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天鵝閣」和它的雞絲巰面

作者:8288  於 2012-9-6 17: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關鍵詞:

                                                
                                           「天鵝閣」和它的雞絲巰面

程乃珊

        「天鵝閣」老闆趙先生,如仍健在,應要近百歲了。趙家曾是我家鄰居,住在南京西路陝西北路口的英式老公寓內,他家一樓我家三樓,我們稱之趙家伯伯。夫婦倆都是教會大學滬江大學畢業,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堪為一對儀神俊逸的夫婦。他們有兩個兒子,白皙文氣,大熱天也必短褲長襪,一派小紳士模樣,人稱「大弟」、「小弟」。
        五六十年代在溫暖的對老資產的統戰政策下,一家四口過著優渥快樂的生活。小兒子因體弱休學在家,仍天天準時苦練鋼琴,已成我家的自鳴鐘——樓下響起琴聲,必已是早上九點整。琴聲結束,準十一點半,一秒不差。九十年代我在香港再見到他,已為香港中文大學國樂研究所所長。大兒子一直在加拿大,為收藏家。收藏是趙家門風,趙家宅內西洋油畫瓷器至中國字畫古董,可謂琳瑯滿目。一代海上名畫家從吳湖帆到劉海粟,都為趙家座上客。 
        趙太太喬女士琴藝了得,趙先生則擅美聲演唱。雖屬玩票,卻是拜過白俄名師甦石林為師的。夫妻倆是名符其實的夫唱婦隨,每天練聲,家庭聚會上他們的聯袂演出更屬保留節目。作為他們鄰居真是美福不淺:既可飽耳福,又可飽口福。
        滬江大學家政系全國出名,我估摸趙太太會否家政系出身:真正的入得廚房,出得廳堂。她的雞絲巰面圈內聞名,再加待客有道,家中客廳已容納不下一批又一批沖著美食、美樂和美好氛圍的朋友,正因為這個原因,就開了「天鵝閣」。在老上海,大學生做咖啡館老闆,也屬大膽出格之舉。然正因為掌櫃的是一對大學生,「天鵝閣」被經營成一個藝術沙龍,吸引了海上各方追求品位和氛圍的客人。 
        店面上方黑底大理石上一隻閃閃發光水鑽樣的展翅的天鵝,典雅又醒目,用今天眼光回顧仍如此現代。「天鵝閣」延展了趙家的品位,小小巧巧的空間,角角落落都是夫婦倆的收藏,西洋擺件到中式古玩,小巧精緻,或者在當時覺得不太值錢,直到公私合營後,仍保持原樣。趙家不將其收回,或覺得這正是「天鵝閣」的風格,倒也從不聽說有人順手牽羊……進門當堂一幅吳湖帆的對聯:天天天鵝閣,吃吃吃健康,一直掛到文革關門,不知這幅對聯今在何方? 
        雞絲巰面自然是天鵝閣的招牌菜,現在都說芝士烙面其實是種口誤:因但凡嘔楊必是用芝士諳,而與烙的火候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天鵝閣」還有蘑菇菜花論和海鮮呲面,再配一客紅湯或白湯,已可美美地吃上一餐。
        記得文革前一客雞絲潭面五角,一份奶油蘑菇湯三角五分,如再加一隻冰淇淋球二角五分,那已是十分圓滿的一餐,價錢與「蕾西」、「凱司令」等差不多,比「紅房子」便宜得多。雖已公私合 I,但可能老員工還在,所以味道沒怎麼走樣。一眾老資產及其小開小姐,欣賞它的好品位和好味道,是那裡常客。當時趙先生作為私方,被貶為服務生跑堂,老客戶見了反而更覺親切,知根知底嘛。但價錢上是絕對沒有折扣的,就是老鄰居也沒情面好講。 
        趙家全家在文革前移居香港,在香港又開了家「天鵝閣」。畢竟事過境遷,歷史是不能夠復制的,再加上廣東人與上海人口味不同,單靠一班香港老上海捧場,到底不行。後來就關了 「天鵝閣」,全家移民加拿大。文革中,上海那大理石的「天鵝閣」招牌給砸了,改售粢飯大餅油條。文革後「天鵝閣」曾復業過,但已不是那店那味那人! 

