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代機新樣機使用矢量噴口,引外媒關注

京港台:2025-11-26 13:04| 來源:觀察者 | 評論( 7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六代機新樣機使用矢量噴口,引外媒關注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上個月,一組據稱是由成都製造的中國六代戰鬥機第二架樣機的試飛影像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傳,這種暫時被外界以「殲36」稱呼的飛機,其「第二架」樣機身上的變化再次引起了一些外國媒體,特別是軍事媒體以及社交網站用戶的關注。

  

  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疑似中國第六代戰鬥機二號機試飛照片

  據美國「戰區」(The War Zone)網站報道,根據其在網際網路上發現的最新照片顯示,時隔近一年前後兩架飛機身上呈現出了顯著變化,包括兩側進氣道設計從后掠雙斜面超音速進氣道(即所謂的「加萊特」進氣道)改為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即「DSI」或「蚌式」進氣道)、兩側主起落架雙輪布局修改等等。除此之外,最新的照片也清楚展現了發動機噴管部分不同於首架樣機的設計,報道表示,這似乎意味著第二架飛機的三台發動機採用了二維矢量推力裝置,即類似於F-22戰機上F119的矢量噴管。

  

  

  首架試飛樣機(上圖)和第二架樣機(下圖)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變化,特別是發動機噴管部位的輪廓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對該技術展開了一段時間的研究,並對外展示了一些相關技術的模型,比如之前在珠海航展上安裝二維矢量裝置的「太行」發動機縮比模型。因此,在最新的「殲36」上使用這類技術就相當值得注意。

  

  2021年珠海航展上尾部使用二元矢量推力裝置的「太行」發動機縮比模型

  報道稱,推力矢量技術能夠為戰鬥機在飛行包線的不同區域提供「額外機動性」,包括許多情況下的失速姿態。它還能提升整體的可控性和穩定性,特別是對於靜不穩定設計的無尾布局高速戰鬥機來說更具價值,且在高空飛行、氣動舵面效能下降時發揮關鍵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存在著增加機械複雜性和重量等負面問題,以及其造成的推力損失通常也大於傳統圓形發動機噴口。

  於去年底被發現的首架樣機上,則似乎採用了類似YF-23的槽狀發動機噴口,因此報道認為,新設計可能存在一些犧牲部分後方低可探測性的代價。不過這一重大的設計調整似乎表明其所帶來的優勢能夠在權衡中壓倒其負面影響,相比而言,一定程度的機動性能提升可能頗有好處,能夠在直線飛行以外提供其他優勢。不過報道也承認,無法確定新亮相的這架試驗機是否是更加接近生產型飛機的改進,還是另外的「試驗性飛機」,這將影響到未來的量產機型是線性繼承從首架機到第二架的變化,還是存在用回一些首架樣機獨特徵的可能。

  此外,在瀋陽被目擊到、外界暫時稱其為「J-XDS」或「殲50」的一種雙發設計的疑似第六代戰機樣機,則從一開始就採用了這種二維矢量噴管設計。報道據此猜測稱,或許目前的殲-35

  系列戰機也有可能在未來的改型中,從現有的常規發動機噴管轉為使用二維矢量推力裝置,並且還聲稱在「中國的武器展」上見過「這種配置的模型」,儘管根據觀察者網編輯此前的了解,其所提到的「模型」其實是某材料企業用於展示塗層技術的「演示樣例」,與真實型號關聯性關聯性並不高。

  

  據稱是中國另一款第六代戰機樣機的較清晰影像,顯示其尾部發動機噴管部分使用了二元矢量推力裝置。

  

  經證實,所謂「使用二元矢量推力的殲35模型」實質上是國內某材料企業的演示樣例模型,與殲35存在相當大差別。

  報道最後表示,隨著「殲36」首架亮相的一周年逐漸臨近,其各種試飛畫面與日俱增,並且已經至少有了兩架樣機,同時另一款所謂「J-XDS」和其他先進無人機、海軍艦載機的密集湧現,標誌著2025年是中國軍用飛機真正的「非凡之年」,也顯然引起了潛在對手的擔憂。

        更多軍事動態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16: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