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敗仗是血色財富,也是勝仗之母。

作者:一親衣舊  於 2017-3-17 15: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中央軍委, 十大城市, 劉鄧大軍, 諸葛亮, 彭德懷



1950年10月,38軍第一批入朝作戰。第一次戰役,部隊因未按時到達指定位置,影響了整個戰役的預定戰果。為此,彭德懷極其嚴厲地批評了軍長梁興初。

「知恥而後勇」。第二次戰役,38軍汲取教訓,大膽穿插迂迴,果斷切斷敵軍退路,一舉扭轉整個戰局。彭德懷在嘉獎電的結尾親筆寫下「38軍萬歲」。從此,「萬歲軍」名揚四海。

小的失敗往往孕育著大的成功。38軍書寫了我軍正確對待失利、走向更大勝利的典範。

諸葛亮有言:「善敗者不亡。」它告訴我們,能夠正確對待失敗、善於總結教訓的人,最有希望獲得勝利。敗仗之因,往往是制勝之源。善待挫折才能贏得機遇,超越失敗方能收穫成功。

勝利的獲得並非一路坦途,把失利化作有利則是勝戰的法寶。1948年6月,駐守襄陽的康澤15綏靖區陷於孤立,劉鄧大軍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命令部隊攻打襄陽。可是,沒想到對方早已做好準備。部隊首戰失利之後,指揮員吸取「先奪山後攻城」的教訓,採取「猛虎掏心」戰術,全殲守敵,活捉康澤。襄陽戰役成為我軍「十大城市攻堅戰」經典之一而名垂軍史。

其實,「常勝將軍」的美名是建立在敗戰的基礎上的。即便是「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在軍事指揮上也有過失誤。1959年,他談起自己一生有4次失誤:一次是1932年打贛州,一次是1940年百團大戰,一次是1948年西府戰役,最後一次是抗美援朝中的第五次戰役。

就連「用兵如神」的軍事家毛澤東,也曾說過:「我是犯過錯誤的,比如打仗,高興圩打了敗仗,那是我指揮的;南雄打了敗仗,也是我指揮的;還有長征時候的土城戰役是我指揮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世上沒有常勝將軍,只有打不倒、摧不垮、戰不敗的將軍。

能看透多少失敗,就能贏得多少勝利。1949年的金門戰役,對我軍來說,可謂刻骨銘心。思想輕敵、經驗缺乏、指揮不力等都成為我們成長中的「財富」。正是由於我軍指戰員充分汲取血的教訓,才有後來海南島戰役、一江山島戰役的完勝。

善敗者不亡,不能不善待敗戰者。1958年,中央決定炮擊金門,而指揮員恰是在金門戰役中失利的葉飛將軍。當時,金門戰役后,葉飛自請處分,毛澤東不但沒有處分他,而且讓他指揮後來的金門戰役。正是金門炮戰,讓我們取得了政治和軍事的雙勝利,實現了「聯蔣反獨、一個中國」的戰略目的。

據軍事專家統計,我軍建軍以來,大規模的敗仗超過10次,勝仗400多次。誠如毛澤東所言:「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變得比較聰明起來了。」正是因為敢於正確對待失敗、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一批批優秀年輕幹部經受住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成為我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力量支撐。


事實證明,向成功學習和向失敗學習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容易陷入盲目樂觀和機械模仿的怪圈,後者則可以很好地警醒自我、規避風險。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戰場上每一次勝利都是眾多因素合力的產物,具有不可複製性;而每一次失敗卻有必然的、確切的原由,由失敗得出的教訓可以讓我們無限抵近未來的勝利,正所謂「知不可為,爾後可以有為」。

「善敗」並非不在乎失敗。比如,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打得比較被動,一度在大同、集寧、泗縣、張家口、四平、南麻、臨朐等戰役中失利,但總體而言,這些戰役只是局部戰役,沒有「傷及要害」。1947年後,我們邊打邊總結,使教訓變成財富,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贏得了事關解放戰爭全局的三大戰役。

面對未來戰爭,我們需要善待失敗。但是,全局性、關鍵性的戰役戰鬥決不能輸,也輸不起。因為戰場上的勝敗直接關係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一旦發生戰爭,軍隊必須決戰決勝,否則就會產生嚴重政治後果。所以,要注意研究敗仗,多暴露問題,善謀制勝之招,確保一聲令下能夠上得去、打得贏。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30 20: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