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要敢於敞開胸懷,擁抱大量科學家回到中國

京港台:2025-11-19 10:53| 來源:藍血研究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任正非:要敢於敞開胸懷,擁抱大量科學家回到中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世界人才中心正在從歐美向亞洲擴散,華為以全球研發網路與開放人才戰略,在這場百年一遇的人才流動中搶佔先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一次人才大轉移,是從前蘇聯轉移了300萬猶太人到以色列,促進了以色列的高科技發展,這就崛起了一個世界奇迹。」任正非在一次外部交流中指出了這一歷史現象。

  在他看來,如今我們正面臨第二次人才大轉移的機遇。全球人才流動的浪潮中,中國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目的地和起源地。《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發展報告2025》中的數據顯示,中國人才競爭力已躍居全球第五,人才規模指標更是高居世界首位。

  面對這一機遇,任正非表示:「華為已經敞開懷抱在全世界接收這些科學家,他們願意在哪個國家,華為都有科研機構可以接納,科學家想在哪兒辦公,我們就在哪兒建研究所。」

  與其他企業將人才視為私有資產嚴防死守不同,華為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各部門主動向外輸送核心人才。

  任正非曾坦言其思想源自余秋里主政大慶油田時的人才戰略——通過持續輸出優秀幹部構建全國性資源網路。

  他說:「當時的余秋里把大慶油田搞得很好,每當全國各個地方需要幹部的時候,余秋里都會把最好的幹部、最優秀的幹部送給別的省份。」

  華為也建立起「輸出-培養-反哺」的良性循環。2015年榮耀品牌獨立時,一次性向新公司輸送2000名骨幹。這些人才後來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與榮耀協同創新的重要紐帶。

  在送別榮耀員工時,任正非坦言:「你們是華為撒向世界的火種。」這種人才外流戰略看似悖離商業理性,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管理哲學。

  加強與國內大學合作,吸納全球優秀人才,共同推動中國基礎研究

  ——任正非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包信和校長座談的講話

  2018年11月19日

  一、加強與國內大學的合作,共同推動基礎研究,讓高校的燈塔照亮華為。

  沒有基礎研究,對未來就沒有感知,沒有感知就做不到領先。早些年華為開始在全球的研究布局,這十多年,歐洲、日本、加拿大都是我們的重點。華為在歐洲的研究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時,我們也在全球聚集了三四千名業界的科學家和專家。接下來,我們要加強與國內大學的合作,用20年時間,資助中國的要素的創造發展。把實驗室搬到全世界有條件的大學附近,共同推動基礎研究與實驗,實現自己掌握一部分核心要素的局面。

  基礎研究是把錢變成知識。我們有一個路徑圖,技術喇叭口子足夠大。當這個技術距離我們實現產業化還有十億光年,我們可能投資一點點,放個芝麻;距離只有20年了,我們多投入一點,放一個西瓜;距離只有5年了,我們就「范弗里特彈藥量」重點投入,增強對準主航道的作戰能力,把錢變成知識。後面還有幾萬開發人員把知識變成錢,做出好產品。我們2012實驗室聚焦五至十年就能實現產業化的技術研究,而遠期的基礎研究,就請大學教授、科學家去做。

  對基礎研究我們不要求都成功。前段時間我講過,對科學研究,要大膽的失敗,成功太快是保守,要輕裝上陣才能激發想象力。失敗了就漲工資,成功了就漲級。科學研究上就沒有不成功這個詞。為什麼呢?你告訴我走這條路是錯的,講清了路徑,解決了邊界問題,這就是成功。一打鑽就直接打到油田中心,沒有這種事情。就像四川天然氣田的發現,實際上是一個酒店打溫泉,打穿后冒出大量天然氣來,這才發現是一個大氣田。

  我們會加大對教授的資助,加大和高校的戰略合作。和高校教授在基礎研究的合作主要是通過資助優秀教授,獲得知識的知情權,不謀求教授和科學家的知識產權,不謀求論文的署名權。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Erdal Arikan教授(Polar碼之父),他在2007年發現了通道極化現象與極化碼,我們在這基礎上,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把理論變成了3GPP 5G NR控制通道編碼標準,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未來十年到二十年,華為與國內大學的合作一定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只要教授的前期研究方向跟我們基本一致,在一個「喇叭口」裡面,我們就對教授無條件給予資助,這點是不會變的。讓高校像燈塔一樣,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華為。

