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中國GDP跌到美國的60%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有這麼一個疑問,那就是中國的GDP在2021年達到美國的77%之後,兩國之間的差距就不斷在減少。
如今中美上半年經濟數據一出來,人們一算髮現,中國的GDP划算成美元竟然只有美國的60%,雖說中國經濟近幾年增速有所放緩,當時好歹一直都在增長當中,而美國的經濟大家也都知道最近一段時間不太行。
可是大家都在唱衰美國,為什麼數據一出來,中美之間的差距反而被越拉越大呢?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了?
中美GDP再次拉開
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出來了,美國的GDP達到14.93萬億美元,而中國只有9.2萬億美元,這中間直接差了將近6萬億美元。
這其中的差距可是非常大的,幾乎是相差了一個日本的經濟總量,看起來中美兩國之間相差的很多對吧?
但是你要知道,中國經濟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和開掛其實沒什麼兩樣,畢竟在1993年的時候,美國的GDP可是中國的12倍。
這其中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你能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很多城市還沒有發展起來,路上的汽車也遠遠沒有今天多。
可是那個時候的美國人,早就已經習慣了家家都有小汽車了,不過好在中國人從來不會被挫折給打敗。中國開始拼了命的發展經濟,等到了2010年的時候,中國更是直接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速度很快吧?
但是那時候中國和美國之間仍舊存在很大的差距,雖說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速度很快,但是這又15年過去了,中國仍舊沒能在經濟上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雖說2021年的時候,中國GDP一度達到美國的77%,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中國超越美國經濟指日可待,但是誰承想接下來的幾年,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更是跌到了60%,這是為什麼
哪裡出現了問題
其實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上的差距越來越大是有原因的,既然是有原因的,那問題究竟出現在了哪裡呢?其實主要有著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兩國之間通脹水平存在差距,這幾年美國一直在不停的加息,而中國則是在不停的降息,隨著美國通脹的逐步下滑,美國在2024年開啟了三次降息100個基點,今年9月份和10月份又分別降息了25個基點,可是依舊維持高利率。
以今年3月份為例,美國CPI同比增長2.4%,而中國CPI卻同比下降0.1%,雖然說在GDP實際增速來看,中國高於美國,但是GDP的增量也包括通脹因素,在這一方面美國是佔據優勢的。
二是匯率波動的緣故,大家都知道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所以在計算GDP的時候,通常也會換算成美元,這就讓美國佔據了天然的優勢。
今年上半年的時候,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率從去年的7.11上漲到了7.18,人民幣貶值了,這就導致中國GDP在換算成美元之後存在一定的縮水現象。
而今年下半年美聯儲已經宣布兩次降息,美元也將會進入到貶值周期,到時候人民幣就會對應升值,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美GDP的差距實則會逐步縮小的。
第三點就是中美GDP的統計方式不同,中國使用的是生產法,也就是中國只計算中國生產了多少東西,但是美國不一樣,美國使用的是支出法,也就是花了多少錢。
並且美國在用支出法計算GDP的時候,別管你買的什麼,只要你花錢了,那就得算到GDP當中,就連買毒品的錢,也被算了進去,這就導致美國的GDP其實一直都是有一點虛高的。
經濟預測反超
看完這三點,或許大家也能有些明白,美國之所以能一直維持這麼高的GDP,實際上是有一點虛高的。
而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布了2025年經濟預測報告,在購買力平價的規則下,中國的GDP預計將突破40萬億美元,一舉超過美國,直接反超71萬億人民幣。
什麼叫購買力平價規則呢?因為單純使用一種貨幣計算,就很容易受到物價差異以及匯率波動的影響。
所以乾脆就直接將所有的影響因素剔除,更加貼近貨幣的真實購買力,就好比,一台相同的電視,在美國買得花600美元,約合人民幣4200元,但是在中國買,就只需要花3000元甚至是更低的價格。
這就說明,花同樣的錢,在中國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如果將這種計算方式用在GDP統計上,要比匯率法更準確一點。
所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中,2025年中國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高達40.7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90萬億,直接反超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