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壤為啥這麼「黏」?科學家找到答案

京港台:2025-11-26 10:28| 來源:中國科學報 | 我來說幾句

嫦娥六號月壤為啥這麼「黏」?科學家找到答案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祁生文團隊基於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系統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壤表現出強黏性特徵的物理機制,從顆粒力學層面完整解開了嫦娥六號月壤「為什麼這麼黏」的科學謎題。相關研究成果11月2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天文》。

  

  祁生文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開展固定漏斗實驗。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曾提到,月球背面採樣過程中,發現嫦娥六號著陸區月壤「似乎稍微黏稠一點,還有點結塊」,這與月球正面的嫦娥五號月壤存在不同的物理特性。 「嫦娥五號與六號樣品的力學性質差別很大。打開儲存瓶,前者會飛走;而後者黏性較大,不會飛走。這說明它們在物理性質上存在不同。」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吳福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其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經過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祁生文團隊終於找到了答案。他們通過固定漏斗實驗和滾筒實驗,精確測量了嫦娥六號月壤的休止角——反映顆粒材料流動性的關鍵指標。實驗結果顯示,其休止角顯著大於月球正面樣品,流動特性更接近於地球上的黏性土體。

  那麼,這種「黏性」從何而來?精細成分分析表明,月壤中含有極少量磁性礦物且不含任何黏土礦物,因此排除了磁力和膠結作用的影響。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其休止角增大主要在於3種微觀粒間力的協同作用:摩擦力、范德華力和靜電力。其中,摩擦力的作用與顆粒表面粗糙度正相關,范德華力與靜電力的作用則隨顆粒尺寸減小而顯著增強。

  

  滾筒實驗正面視圖。地質地球所供圖

  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一個關鍵的「粒徑閾值」——當顆粒的D60值,即小於某一粒徑的顆粒重量佔總重量60%時的顆粒粒徑值,低於約100微米時,范德華力與靜電力對休止角的作用開始凸顯,使得石英、輝石、鈣鐵輝石、拉長石等非黏性礦物顆粒表現出明顯的黏性特徵。

  基於這些理論,研究團隊對嫦娥六號返回樣品進行了1微米的高空間分辨CT掃描,通過對超過29萬個月壤顆粒的尺寸與形態進行精確釐定,並同月球正面的嫦娥五號和阿波羅月壤對比,發現嫦娥六號月壤D60值最小,僅為48.4微米,顆粒更細,形態更複雜,整體球度顯著偏低。「通常顆粒越細,形狀越接近球形;而嫦娥六號月壤雖細,形態卻更複雜。」祁生文說。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與樣品中富含易破碎的長石礦物(約佔32.6%),以及月球背面經歷更強太空風化作用有關。正是這種「又細又粗糙」的獨特顆粒特性,提升了摩擦力、范德華力與靜電力的貢獻,產生了更高的休止角,最終造就了月背月壤的高黏性。

  該研究首次從顆粒力學角度,系統闡釋了月壤的獨特黏聚行為,揭開了嫦娥六號月壤的「黏性」之謎,為未來月球探測任務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我國深空探測步伐的不斷加快,這些研究成果將為月球基地建設、月面資源開發利用奠定關鍵理論基礎,助力我國在月球科學研究和資源利用領域取得新突破。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16: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