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河邊 「胡線」兩邊兩重天――也談中國局勢的發展及其他

作者:light12  於 2015-3-27 11: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評論

 河邊 「胡線」兩邊兩重天――也談中國局勢的發展及其他    時間: 26 3 2015 18:32  
作者:河邊驢鳴鎮 發貼, 來自 http://www.***

「胡線」兩邊兩重天――也談中國局勢的發展及其他

看了幾篇談論中國大陸最近的將來會如何演變的文章,我也想摻和一把,說說我的一孔之見。簡要言之,我的看法是建立在我對中國的歷史追求目標的理解上,由此分析該目標規定的任務和完成這些任務所面臨的問題,然後再進一步就未來的發展做出分析。

一、中國的歷史目標:國家富強

這個話聽起來似乎是什麼都沒說,難道世界上還有不追求國家富強的國家?答案自然是沒有這樣的國家,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國家富強」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中國人的「國家富強」含有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富強的國家才有太平盛世,也才談得上百姓的富裕幸福;鍋里有碗里才有,大河有水小河滿,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所以,像英國那樣竟然走到了讓蘇格蘭公投是否可以獨立的地步的國家,當然一定是每況愈下的昔日帝國,談不上國家富強,人民生活也就一定會走下坡路。這種邏輯就是我說的對於「國家富強」的不同理解。

這個國家目標,在我看來是過去100年來在滿清帝國解體的基礎上成立的中華帝國的國家目標,儘管治理國家的執政代表有過1912~1927的北洋,1927~1949的國民黨(現在退居台灣),1949~1977的改革前中共,以及1978至今的改革后中共,但在這些不同時期,不管執政者的政見有多大差別,這個國家目標都是一樣的,只是尚未有機會執政的一派總是說台上的都是為己謀權力,心裡毫無國家利益而已。

為了這個目標,中國要完成的首要任務有兩項:發展經濟與維護統一,應當說這是朝野雙方都同意的主要任務。為了完成這兩大任務,中國人曾經試圖通過民選方式組織政府來領導國家,結果失敗了,執政的政府都是通過暴力獲得權力,政府的「合法性」也就只好取決於政府治下這兩項任務完成的狀態。為完成這兩項任務,國、共兩朝採取的辦法不同,目標其實是一致的。所以蔣介石和毛澤東之間才會事事意見相左,唯有國家統一問題上意見無二致,紛爭只在你統一我還是我統一你,也就是目標一致,解決辦法不同而已。不認識這一點,很容易混淆中國的主要問題,結果把中國發生的屬於追求目標的方法問題誤認為是中國的國家目標問題。

所以,中共在改革開放之前雖然搞出了令今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荒誕且殘酷的各種政治經濟運動,但其目標還是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只是其手段的無效甚至是負效應,才有不能達到目標,甚至離目標愈來愈遠,同時還產生由使用手段引發的政治分歧。但不論是誰執政,完成上述兩項任務仍然是執政的首要目標。大陸的改革開放就是證明,改革開放和過去相比在執政者眼裡只是改換達到目標的手段,而不是改換了目標。大陸的問題因此不在於改變執政目標,而在於改變為達到目標的手段不容易。這種困難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現有體制的僵化,另一個來源是目標(即兩個任務)本身的制約。我在下面分別討論。

二、體制的僵化

以中共在中國建立的體制之僵化,在毛身後能夠實行新的手段來繼續追求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的人物也只能是鄧小平這樣的威權人物。對於鄧所實行的在改革開放名義下的新手段(而不是新的國家目標!),其中的不解之謎是:鄧小平是否曾經思考過要對中國的政體也實施改革?從已經發生過的各種事件來看,不能說他從沒想過,而是沒有找到出路。為什麼沒有找到出路?因為所有的出路都被發展經濟和統一國家這兩大目標堵塞了,也就是上面說的「目標對於追求目標的手段的制約」。

三、目標的制約

如前所述,中國過去100年來「執政的政府都是通過暴力獲得權力,政府的『合法性』也就只好取決於政府治下這兩項任務完成的狀態。」因此,對於執政者來說,社會的安定是達到執政目標的首要條件。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領袖,如果要讓他們回答中國為什麼100年間追求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的道路如此坎坷,我想他們都會同意原因在於內亂和外侮。無論看台灣還是看大陸,中國人很容易總結出的教訓是:只要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不要亂(包括各種政治經濟運動之亂),中國就能發展,就能富強,也就能夠有國家的統一。這個觀察不能算錯,因為它基本符合歷史事實。但是這個看法卻有一個問題,它沒有將不同來源的「亂」分別清楚,或者說是沒有在追求現有的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的目標下來區分不同的亂。原因在於這兩個目標雖然看來都是統一在「國家富強」這個大目標下面的次目標,但是兩者在中國現有的歷史背景上卻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內在衝突。