                                                     《上海采風月刊》2008年第06期

 【強烈推薦!! 】一位祖籍山東的土生土長上海人寫的好文一篇——《誰在謀殺上海》,我拜讀完了全部,我很感動!強烈推薦給大家,如果你看完和我有同樣的感動,請不吝動動您的手指,轉發一下,讓更多的人看到!謝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上海人似乎成為了全國人民的眾矢之的。上海男人,上海女人,上海話,幾乎只要標上「上海」兩字,都成了被全國人民嘲笑,漫罵,欺負的對象。真的很看不懂這個怪異的現象。似乎很多人都在爭先恐後的詆毀上海人,恨不得先誅后快,把上海人統統「謀殺」乾淨。 誰在謀殺上海話?         上海《990評論》主持人在說到上海人說上海話時,竟然把這個稱之為陋習。如果連說自己家鄉話的權利都要被指責為是陋習,那是多悲哀的一件事情。設想,香港人說粵語是陋習,北京人說京片子是陋習,那是何等可笑之事。可是,正是因為在其他城市,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說家鄉話而慣上陋習,惟獨上海。         更有很多在滬的外來人員,頻頻在論壇上發貼,要求公眾場合禁止說上海話,他們來到上海,沒有先想到如何去融入上海,而是先憑藉這個人主義想去抹殺上海的本地特色。上海的幼兒園曾有段時間禁止上海小孩子在學校說上海話,現在可好,造就了上海小孩不會說上海話的局面。         在租界的年代,有無數人外鄉人湧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紮根生活,生根發芽,代代相傳,他們沒有忘本,沒有忘自己的家鄉話(一些上海的老人還會講很流利的蘇北話,寧波話等等),但他們沒有歧視上海話,相反他們努力的學習上海話,融入這座城市,使自己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外國的殖民者他們雖然佔領了上海,但是上海話也並沒有消失,上海話仍然代代相傳。歷史文獻並沒有記載著「外國殖民者禁止上海人說上海話」,外國殖民者也沒有用強行推廣英語或者日語來消滅上海話;也沒聽說過外國殖民者的開辦的學習禁止上海學生說上海話的。著名的宋氏三姐妹,他們的會說如同母語一樣流利的英語,但是他們的上海話並沒有被英語異化掉。         我們的上海話正在死去,他的死去不是因為上海太卑微,而是因為上海太發達,我不知道我們還能做什麼挽救上海話,只想說我們一起為上海話默哀吧。或許有一天,我們上海人一起為上海話立一個墓碑告訴我們的子孫,這個世界曾經有一種方言叫上海話,他是被謀殺的。 誰在謀殺上海女人?         「媚洋」「現實」大約是現在絕大多數人對上海女人的印象和評價。就在前些日,我一位在北京工作的總角之交於網上和我相逢,聊起近況,他告訴我要結婚了,末了也勸我儘快成家,不過最後臨告別還不忘叮囑我:「千萬別找上海女人,我討厭上海女人。」我的這位朋友其實並未來過上海,對於上海的女人我估計是認識不到一兩個的,更談不上了解了,但他對上海女人的壞印象卻是如此深刻.可見,上海女人的惡名實在是傳得太廣。         很多人並沒有娶過上海老婆,所以他們永遠無法知道,也沒有發言權。其實,大部分的上海小姑娘,也就是找個和自己能力相當的小夥子,一起存錢,買房時男女兩家對開承擔,領到房產證后很溫馨的寫上兩個人名字。你要是給上海老婆買個禮物,她也一定會回送你一個價值相當的禮物。所以說不要老以為上海的小姑娘都是要求很高,家裡面都是賣女兒的。         所以有心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區分一下,到底那些虛榮的,傍大款的,到底是不是上海人,不要因為你們看到這個事情在上海發生就把他們移嫁到上海無辜姑娘們的頭上!大家也可以問一下那些有幸娶到上海姑娘的外地朋友們,他們對自己的妻子有多少是不滿意的,記得說話憑良心。  誰在謀殺上海男人?         上海男人,中國男人的特殊群體,和上海女人一樣,自然成為公眾談論的焦點。