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不喝開水, 因為吃東西火大要「降火」?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喝熱水」是一種近乎文化圖騰的執念,從長輩叮囑的「多喝熱水治百病」,到酒店房間標配的燒水壺,再到保溫杯里泡枸杞的養生潮流,熱水似乎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東方力量。
另一方面,不少人把西方人普遍飲用冷水甚至冰水這樣的差異,解讀為「體質差異」「文化優劣」甚至「文明高下」。自媒體上甚至有諸如「西方人基因抗寒」「喝冰水導致不孕不育」「外國水質好不用燒」的說法,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漏洞百出。
這些論調之所以流行,本質上是很多人普遍缺乏理性辨別的能力,將表象與本質混為一談,甚至將文化習慣包裝成科學真理。
以某主流媒體一篇名為《一出國就找不到熱水喝,為啥西方人不喝燒開的水?》的科普文章為例,作者將西方人不喝熱水的原因歸結為「身體需要『滅火』」「先民沒發明出煮水器具」等謬論。
歐美人確實熱水喝得少,但原因並非如上所述。對於自媒體傳播偽科學,筆者早已見怪不怪,可影響力巨大的某主流媒體居然也在傳播這類非科學內容,其謬誤之離譜、誤導性之強,讓筆者實在無法坐視不理,下文將以事實和邏輯予以澄清。
謬論一:西方人吃東西火大,需要「降火」
該文說:
西方人每天攝入的肉食量、蛋白質量和熱量,都比咱中國的飲食高。從中醫角度講,這樣的吃法會導致「上火」。火旺,則陽盛;陽過盛,則需陰水來平衡,而冰水,則是陰性較強的水了,可很快使身體恢復平衡。簡單地說,老外喜歡喝涼水,也是因為平時吃得比較油膩,身體需要「滅火」。
首先,「上火」這一概念是典型的非科學理論,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所謂「上火」癥狀的真正原因主要來自於:
口腔潰瘍與維生素B缺乏或免疫失調相關;
牙齦腫痛多由牙結石引發牙齦炎導致;
便秘首要原因是膳食纖維攝入不足;
成年人痤瘡與雄激素水平及毛囊角化異常有關……
一個本就不科學的概念,強行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只能是錯上加錯。
其次,從歷史維度看,中世紀歐洲平民的飲食以黑麵包、豆類和少量腌肉為主,不可能做到「頓頓牛肉乳酪」,熱量攝入遠低於現代標準,談何「火旺」?將現代西方飲食結構投射到古代,實屬時空錯亂的想象。
謬論二:(西方)先民沒發明出煮水器具
該文說:
世界各大博物館展覽的古埃及、古希臘陶器,都是用來盛裝物品的,沒有發現一件類似古代華夏的煮水炊器。也就是說,煮水炊器,是華夏祖先在陶器時期的獨特發明。
普及一個基本常識: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在把「西方先民沒有發明出煮水器具」歸為西方人不喝熱水的原因之前,請務必先搞清楚——古代西方到底有沒有煮水器具。
考古證據顯示,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均有陶器用於烹飪,只是用途與中國不同——西方陶器多用於盛放食物,而非煮沸液體。但「沒有專門煮水器」不等於「不會燒水」,用陶罐在火堆上加熱液體本就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通用技能。
下圖是來自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人用來烹飪燒水的無釉陶制烹飪鍋(chytra)。
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古希臘無釉陶制烹飪鍋
說(西方)先民沒發明出煮水器具,是對歷史常識的無知。
除了該文章的兩個典型錯誤,關於西方人為什麼不喝開水,還有一些來自其他方面的認知謬誤。
謬論三:外國自來水質優越,所以從來不喝熱水
還有人說:外國人不喝熱水,是因為他們的自來水能夠直接飲用,所以他們從來沒有把水燒開再喝的習慣。
的確,近幾十年來歐美國家普遍實施直飲水標準,但這是自20世紀後半葉才實現的成果。
在此之前,歐洲曾因飲用水污染引發的霍亂死亡人數以百萬計,那麼,在水質合格的直飲水系統出現之前,他們如何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呢?
1845年,倫敦暴發霍亂,英國麻醉學家、流行病學家John Snow(不是啥也不知道的那位)發現,導致霍亂的原因是被污染的水源,他將自己的發現發表在《論霍亂的傳播方式》中,並提出若干遏制霍亂的方式,包括:接觸食物前要認真且頻繁洗手;以及,把飲用水燒開。
約翰·斯諾(John Snow)
這種通過把水燒開來凈化水質的做法,最早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伍連德博士等人為抗擊鼠疫和霍亂等疫情引入中國的。
而中國「喝開水」真正成為全民習慣,是在1949年之後。20世紀50年代,中國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其中,「喝開水」因其簡單、有效、成本低的殺菌優勢,被作為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措施向全國推廣。
由此可見,喝開水並非中國人獨創。
更何況,很多歐美人雖然不太喜歡喝熱白水,但他們所飲用的咖啡、可可和茶等飲料,同樣需要熱水沖泡。
謬論四:被虛構的「體質差異」
當歷史和水質的解釋站不住腳時,他們便搬出「基因決定論」。某養生文章宣稱:「西方人陽氣旺,適合喝冰水;中國人體質虛寒,必須喝熱水」。這種說法的荒謬程度堪比「亞洲人天生數學好」。
據現代遺傳學研究發現,人類對溫度的耐受性主要取決於適應環境,而非基因差異。北極圈居民飲用常溫水的比例遠高於溫帶地區人群;而赤道地區的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熱飲消費量反而高於中國[1]。
更反智的是所謂「冰水導致宮寒」的說法。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指出,人體核心溫度由下丘腦嚴格調控,攝入冷水后,腸胃會迅速將其加熱至體溫,不會造成子宮受涼[2]。將生育問題歸咎於一杯冰水,本質上是用偽科學包裝性別偏見。
學會質疑,保持清醒
這類偽科學或謠言之所以廣為傳播,暴露出的是部分媒體工作者和公眾理性與科學素養的短板:片面歸因、概念混淆和訴諸傳統。
當越來越多的人用「祖先智慧」替代證據檢驗,用文化習慣否定個體差異,用個案經驗推翻統計規律時,邏輯與理性也漸行漸遠。
有句話叫做「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讓謠言消失最好的方法不是闢謠,而是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以及學會質疑:
看到「專家說」時,查證其學術背景;
遇到「老祖宗智慧」時,追問歷史依據;
面對「外國人都……」時,警惕以偏概全。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在謠言與偽科學橫行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參考資料
[1] Global Hot Beverages Market Report (Euromonitor, 2022)
[2] WHO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