我不久前曾介紹過「胡煥庸線」(即本文題目中的「胡線」),意在指出中國大陸的文化地理現象與我曾經分析過的中華帝國的緣起和由此而來的內在分裂傾向的關聯。就上述的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來說,發展經濟在實際的推行中是指在「胡線」東南原來的「中華十八省」加滿清老家的東北發展經濟,因為不論就人口的分佈(佔總人口的95%)和經濟發展條件來說,這一片佔大陸總面積約40%強的地方的經濟發展其實就是過去100年要努力發展經濟的地方,這是由人口的分佈所決定的。但是,國家統一卻是指包括「胡線」西北的全部中國現有主權區域,是由疆土(而不是人口)決定的。而對於國家統一的威脅雖然有台灣尚未統一這一事實,真正的威脅還是來自胡線的西北。其中道理不難理解:胡線西北占現今國土的55%,人口只佔總人口的5%,而且這些人口的絕大多數都不是文化上的「中國人」,也就是說,他們和生活在胡線東南的占人口95%的「中國人」――漢人――有著不同的文化。更為重要的是,歷史上漢人就沒有真正以漢人的名義治理過這55%的地域和那5%的人口。

這就是說,在「國家富強」的目標下,發展經濟和統一國家卻是在國家的兩個區域、對於兩種不同的文化人口要分別完成的任務。看清了這一點,我們再來分析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的衝突。

四、發展經濟需要民主,國家統一害怕民主

鄧小平所選擇的新的發展經濟的辦法就是實行市場經濟。實行市場經濟的配套政治制度當然是法治,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實行民主。這一下問題就來了,因為如果真正實行民主法治,「胡線」西北的地區如何辦?這個問題不是新問題,是民國肇始即存在的問題,要不然也不會有「五色旗」改換為青天白日旗了。改革之初,胡耀邦試圖給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更多的自治權,但是後來發展的結果使中共不得不擔心分離傾向。

而真正讓中共陷入無解怪圈的還是經濟發達和民族獨立之間的聯繫。「胡線」西北不僅漢人稀少,而且當地主要人口歷史上就不屬於漢文化民族,也不是漢人統治的民族,漢人是從滿清手上接過了這一廣大地域和在這一地域上生活的人民,並且這一地域不是如俄國的車臣那樣被俄羅斯地域包圍著,而是和外部世界直接聯繫著。從民族意識角度看,這些地域的經濟文化的發達必然會更多地喚醒當地的民族意識,以中國大陸目前的狀況來看,如果真的實行民主制度,難免不重韜民國初年的民族分離局面,而這恰恰是和國家統一的目標不相容的。

現在新疆的局面已經使中共頭大,如果西藏再加入進來,局面如何收拾?但是,沒有民主法制的話,腐敗又如何治理?長遠的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又如何保障?

五、目前的策略

我以為上面的難題過去100年來治理過中國大陸的統治者應當都知道,這一點我在舊帖《中華帝國的前世今生》里分析過。問題在於漢人將自秦帝國以降逐漸形成的對「大一統」的追求在滿清解體時順勢擴大,乘機幾乎不流血地將傳統的中華帝國疆域擴大了三倍。可是通過1935年就由胡線所表達的漢人居住分佈趨勢的分析,漢人的居住分佈到了2012年仍然集中於自秦以降至明代形成的中華18省,外加滿族居住的東北,仍然是原來的老家(滿族基本漢化),並沒有移民到版圖擴大后的胡線西北。這既顯示了過去漢人移居胡線西北之稀少,又預示了即使在工業化時代漢人恐怕也很難移居胡線西北。換言之,本文標題所說的「『胡線』兩邊兩重天」的局面會長期存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國家富強』的目標下,發展經濟和統一國家卻是在國家的兩個區域、對於兩種不同的文化人口要分別完成的任務。」

話雖如此,中國現政府還是不會動搖完成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這兩大任務的信心。從習近平的作為和言行看,我以為可以比較清楚地推測到這樣一些想法:
1、堅持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沒有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就不可能有前面的經濟發展,也不可能實現國家的統一。(不能讓中共出現「競無一人是男兒」的局面。)
2、必須解決共產黨的腐敗,「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但是不是用西方的那套民主法治,而是「黨要管黨」,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把權力關進籠子里」的路子。
3、幹部問題解決了,才能用共產黨的幹部來公平執法。事情還是要通過人來干,所以德治不可避免地先於法治。
4、避免陷入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以國家利益為先,左派和右派都要給與尊重(所以給鄧力群和曾彥修都送花圈)。
5、理直氣壯地應對國際事務,該是我的一分不讓。
6、要樹立新的價值觀,不能一切向錢看。

有人說習近平在走回頭路,要重拾毛澤東時代的舊一套。我以為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的表現和他上面所顯示的第一條不矛盾,不過是顯示他的「對的是對的,錯的是錯的」的信念,把事情分別清楚。在現有的兩大任務下,復辟毛澤東時代是不可能的。

六、未來的走向

就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的兩大任務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過去35年裡,經濟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國家統一則表現在收回香港澳門,這些地方原來就屬於胡線東南「中華18省」。台灣的演變還很難預料,而真正棘手的西藏和新疆地區――也就是胡線的西北――仍然是棘手地區。如前所述,以民族意識和經濟進步的關係來看,這兩地區的民族意識只會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強,因為經濟發展後面必然會增加對於自身文化的認識。所以國家統一問題會隨著時間變得日益複雜。