說起上海男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辭彙無非是:小氣,精明,沒有男人味,怕老婆,做家務等。         男人之間的爭鬥無可厚非,在文明的現代社會,這種爭鬥應該表現在運動場上,在這一點,上海男人算比較爭氣的,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優秀運動員。奧運會中姚明的怒吼,劉翔的霸氣,很好得釋解了上海男人缺少男人氣的爭議。不管怎麼樣,打老婆的男人永遠不算個優秀的男人,打老婆的舉動永遠都不能算做有男人氣概。因為女性在身體上屬於弱者,欺負弱小算什麼英雄?上海男人對老婆的體貼,關懷,在大多數時間是一種風度的表現。這在西方社會更是一種文明禮貌身份的體現。在小事中的禮讓,對小節的不拘一格都是大度的體現,如果老婆有什麼小事情讓自己不順心,就斥之打罵的話,才是幼稚野蠻的。         其實很多男人忘記了,柔情也是男子氣概的一種。每天很早去外灘上班,在街角的綠地邊上都會看到一對賣白蘭花的老年夫婦,老頭微微翹指捏一朵香花別在老太的衣領,眯著眼睛軟軟地說:「花老香格!」心不由沉溺在這「非一般豪爽」的男子氣概中了。這就是小心眼,大男人。 誰在詆毀上海排外? 
        上海自開埠以來已經算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之一了,說到排外怎麼也輪不到上海。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人必非之」。不過問到到底幾個人去過上海,那些沖在最前頭喊上海排外的人,有幾個敢說自己去過,生活過?         香港迪斯尼樂園有專門為大陸遊客遞餐巾紙的「服務」,看來香港人也是排外的;國外很多國家的旅遊景點都有中問標示的:「禁止隨地大小便」警示標誌,所以這些開放的歐美人也是排外的!弄到最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人是不排外的,被「排斥」的群體還在抱怨自己如何受到歧視,卻不往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再來談談排外,其實排外並非上海的專利,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問題。這種情況隨處可見,地方性保護在各國各地都非常普遍。這本身也受我國的戶籍制度的影響,將人的出生地與居住進行嚴格地區分。 對上海不敬的人請摸摸自己良心         曾經輝煌,鼎盛一時的上海: 四九年前的上海是什麼樣,有據可查,有史可證。是僅次於東京的亞洲大都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說法,我可以告訴你,當時,好萊塢的大片,在美上市后三天之內就會出現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開放到今天,你能學到和看到的幾乎所有現代營銷和廣告手法在四九年前的上海都可以找到。尤為讓我感佩的是,翻看當時民族企業的廣告創意,你會發現,其實我們中國人對市場經濟一點也不陌生,而且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經在激烈競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四九年後,老蔣捲走中國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貨。一窮二白的國家唯有上海可倚靠。只是,這種倚靠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史料記載,當時上海每年上交國家百分之九十的GDP,注意,是GDP而不是所得。這是什麼概念?想象一下,有人拿走你家裡百分之九十的財產,給你些米,給你些油,讓你吃飽以後用剩下的百分之十的資源辛苦勞作一年,然後又拿走百分之九十,就是這個概念。八零年代初,小日本在上海街頭看到已經很窮,但依然保持當年白領禮儀和瀟灑風度的老克勒,不由得感嘆:畢竟是上海人啊。