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曬十億家產 親爸外交護照…網炸了

京港台:2025-10-27 22:04| 來源:留學生日報 | 評論( 110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留學生曬十億家產 親爸外交護照…網炸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過去幾天,一位自稱「安月」的中國女留學生在社交平台的高調發言,再次掀起輿論風暴。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張照片,都像在朝著公眾的敏感神經連續開火。

  「我家有十位數存款。」「八歲時,爸爸給了我290萬零花錢。」「我有一張每月額度兩萬美元的信用卡。」「公務員不需要考試,讀完書我爸就能安排我進體制。」—一這些出現在一個

  19歲女留學生主頁上的話語,再加上她曬出的護照封面、法國凱旋門前的全家福、國外莊園、名牌包、鋼琴和豪車,很快讓她被網友貼上了「新版北極鯰魚」的標籤。

  但這一次,圍繞「安月」的討論,遠比上一位「鯰魚」更複雜。

  從「安月」自己發布的信息來看,她目前人在美國,年齡大概在19歲,自稱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她明確表示父親是一位副廳級公務員,而且不是普通的「副」,而是「超級富有的副」。

  她提到,自己八歲那年收到父親打來的290萬零花錢,因為「那年爸爸做了一個政府項目,賺了2900萬,給我十分之一」。

  作為「證據」,她曬出了兒時與父母在凱旋門前的合影、外交護照封面、英國與挪威護照封面,意圖證明父親不僅級別高,還擁有「世界公民」的身份。

  

  

  她還曬了自己小時候和父母去馬爾地夫的照片:

  

  還曬了自己目前在美國住的地方的周邊:

  

  這種說法一經發布,立刻引發巨大爭議。網友質疑,一個中國公務員怎麼可能擁有多國護照?所謂「政府項目收入」到底是否合法合規?

  

  還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持外交護照的規則也早有明確規定,為什麼可以流轉到家屬炫耀用?

  這還沒完,她還表示,父親告訴她公務員不需要考試,只要留學回來就能直接安排進體制。

  她說起這件事的語氣,輕描淡寫,但字字句句都在挑戰公眾的常識。

  網友最憤怒的,並不僅僅是「290萬零花錢」或「月花14萬」的數字,而是這些數字背後的態度。

  在她的言論中,充滿了對普通人生活的陌生甚至輕視。她說「普通人一年十萬都掙不到嗎」「買鋼琴五十萬以內的根本不行」「山姆超市是普通人,菜市場是底層人」——這些表述令人震驚,彷彿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平台留言區,有網友表示無法理解她每月14萬的生活費,她卻反問「14萬很難嗎?」還表示「普通人不懂就閉嘴」。

  她的發言不僅刺痛了人們對階層差距的敏感神經,也戳破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焦慮:我們真的是在一個公平的社會裡競爭嗎?

  

  過去幾年,公眾對「拼爹」「體制安排」「代際特權」的容忍閾值已越來越低,而安月的這些言論,恰恰像一枚引信,把火燒到了最核心的利益問題上。

  但比起憤怒,這一次,疑惑其實更多。

  有網友敏銳地指出,這些言論太「滿」了,幾乎像是寫好了劇本來挑事:從「外交護照」到「公務員項目2900萬」,從「私生子暗示」到「月花14萬還說太少」,再到最後落在「此生無悔入華夏」這樣的煽情語句上,語氣反差極大,邏輯頻頻斷裂。

  

  

  於是,一種可能開始被討論:「她是不是反串舉報?」——即用極端言論來引發關注,藉機拋出某些「問題線索」。

  她自己也在平台上說,「之所以在這個平台發言,是因為我爸不看這個平台」,像是在「打擦邊球」發泄。而她在文末還不忘寫一句:「希望有關部門快點來查我爸。」這句話耐人尋味。

  

  這種反串列為並非前所未見。過去也有留學生在境外社交平台發表極端言論,之後迅速刪號消失,留下公眾疑雲滿天。真正身份是誰,言論背後有什麼動機?沒人知道。

  如果「安月」說的是真的,那她無疑是自己掀開了家門口的蓋子;如果是假的,那她很可能涉嫌造謠、尋釁滋事。

  但不論真假,她呈現出的這套「財富敘事」與「權力劇本」,都已經觸碰了人們最敏感的神經。

  炫富為何總能引爆輿論?

  「炫富」在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高度政治化的行為,特別是在中國社交語境中——它早已不是單純的個人炫耀,而是一種「社會挑釁」。

  

  正因為如此,從2023年的「北極鯰魚」,到早年的「周公子」「王澄澄」,每一次「官二代」或「富二代」炫富事件的爆發,最終都可能引發調查、處分、問責。

  公眾的憤怒從來不是因為別人比自己有錢,而是因為炫富者往往還帶著特權、帶著輕蔑、帶著對社會規則的藐視。

  比如,「北極鯰魚」事件中,一名澳洲留學生不僅炫富,還辱罵網友是「韭菜」「小蜘蛛」,聲稱「沒有廳級幹部的不配罵我」;最終她爺爺——深圳市交通局原局長鍾某被立案調查,查實嚴重違紀違法,受到處分。

  再比如,江西「周公子」曬家族人脈圖譜,也引發了紀律審查。

  而這一次,「安月」雖尚未被證實身份,但她說出的每一個數字、每一個態度,背後都隱含一個更大的問題:如果這些人真的存在,靠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繳納的稅款,又是否正成為他們「買鋼琴」「刷信用卡」的來源?

  輿論的火力已經到了極點,但真正的監督,不該永遠停留在「網友破案」。

  網路永遠熱衷圍觀,但如果每次都是靠網友追問、靠社交媒體發酵、靠圍攻出圈來倒逼調查,那說明我們還缺乏一種更日常、更常態化的監督機制。

  翻看安月的主頁,名牌包堆成山,豪車鑰匙隨手拍,國外莊園里的私人聚會照片更是比比皆是。

  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場又一場「鯰魚事件」的偶發爆雷,而是一套透明、可信的公共審查體系,能對權力與金錢的交叉地帶進行及時干預,防止那些本該屬於人民的錢,變成別人朋友圈的談資、視頻里的背景、炫耀中的籌碼。

  是的,我們不怕富人,我們怕特權在炫耀、規則在沉默。

  「安月」事件真假與否,尚待官方回應,但她的言論已經像一塊石頭,投入了社會的湖面。而這片湖水,越清澈,越能照見底部的真相。

 

        更多華人社區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3 09:23

返回頂部