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威脅下,140年前中法之戰能否給台灣戰略啟示

京港台:2025-11-19 23:42| 來源:RFI 華語 | 評論( 11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威脅下,140年前中法之戰能否給台灣戰略啟示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法文媒體The Conversation  France 在11月中旬刊登了一篇以《140年前法國攻打了台灣》為題的文章。以清法戰爭為歷史為起頭,講述位於台灣北部基隆的法國公墓重要性。文章由法國學者Paco Milhiet撰寫,如今台灣面臨來自中國的威脅。儘管雙方採取的手段必然不同,但基隆之戰所揭示的戰略啟示仍不容忽視。

  這篇以《140年前法國攻打了台灣》為題的文章以清法戰爭為歷史起頭,講述位於台灣北部基隆的法國公墓重要性。同月,法國在台協會也在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於基隆法國公墓舉行儀式,向所有為和平犧牲的人們致上敬意。

  文章由法國學者Paco Milhiet撰寫,他表示,19世紀法國軍事史上鮮為人知的一段:1884至1885年的清法戰爭,其戰事軌跡可從台灣北部基隆的法國公墓中窺見端倪。台灣這座島嶼當時雖僅被法軍部分佔領,如今卻面臨來自中國的威脅。儘管雙方採取的手段必然不同,但基隆之戰所揭示的戰略啟示仍不容忽視。

  自2012年2月28日頒布的法律后,在11月11日這個紀念1918年停戰協定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日子,成為了向所有「為法國犧牲者」致敬的日子。不論其戰死地點與戰爭性質,包括在海外軍事行動中陣亡者。

  這一天對台灣基隆別具意義,因為在基隆有個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無名戰士墓將近一萬公裡外的法國公墓,這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安葬著1884至1885年清法戰爭中陣亡的法國士兵。這場戰役對抗的雙方為第三共和國的法軍與清朝帝國。

  這座墓園是場致命衝突的深刻見證,當時至少700名法國士兵與數千名中國軍人喪生於此。它承載著法國為統治印度支那而在亞洲發動殘酷殖民戰爭的痛苦記憶。戰事結束140年後,這些墓碑仍提醒世人:遠離家園的將士們在這場鮮為人知的戰爭中付出了何等代價。

  基隆與衝突擴散至福爾摩沙島

  相較葡萄牙、荷蘭及英國等歐洲列強,法國在亞洲的殖民事業始於路易十四時期,並於十九世紀廣泛擴張。法國在1862年于越南建立了交趾支那殖民地,但法國對當時歷史上受中國宗主權管轄的東京地區(河內古稱)起了野心,並加劇了區域的緊張局勢。

  儘管1884年簽署的《順化條約》將安南與東京置於法國保護之下,中國仍拒絕支付戰爭賠償金,並襲擊法軍軍隊,衝突隨之升級延伸到海上戰場。同年,法國進攻中國北部並繼續向福爾摩沙島(台灣)推進,意圖借佔領領土作為籌碼迫使中國談判。

  法軍於八月在基隆遭擊退,但十月初成功攻佔基隆,卻未能奪取淡水。其後,法國艦隊封鎖島嶼失敗,且無法向內陸推進,直至非洲增援部隊抵達后,法軍才得以於1885年1月對基隆發動新一輪攻勢。隨後在三月底攻佔澎湖,但法軍仍因霍亂與傷寒兵力銳減。面對法軍在台灣的戰術封鎖及中法停戰談判啟動,雙方最終終止了戰事。

  福爾摩沙戰役以恢復戰前狀態告終,在1885年6月中法簽訂了《天津條約》終結戰爭,中國放棄對安南與東京的主權主張,法國則撤出福爾摩沙並歸還澎湖列島。 1887年,法屬印度支那聯盟正式成立。

  基隆公墓,一段動蕩的歷史

  官方紀錄顯示,近700名法國士兵在基隆喪生。其中120人陣亡,150人傷重不治,其餘則死於疾病。法國士兵遺體最初分葬於兩座墓園,一座位於基隆,另一座則在澎湖群島的馬公。

  墓園最初由中國當局管理,1895年日本入侵福爾摩沙后,墓園幾乎遭徹底摧毀遷移。法日兩國當局曾簽署數項協議以確保新墓園的維護。然而二戰結束后卻逐漸荒廢,最終淪為廢墟。 1947年,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主導修繕墓園。 1954年,馬公墓園的殘存墓碑與遺骸則全數遷移到基隆。隨著法國與台灣非官方關係逐步恢復,遺址管理權移交給法國在台協會,1997年再由基隆市議會接管。 2001年獲市政府列為歷史古迹,現已納入都會公園體系。

  二十一世紀能從中汲取哪些地緣政治教訓?

  時間推移到二十一世紀,北京意圖武力奪回台灣,而「福爾摩沙之戰」的歷史教訓提供了寶貴的戰術與戰略啟示。近期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甚至專文探討此議題。

  1885年,台灣對法國而言無疑僅是次要目標,其主要意圖是借征服中南半島之勢削弱清朝。況且清朝當時已日漸衰微,統治大勢已去。然而,儘管法國軍隊擁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卻未能在島上建立持久據點,凸顯出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力,以及在崎嶇島嶼環境下軍事力量的局限性。

  儘管1944年美國入侵台灣的作戰計畫及近期軍事演習均傾向於在島嶼南部登陸,但北部防禦至今仍是台灣戰略的核心。這點從台灣每年舉行的漢光演習就可見一斑。在2025年7月舉行的最新演習中,台灣海軍陸戰隊第99旅訓練從島嶼南部快速部署至北部,模擬應對中國解放軍試圖由淡水河進入台北的軍事行動,這正是140年前法國庫爾貝海軍上將未能實現的戰術。

  因此,福爾摩沙之戰作為戰術與戰略的教訓,至今仍具意義。這段歷史銘刻於基隆法國公墓的墓碑之上,至今仍俯瞰著港口,成為這座爭議島嶼上未竟雄心與人性失誤的無聲見證。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02: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