自漢民族接手了清帝國后,國家統一問題其實主要是如何處理民族問題,而不是抵禦外侵問題,儘管中國曾面臨過外敵的瓜分企圖。漢民族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主要採取過三種辦法,其一是民初的「五族共和」,這個辦法沒成功。其二是借抗日戰爭而提出的「中華民族是一個」,顯然也未成功。其三是毛時代以來的「各族人民大團結」,其作用對於生活在靠近胡線地區的人數稀少的民族或許可以通過贖買有些作用,對於較大的生活於西藏和新疆邊界地區的民族恐怕無啥成效,更何況漢人和人家的文化差異又如此之大。漢族100多年來對於少數民族的歧視應當說是制度化的,主要表現為自治權力上的限制和經濟上的收買。(但同時還在西北地區開採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油,因此空拍很難說在西北的投入是單向的。)

對於國家統一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來的困難還會放大到海域問題上,影響到對於海域爭端的思維。最近兩年的南中國海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思路和西北地區的民族問題的解決思路如出一轍。

而國人100年來所受的教育以及中國曾經經歷過的被羞辱的歷史都會很容易被用來作為刺激大漢族主義和民族主義。隨著胡線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住在此地區的95%的人口一面需要更多的權利保障,一面又被灌輸了胡線另一則的5%的人民是在受「敵對勢力」的收買下破壞祖國的統一,這就必然會影響到漢民族對於集體主義的認識,進而影響到對於個人權利的認識和訴求。漢人不可能在實行對於少數民族的壓迫的同時能真正獲得自己的個人權利。

現有的中華帝國的版圖雖說不是通過漢人的武力征服而形成,但是從清帝國合法繼承的,是國際承認的,中國的國家統一問題因此主要是一個內部問題,就是前面說的屬於民族問題。以胡線東南的疆域和人口計算,幾乎正好等於10個日本國。換言之,如果中國的人均產出達到了日本的水平(儘管還低於美國),中國的國力就相當於現在的十個日本。而現在的中國國力其實正是來之於胡線東南,未來的發展也肯定還是在這一區域,因為胡線西北恐怕在未來很長時間裡都不會成為適合經濟發展的地域,所以95%的人還是會生活在胡線東南。中國早有向東北移民的歷史,雖說叫「闖關東」,但那畢竟是可闖之地,是在胡線東南內移動,又有誰聽說過跨過胡線的「闖西北」來著?所以漢人是用在胡線東南發展經濟爭得錢到胡線西北去維持國家統一。這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過程,它的投入-產出之比恐怕還沒有人測算過。

儘管中國的疆域是國際公認的疆域,但又不等於漢人可以任意侵佔西北廣大地域,除了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現代人的意識以及西藏、新疆和外面的直接交通也使得這一人口稀少的地域受到廣泛的國際關注。藏傳佛教的影響和伊斯蘭教的外部聯繫,更起到了文化倍增作用,使得這一地域會長期處於受關注的地域。中國目前推行的政策無疑會迫使政府在這一地域不斷增加投入來維持國家統一。

七、結論

中國的長期任務仍然是發展經濟和統一國家,但此兩任務卻儼然分佈於胡線東南和胡線的西北。就發展經濟來說,中國等於還有8~9個日本的人口和地域等待開發,無疑潛力巨大。對於國家統一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經濟發展的所處之地在維持國家統一的地域之外,並且是漢文化對於非漢文化的統一,是中華民國出生之前沒有過的。所以中國過去35年裡的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的成就完全不可比,國家統一問題會因此變得愈來愈嚴重,並不會因為經濟發展而自然有牢固的國家統一。

習近平在過去兩年裡的反腐動作,固然如一些分析所說,已經觸動利益階層的基本利益,勢將引起黨內的反彈。但我從另一面解讀,也可以認為習能做到這一點正好說明中共的權力繼承體系的穩固,所以習近平才可能有此作為。習近平的辦法從市場經濟和民主法制的角度看,固然不是治本之道,可是從中國的發展經濟和國家統一的目標看,恐怕是最好的選擇。中國的問題的解決需要改變思維,重新解讀國家富強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才能重新理解國家統一,找出解決「胡線兩邊兩重天」問題的辦法。這是一個過去100年都沒有取得實質進步的問題。

總起來看,我以為中國會不斷出現各種起伏,但不會出現「崩潰」之類的劇烈動蕩。中國人現有的思維邏輯決定了現有的改革路徑,但是不等於思維會永久不變。只要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思維就會慢慢改變,就會出現新的領導人和新的視角。經濟發展給中國人提供了機會和時間,願所有生活在中國的人都能從中得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藏南是中國的 2015-3-29 20:55
習大大不負人民的期望,法治反腐,走向真正的法治社會
回復 light12 2015-3-29 22:43
藏南是中國的: 習大大不負人民的期望,法治反腐,走向真正的法治社會
  
回復 太師聞仲 2015-3-31 16:08
習大大 又一位振興中華的偉人
回復 light12 2015-3-31 16:27
太師聞仲: 習大大 又一位振興中華的偉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4 16: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