一些不愉快的事,往往是吞吞吐吐,不全說出口,也說不出口,但彼此心照不宣,只是表明不願多說。但是一旦被惹急了,原來談吐文雅的人也會口無遮攔,什麼難聽的話都會罵出來。」

這些文化特徵,在我看來都是因為「諱言心理」的作祟使然,它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中國人的道德哲學。

(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十路 2014-12-2 04:28
寫得很好!
回復 sousuo 2014-12-2 04:35
透徹
回復 light12 2014-12-2 04:45
十路: 寫得很好!
回復 light12 2014-12-2 04:45
sousuo: 透徹
回復 老君岩 2014-12-3 08:45
"但是一旦被惹急了,原來談吐文雅的人也會口無遮攔,什麼難聽的話都會罵出來。" 很形象!  
回復 light12 2014-12-3 10:43
老君岩: "但是一旦被惹急了,原來談吐文雅的人也會口無遮攔,什麼難聽的話都會罵出來。" 很形象!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09: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