  二、高校應加大開放合作,吸納全球人才,成為第二次人才大轉移的戰略高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一次人才大轉移,是從前蘇聯轉移了300萬猶太人到以色列,促進了以色列的高科技發展,這就崛起了一個世界奇迹。現在是第二次人才大轉移的機遇,華為已經敞開懷抱在全世界接收這些科學家,他們願意在哪個國家,華為都有科研機構可以接納,科學家想在哪兒辦公,我們就在哪兒建研究所。我們的熱學研究所就部署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年已經有業界知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大規模地加入我們,最近在香港又引進了一批人工智慧的專家。

  我們需要有一個機制來凝聚一批科學家,才能夠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我們5G的標準就是源於Arikan教授十年前發表的數學論文,為致敬基礎研究和探索精神,我們專門在深圳總部舉辦了頒獎儀式,向Arikan教授頒發特別貢獻獎。Arikan教授說「作為研究人員,最大的獎勵莫過於見到我們的構想成為現實。」現在英國劍橋大學要把它作為一個案例來研究:怎麼把一個數學公式比較快地變為人類的一個通信標準?他們說,這一定是很好的案例。

  現在是吸納全球人才的最好時機,在這個時候,中國的高校要敢於敞開胸懷,擁抱大量的科學家回到中國。如果還在韜光養晦,不舉起旗子來,科學家看不到你們的大計劃就不來了,計劃是人做出來的,有了人才就有了未來。大學沒有必要太低調,要加強開放合作,這樣人才才會成群而來。國家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校要成為第二次人才大轉移的戰略高地,促成基礎研究的井噴。

  三、基礎教育很重要,教育的基礎在教師,「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

  中央電視台播放了華為的公益宣傳片《基礎研究和基礎教育》,說的是基礎教育是人才成長的起點,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完成的,要「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大學逃難,逃到了樂山,面對著雪山和喇嘛廟,繼續討論原子能科學。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農學院)逃難,還把2000頭良種牲畜帶著西遷,炮火中繼續做實驗教學。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受到威脅的時候,仍然堅持科研教育。現在國家有錢了,第一個要振興的是教育。錢投到房子,二三十年就舊了,但投資教育,二三十年孩子就成博士了。國家的實力不是房子,是優秀人才。俄羅斯七十年前的電影《鄉村女教師》,我前幾天重看了一遍很感動。一定要讓教師成為最受人尊敬的職業。我們第一代革命家全都是師範學校出來的,要讓優秀的人才去讀師範,從基礎教育抓起,國家才有未來。

  教育的開明,使整個國家強大。「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錯誤的,關鍵是不要輸在終點線上,什麼時候起跑不要緊。孩子在十歲之前不要去灌輸「1+1=2」,他能明白一根筷子加一根筷子等於兩根筷子,不等於知道「1+1=2」,這是邏輯學。但是等到了五年級自然就會懂得「1+1=2」。孩子是最有創造性的,就應該自由的發展,要讓他自主決策,做錯了就糾正回來。他來回多錯幾次,就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做了。做科研也是這樣的,要能自主決策。

  在高校學科設置上,我特別支持你們重視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不僅僅是技術,還應該以統計學為基礎。大數據需要統計學,信息科學需要統計學,生命科學也需要統計學。國家要搞人工智慧,更要重視統計學。統計學不是一個純粹的學科,而是每一個學科都要以統計學為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為兩彈一星創辦的大學,參與了國家一系列的重大科研計劃,現在國家投資的重點實驗室在建設中,建設好了,你們把實驗室開放出來給大家使用,讓人才倍出。科研經費一部分用來調研、買儀器設備、買圖書資料,也要考慮給教師、科學家提升一點收入,把辦公室、實驗室修得好一些。華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就是在一個荒坡上建設出來的。我相信,中科大在合肥可以創造出一個全中國最好的科學研究環境。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16: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