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海內外人士呼籲保護蘇青故居

作者:謝盛友  於 2010-4-4 02: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請求幫助|已有5評論

關鍵詞:

 
海內外人士呼籲保護蘇青故居
 
鄞州石碶馮家村蘇青故居將拆,你每一個字的留言,都是對我們保護蘇青故居的呼籲很大的幫助,我們將收集意見,呈交寧波市政府,呼籲政府手下留情。
謝謝你的幫助!
盛友  敬上
 
鄞州石碶馮家村蘇青故居將拆
海內外人士呼籲能否手下留情
 
寧波日報 記者  湯丹文
 
位於鄞州區石碶街道馮家村的甬籍海派女作家蘇青(本名馮允庄)的故居真的要被拆了嗎?近日,旅德的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謝盛友致電本報記者徵詢此事。他說,一些海外文友聽說的蘇青故居將被拆的消息后,在網路和紙媒上撰文呼籲手下留情,希望能保留這位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與張愛玲齊名的「海派」女作家的故居。
 
故居將拆,海外文友很著急
 
蘇青在馮家故居度過了她的少年時代。在她在文中曾這樣自述: 「我是生長在寧波城西有一個叫浣錦的地方,其名稱的來歷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門不遠處,有一石橋曰錦橋。」而這個蘇青稱「浣錦」的地方就是鄞州區石碶鎮的馮家村。
謝盛友在發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稱:蘇青故居被拆的事最早見之於台灣大學中 文系 教授,也是馮家後人的徐芳敏的一篇文章。去年十一月,她在台灣《中國時報》副刊撰寫了《蘇青阿姨和老家》一文。文中回憶了她的母親與蘇青小時候的交往以及蘇青故居金房、玉房的由來。也就是在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她聽說了蘇青故居即將被拆的事。
此事披露后,海外文友特別是「蘇青迷們」感到十分著急,紛紛撰文為故居請命。作為歐洲《European Chinese News》出版人的謝盛友撰文,呼籲國內在大搞建設的同時,注重老房子特別是名人故居的保護。據稱,波士頓新聞報也將刊發相關文章。
 
記者探訪,蘇青故居很寂寞
 
日前,記者幾經周折,來到石碶馮家村。在村頭,詢問了幾個路人,都不知道馮家村有什麼「蘇青」的故居。最後記者問起村裡是否有老房子,一些村民才問記者是不是馮家的金房、玉房。
在熱心村民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了馮家的金房。金房的大門還算保存的完整,典型的浙東民居風格。村民們說,金房的一些房間早年間已被火焚,但基本的格局還是保存著。問起蘇青,部分村民略知一二。
好在記者幸運,遇到了一位四五十歲的 馮 女士,她倒是麻利地說出蘇青的故事。她說,蘇青是馮家金房的四房。村裡有這樣的老話「大小(房)顧牆門,二六屯(寧波話,住的意思)後邊,三五兩邊分,軋出四房外邊屯。」所以蘇青真正生活過的地方應是在金房之外,玉房之旁的幾間房子。
記者來到馮宅金房的四房,這裡已剩下一個很小的角落。由於是久雨後的晴天,院子里曬滿了衣服、被單,更顯局促。
馮女士還告訴記者,村頭的浣錦橋尚在,蘇青最著名的散文集《浣錦集》就取自故鄉的地名。
記者在採訪中還得知,馮家不只出了蘇青一個名人,像世界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先後取得牛津劍橋兩所名校博士學位的黃衍也是馮家的後人,蘇青的外甥。
 
拆還是保,這個選擇很糾結
 
3月16日,記者聯繫到了馮家村村支書馮劍波,他向記者確證蘇青故居也就是說馮家金房、玉房將被拆。「我們已經做了規劃,主要是進行新農村建設。」馮劍波表示這裡將建起新的住宅房。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村民們對馮家金房玉房是否拆、怎麼拆具體還不是太清楚,心態也十分複雜。有的村民表示,拆了能住新房,改善生活條件當然好;但一位村裡路人也這樣說道:「這房子底子好著呢,二百多年了還能保存得這樣,裡面的柱子有一抱多粗呢!」
除了海外文友力主保留蘇青故居,一直致力於蘇青研究的寧波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毛海瑩也認為保留故居有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她說,近幾年,蘇青在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中國女性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正被日益認可。蘇青雖然成名於上海,是個「海派」作家,其實,她也是個「寧波」作家。在她的小說和散文中洋溢著故鄉寧波的風情、風貌和風俗。寧波老話、俗語在蘇青的文章中也比比皆是。寧波的民俗文化對蘇青的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記者發現,身後寂寞的蘇青近年來也得到寧波文化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像毛海瑩正在寫作的《蘇青評傳》已被列入寧波文化研究工程。蘇青的小說《結婚十年》也將被市甬劇團改編搬上舞台。
文保部門的有關人士對蘇青故居是拆是保也體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市文化局文物和博物館處處長鄔向棟向記者表示,對確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名人故居,雖不是文保單位,沒有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需求,還是應該以保為主。而鄞州區文物部門的一位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作為文保工作者總是想把老房子特別是名人故居保下來的。但現實中,保護老房子往往會碰到與當地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改善居住問題,這讓他們很為難。但他同時表示,文物法規也有規定,建設方有義務向文保單位通報拆遷過程中是否有值得保護價值的古建築。
 
記者手記:蘇青故居是拆是保其實是村鎮建設與文化保護的一種博弈。拆與不拆,不拆后如何保護,保護后如何發揮其作用都是個問題,就看當事各方的智慧,做出怎樣的取捨。
旅德作家謝盛友在其文章中一語點破其中的關係:「首先應該讓居民懂得蘇青故居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次,要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環境,讓他們感受到保護的好處。居民有了自豪感,才會有保護的自覺性;自身利益得到了維護,居民們才會積極參與保護。」
 
新聞鏈接  蘇青其人
 
蘇青(1914年-1982年),早年發表作品時署名馮和儀,后以蘇青為筆名。她創作的自傳體小說《結婚十年》是中國女性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她的散文結集為《浣錦集》、《濤》、《飲食男女》、《逝水集》。其中《浣錦集》一版再版,風行海上。作為出版家,蘇青曾在上海主辦《天地》雜誌。
蘇青與張愛玲一起被稱為上海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雙璧」。心高氣傲的張愛玲曾有名言「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
解放后,蘇青留居上海,擔任越劇團專職編劇。曾編寫《江山遺恨》、《賣油郎》、《屈原》、《寶玉與黛玉》、《李娃傳》等劇目。其中1954年《寶玉與黛玉》演出連滿300多場。文革中因牽涉胡風問題多次受批鬥,併入獄,后平反。1982年冬天病逝。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碧海琴音 2010-4-4 02:50
回復 牡丹石頭 2010-4-4 04:35
什麼時候國人意識到有些東西失去了再也回不來時, 那麼社會就有進步了.
回復 xqw63 2010-4-4 06:42
比這個有名的建築在很多城市,被拆的太多啦。
回復 海外憤青 2010-4-4 08:34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如果都象沒有歷史的美國那樣, 把個草屋也保存著, 那就沒地方蓋房子了. 或者象歐洲那樣, 幾百年的老屋不變, 也未必是好事. 關鍵是看拆得是否合理, 征地過程中是否有違法行為.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10-4-4 15:29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3: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