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為瓊瑤及小說說幾句
——隨筆·四千九百三十七
一篇〈85歲的瓊瑤,終於為自己的「橫刀奪愛」付出了代價〉,似有市場。
那我就為瓊瑤說幾句。
文介紹,瓊瑤六歲跟父親去台,上中學后嚴重偏科;18歲讀女高時,國文老師蔣仁給了她溫暖和關心……如此,瓊瑤對比自己大25歲的老師動了心;結果,自然老師被教育部門處理了。
這就是瓊瑤的初戀。如果瓊瑤的嚴重偏科恰是國文,這不是禍、而是福——初戀加國文嚴重偏科,這是她日後成功的最最的基礎。
文又說,瓊瑤兩次高考落榜,整日在家鬱郁無所事事,父母給她介紹對象。
那些有錢有身份的瓊瑤沒看上,偏偏喜歡上了身無分文的窮光蛋,而這人也在通過寫作謀生。
婚後,雖有爛漫,卻迫於生計,漸漸鬧矛盾。最主要的,是男的開始頹廢、賭博;兩人雖生一子,卻只得離婚。
第一次婚姻的失敗,恰似初戀無果,必然讓瓊瑤比同齡人想得多、思考得多。何況,她已經以寫作為生;這些,自是最好的養分。
《窗外》寫出了,是少女的師生戀。這又何嘗不是她對初戀的追思與遐想?
然,瓊瑤無名,幾乎沒有出版社願意接收她的作品。這時,《皇冠》給了她很難得的一次機會。
1963年7月,作品刊登、引起巨大轟動。
後來,又有《六個夢》、《煙雨蒙蒙》……出版商約見作者,很自然。問題是,瓊瑤加入出版社(當是簽約)后,平鑫濤卻陷了進去。
男出版商陷入女作家的情網,也正常——因,瓊瑤的作品確實寫到了極致。
我以為,瓊瑤的作品有三大特點:一、美,無論你說凄婉也好、其他也罷,她筆下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環境之美、人物之美……都是顯而易見的。二、真,雖然創作都是編,然,她把假的、編的,編得比真的還真,這是功力、更是水平,這能讓讀者跟隨著心酸、落淚……難道不是嗎?三、新,〈85歲的瓊瑤……〉的作者所說的「小三」等,恰是一種新的角度;而作者所說的「三觀不正」,也恰恰是新的立意……平鑫濤怎麼可能視而不見?
也許,最初是出版商想抓住作者;也許,是讀者(出版商也是讀者、第一讀者)陷入了作者的愛情故事……也許,是平鑫濤為瓊瑤才華所折服;反正,平鑫濤拜倒在瓊瑤的石榴裙下了。
而瓊瑤,經歷了初戀、婚姻的失敗,她為何不抓住平鑫濤?
沒錯呀!批評者也該替被批評者想想。如果一定要說錯,那「當時的瓊瑤過分到,穿著平鑫濤為她買的衣服,半裸著身子跑到她的家裡示威」、「一次,平鑫濤到半夜還沒有回家,林婉珍跟他打電話,竟然是瓊瑤接了起來。她囂張的跟林婉珍說:『有本事你可以來我家把他帶走』」如果這些是真的,確是瓊瑤的不對。可,瓊瑤也是女人、小女人,如果她不是這樣,我倒很難想象她能寫出「我是風兒你是沙」等等之類的作品來了。
相反,該批評的倒是〈85歲的瓊瑤,終於為自己的「橫刀奪愛」付出了代價〉的作者。什麼「瓊瑤帶著淚水為他舉行了花葬,然後在平鑫濤留下的價值幾億的豪華別墅里獨自生活」、什麼「每一種選擇,都需要承擔後果,在選擇和平鑫濤在一起的那一刻起,瓊瑤的一生都擺脫不了『小三』這個標籤」等。
住在價值幾億的豪華別墅里獨自生活,有什麼不好?別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吧?而至於「小三」又咋樣?小三有罪嗎?從古到今,做小三、娶小三的,還少嗎?有的,甚至是英雄。
而至於作者多次說瓊瑤「三觀不正」、「為人三觀不正」,我更是好笑。三觀,難道不是與時俱進的?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自由戀愛就是「三觀不正」,難道不是嗎?而如果敢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自由戀愛,那男女、難道他們不是自由戀愛的先驅,也是思想的先驅?
無知的〈85歲的瓊瑤……〉的作者,可謂老母豬鼻子插大蔥,太能裝象了。
自然,我也得說上一句,從嚴格的意義說,瓊瑤的作品都屬通俗讀物,而非純文學;然而,即便不是,瓊瑤把通俗言情小說寫到了極致,這就是了不起,可敬之處。
況且,瓊瑤作品是不是純文學,也與〈85歲的瓊瑤,終於為自己的「橫刀奪愛」付出了代價〉無關。難道不對?
相反,這樣的詆毀、這一類的詆毀,是否該懷疑他的人品?
顧曉軍 202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