但我們的華僑就沒有這麼泰然。回到破敗如此的淮海路,回想當年的榮華,不由得放聲大哭。四九年後,上海人在香港再創了一個遠東大都市,但面對自己生養之地的沉淪,卻只能灑一把辛酸淚而已。我雖沒有經 歷過那瘋狂掠奪的年代,但也有自己親身的感受。中學時學工,去一家紡織廠參觀,工廠負責人驕傲地展示工廠輝煌而久遠的歷史。細看龐大機器上的銘牌,上刻:1936年。它有幸沒有被拿走,它依然在工作!是的,是上海人用36年產的機器養活了中國。這毫不誇張,這是活生生的事實,怎麼,你沒勇氣正視事實嗎?    這樣的付出沒有換來一聲感謝。我也不認為上海應該在乎感謝.只是,當你指責上海人謹小慎微,精打細算,小家子氣的時候,請寬容一點吧。是上海這座本該繼續鼎盛的城市養育這你和他,以及你的家人,多的不說,至少在三代以內,你的祖輩必定受過上海的恩惠,而現今的上海人,在承受著蜂擁而入的全國人民的蹂躪的時刻,他們只是在試圖保護自己僅剩下的百分之十而已。同時,請更不要象無知瘋狗那樣說出諸如「十四億中國人養活一個上海」之類的蠢話。因為,作為一個人,你可以沒有感恩之心,但不能沒有良心!請你調動所有的良知(如果你有的話)銘記我的話:上海人不欠這個國家任何東西。在我們這個共和國,能理直氣壯地說出這句話的人,不多!    關於地域的自衛: 以地域劃分的族群之間彼此有些隔膜和攻訐並不奇怪。據說各個州的美國人都仇視紐約人。喬丹每次到麥迪遜花園比賽都特別來勁也是這個原因。不過,在我們這個歷史久遠的農業國,上海人和各地族群之間的敵視還帶有農業文明與現代城市文明衝突的深層意味。這種意識形態上的紛爭不是短期內能夠輕易彌合的.   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難道在這個國家表面繁榮的背後,你沒有發現「拉美化」的陰影?(請不明白的朋友自己去搜索關鍵詞「拉美化」)難道你沒有聽見郎咸平教授的警言:若干年後,我們將淪為輸出鐘點工的「保姆國家」?難道你不知道母狗呂秀蓮的叫囂:中國人貧窮,落後,野蠻,愚昧?    為什麼是上海人?因為在上海,有當今中國最公平的環境。在這塊土地上,人情,哥們義氣不是決定因素,只有實力才能確保你在競爭中勝出。調查歸國留學人員,為何不論原籍,都把上海作為落戶的首選,在他們嘴裡最頻繁出現的辭彙是:公平。    為什麼是上海人?因為在上海,有當今中國最廉潔的政府,最高效的公務員隊伍,最程式化的制度,最完善的培訓體制。在這塊土地上,沒有那麼多黑暗,沒有那麼多醜聞。公共資源可以被有效地利用。是人才,無論出身,都有足夠的機會脫穎而出。    為什麼是上海人?因為在上海,主流價值觀的地位始終不可動搖。不好高務遠,杜絕空談,踏踏實實做事做人的寧波風格被每一個上海家庭奉為玉皋。在這塊土地上,在這樣的教養下,姚明,劉翔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扎紮實實。    在上海生養長大,我當然為我是上海人而驕傲。繼承於父輩的魯籍,讓我把自己看成齊魯大地當然的一份子。更重要的是,作為炎黃子孫,在共和國艱難復興的路程上,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每一個人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上海,作為共和國的一部分,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將和偉大祖國一起前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2-9-6 22:01
記得她的烙面,是當初上海灘上有名的「高檔」餐飲。
回復 Emansfield 2012-9-7 09:42
我去天鵝閣的時候已是80年代的事了,反正是好且。。。
回復 卉櫻果 2012-9-7 10:48
強烈支持後面一篇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22: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