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是的。然而,中國從西方公司撬取技術的努力不太可能停止。我們詳細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獲取技術的做法已變得何等系統化和有條不紊。其手法涵蓋了施壓合資企業中的外國合作夥伴放棄技術,利用地方法院宣布美國公司的專利無效,派出反壟斷及其他調查人員,以及在監管小組中安插可將外企的商業機密傳遞給本土競爭對手的專家。
最近,北京方面正試圖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對稀土磁體領域的主導地位,此種材料對汽車和晶片這類產品至關重要。我的同事Jon Emont先前報導,在決定是否發放相關材料的出口許可證時,中國有關部門正要求西方公司提供敏感細節,例如將其磁體集成到電機等部件中的設計方案。
這就讓我們回到了美國如何應對的問題上。雖然川普第一任期內的對華貿易戰高度聚焦強制性技術轉讓,但到目前為止,第二屆川普政府一直未亮明自己的對華優先事項。華盛頓方面的不確定性只會讓企業更有必要了解北京這套策略在現實中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我早就說過了」
讀者們對上周專欄文章的反饋顯示出他們高度關注這個議題,我在下面摘錄了兩封來信:
「魏女士,謝謝你闡明了的一種風險,不知何故,這種風險以前好像幾乎完全沒有人報導過。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曾住在北京。我的公寓位於東直門,靠近機場高速。同一棟樓裡住著一群福斯汽車(Volkswagen)和梅賽德斯(Mercedes)的外派人員。
我記得曾和他們聊起過他們的經歷,他們無一例外都對公司管理層為了換取市場准入而出讓技術感到沮喪。每個人都清楚發生了什麼。
據我的鄰居們描述,中方要求,在中國銷售的每一輛汽車都必須至少有50%的設計工作由中國工程師完成。這些汽車公司應對該要求的方式是,僱用中國工程師與他們的外派工程師並肩工作,以便將設計工作記在中方工程師名下。所有公司關心的只是滿足這一比例要求,但所有一線工程師都意識到,那些中國工程師都只待一年。之後,他們就離職加入了不斷壯大的中國本土新興汽車公司的隊伍。
而這種循環正在各個經濟領域重演,比如你提到的蘋果公司(Apple)、特斯拉(Tesla)和摩托羅拉(Motorola),但這份名單遠不止於此。
我不知道自己是該驚訝,憤怒,還是悲傷。或許都有吧。我在中國生活時,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個昭然若揭的後果。但我從未真正在商界或政策圈看到有人對這些風險有過清晰有力的闡述。然而,我們還是走到了今天這一步。我以前那些外派鄰居預測的一切都已成真。而我真正能說的只有:「看吧,我早就說過了。」 ——Eric Montague,弗吉尼亞州
「直至2001年,我一直是田納西州孟菲斯市一家製造公司負責培訓、組織發展和人力資源的副總裁。這是一家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鋼鐵加工公司。一個巧合是,我以前曾經是美國陸軍預備役的一名軍事情報官,被派往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任職,工作內容是分析中國的特訂製造設施。雖然我沒有直接從事經濟方面的工作,但我確實對中國當時不斷發展的製造業有了相當廣泛的了解。
我們董事會的一名成員是營銷副總裁,他堅信,如果我們進入中國,通過談判打入當地市場,並僱用中國員工來生產我們的一款產品,就能極大地提升我們的知名度和銷售額。我竭盡全力反對這一舉動,並分享了我通過軍事相關分析獲得的非機密資訊,這些資訊揭示了此舉的弊端,但我以2比3的票數落敗。
不可避免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我們被要求分享我們的產品設計。這些設計被拿走、複製、稍作修改,然後冠以新產品的名義,註冊了商標並在當地生產,我們則完全被排除在外。那位營銷副總裁被解僱了,但我們銷售額折損的慘敗局面已無可挽回。」 ——Richard D. Koethe III,田納西州
在您看來,美國是否應進一步收緊針對中國的技術管制?回覆本期新聞簡報,或發送郵件到 lingling.wei@wsj.com 與我交流。請附上您的全名和所在地,我可能會在下一期新聞簡報中刊登您的見解。
本周要聞
- 為削弱中國在稀土磁鐵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國防部將入股美國最大稀土礦商MP Materials。
- 川普政府已著手裁撤美國全球媒體署(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的大部分機構,包括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的廣播業務。與此同時,中國官媒的全球影響力正在上升,填補了美國留下的空白。
- 中國正在太平洋擴大其軍事存在,對美國及其在該地區的盟友構成了挑戰。
本周數字:30萬英畝
川普政府計劃與州議員合作,禁止來自中國和其他受關切國家的資方購買美國農地。美國農業部(Agriculture Department)數據顯示,中資實體持有美國農地近30萬英畝,約佔全美農地總面積的0.02%,與洛杉磯市大小相當。
本周圖表
比亞迪的負債數據來源:通過萬得獲得的公司財務數據註:人民幣1000億元=140億美元
2016'200100200300400500600(單位:人民幣十億元)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其他應付款項有息負債其他
比亞迪(BYD)等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打起價格戰,隨之讓供應商受到降價和付款周期延長的擠壓。比亞迪利用所謂「迪鏈」(D-chain)的電子借據向供應商付款,導致了支付延遲,讓面臨通縮壓力的供應商現金流承壓。中國政府已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正加強對此類行為的審查,修訂法律法規,並研究「迪鏈」等車企金融工具的風險。
讀者來信
上周,我們問讀者,如今美國企業應如何與中國打交道。一些讀者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當美國製造商接受了在中國開設公司必須與中企合資的條件時,我就知道這一切只是時間問題。關鍵在於,這些大企業的CEO們明知中國駭客竊取美國技術已久,為何仍對其中潛藏的風險渾然不覺?我想這可以歸結為自負心理。此外,大多數CEO的業績往往繫於一時的成就,因而缺乏深思遠慮的動力。我就曾親眼見證中國製造商習以為常的盜竊行徑,因為幾乎不用承擔任何後果,他們甚至引以為豪。」——Elliot Friedman,菲律賓
「企業若打算進軍並拓展中國市場,就得對自身未來發展有一個根本性的認知轉變:要麼在失去中國市場份額前把利潤封存(對亮眼的季度財報說再見可真要命!),要麼就吸取Google(Google)的經驗:既然中國要決定你的企業政策,那就別碰這個市場。」——Arthur Negrin,弗吉尼亞州
「鑑於中國創新者已在許多關鍵行業超越美國製造商,我很想看到美國也嘗試類似的『合資模式』。不必對中國輸美產品出台禁令或加徵懲罰性關稅,而是以彼之道還之彼身,要中企必須通過與美企合作來進入美國市場。比亞迪汽車可以湧入美國,但必須在福特(Ford)工廠生產,並由福特經銷商銷售。讓華為(Huawei)手機來爭奪市場份額,但只能由美國本土的蘋果工廠製造。」——James Larsen,密西根州
「儘管當下關係緊張,但許多行業為了在成本和規模上保持競爭力,將業務外包給中國仍然至關重要。今天的中國在許多領域都已處於領先地位。此時才試圖阻止技術外流,恐怕為時已晚。」——José María Martínez,西班牙
「很簡單。美國企業應終止在中國設立製造企業的計劃。相反,他們應該只考慮以更高的價格向中國銷售原裝成品。在中國建新廠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三十年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與共產黨政府打交道,需要拿出更聰明的手段。」——Philip Leung,加利福尼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